高校图书馆楹联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实践
2018-10-15王庆雯戴泳
王庆雯? 戴泳
【摘要】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思想沉淀,对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立足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楹联文化传承教育,把楹联文化做成品牌,做出成绩,不断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
【关键词】楹联;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华中师范大学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其倡导的正义、仁爱、守信、求大同、厚德载物等思想,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尤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并以楹联为切入点进行普及,实施细化教育和宣传,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楹联及楹联文化的社会功能简述
楹联又称对联、楹帖、联语、联文,俗名对子。楹联自唐代形成,盛于明清,延传至今已千余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由上下两部分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组成,强调对偶的修辞和对仗的协调,讲究平仄工稳,韵律合拍。楹联雅俗共赏,获得了的青睐,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集现代汉语、古汉语、音韵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书法艺术、建筑美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于一身,以高度的概括性、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给人以教育、鼓舞与启发。
明朝清官海瑞题“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悬挂于内法官府大堂,以之自警。虽寥寥八字,却展现了海瑞敬德修业的理想愿望,也是他一生崇高品性的写照。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期撰言志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表达了他为民族解放事业探索真理、破除万难的革命精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题“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镌刻在赠送北大毕业生的铜尺上,以勉励青年学生毕业后要砥砺自己不断求新的志向,磨炼坚贞不屈的品格,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得起考验,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材。
楹联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民主运动之中,仁人志士把对联作为宣传反帝反封建和建立民主政权思想的武器,来唤醒民众、打击敌人。如“大声叱咤海天风,愿同胞拼将这个头颅,向弹雨枪林,杀完异种列强,要把河山归一统;放眼看清时势局,任尔辈使出自由手段,趁龙拿虎攫,收拾残疆剩土,岂容汉地窄三分”——这是辛亥革命时期书挂在某军司令部门上的一副对联,它清醒地告诉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必须继续奋斗,对内肃清封建残余势力,对外驱逐帝国主义,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
“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出自颐和园中楹联;“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出自衡山上楹联;“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山河”出自北京地安门庙联。这些胜迹联的撰拟和书写大都出自于大家名流之手,有的写景抒怀,有的借景叙情,有的咏物怀古,有的评古论今,有的针砭时弊,有的凭吊先贤。他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创造出特定的意境,镌刻于山崖陡壁、装饰在宫殿楹柱、布置在台榭亭廊,把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相结合,把造型之美和精神之美相结合,使人身历其境,产生诗情画意,增添雅兴豪情,引起遐思妙想。
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以独特的方式演绎和诉说着各个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教化作用,特别是“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
二、楹联文化教育传承的工作实践
高校图书馆面向广大师生,具有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融合多元化意识形态的使命,是传承楹联文化的主阵地。
(一)借学校之力,推动楹联文化的传承。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具有百余年历史,其文学、历史、教育等学科在国内排名领先。它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在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资源优势:师资中,历史学家章开沅和语言学家邢福义在中国近代史和汉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贡献;教学中,将文化传统教育列入学校课堂,开设了“中国文化遗产导论”“楚文化与汉剧”等特色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讲堂讲坛”相结合的形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学校还成立了黄鹤诗联社、文华勾沉剧社、寒梅诗社、博采辩论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等师生社团,出版及发表了《桂苑诗词楹联选》等楹联、诗词作品个人集、合集及论文共40余部。古典文学老教授涂光雍所创作的楹联作品,早在1998年便被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批准首批进入“中华当代楹联艺术家陈列馆”。毕业于我校的老校友中有三位荣获中国楹联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梁章钜奖”或“梁章钜奖提名奖”。这无疑为图书馆开展楹联文化传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16年,学校层面启动“传承楹联文化,建设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被中国楹联学会和湖北省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和“湖北省楹联文化传承基地”称号。为此,图书馆积极联合校內各部门,全面承担起学校楹联文化的推广工作,将楹联文化做成品牌、做出影响。
(二)造楹联文化之势,创新图书馆服务。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宗旨,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时代灵魂。立足学校自身的资源及历史文化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楹联进行普及、教育和宣传。用国人耳熟能详、触动人心的楹联让广大师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开学的第一天,图书馆大门口的大红对联吸引了每一位进馆学子,他们纷纷驻足欣赏并拍照发微博、微信。上联“公书林里前辈先生留下鸿篇巨制”,下联“桂子山头后来学者续歌锦绣华章”,横批“振兴中华”(公书林是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文华大学创办的全国首个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的简称)。这副对联横贯时空百年,彰显学问本色,传递学术薪火,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同学们纷纷表示“图书馆变可爱了”“这个对联能够很好地激励我们读书”“安抚受伤的心灵”“类似家的感觉、特别亲切”……为了构建良好楹联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和体验,图书馆多次举办楹联、节日习俗书画展,并邀请学校手工艺协会和南湖书画协会现场书写“福”字和对联、编制中国结。并举办“中国楹联文化漫谈”讲坛,特邀涂光雍教授以《老年大学》报刊上的文章《是该拯救对联的时候了》入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楹联创作经历,向师生讲述我国楹联文化的魅力。每年春节前夕,图书馆都组织“进社区·入企业·送楹联”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我校楹联文化基地的特色与优势,面向基层传递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到武汉火车站、洪山区青菱乡青菱城市花园社区、武汉中石数据工业孵化器下属的20多家企业单位,为返乡旅客、社区居民、企业职工书写春联。一幅幅饱含着浓浓年味和美好祝福的春联,既丰富了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示了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和文化中心在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作用。2016年我馆以“楹联文化依旧,社会服务创新”为主题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并荣获二等奖。
(三)趁改革之时,建立多元化楹联学习模式。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楹联文化的推广重心不是为了多记住几个名联或创作几个佳联,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感受楹联情怀、襟抱的同时,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智慧。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结构化的传统文化学习模式,通过学校推广、教师引导、知识讲堂、实践活动、自发创作等模式,加强传统文化历史渊源解读,挖掘其所蕴藏的真善美价值。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传承楹联文化,建设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在全校广泛开展。由图书馆和校共青团共同举办“诗韵流光”经典诵读大赛,通过独诵、对吟、集体朗诵、唱腔吟诵、情景戏剧等演绎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魅力。利用风雅悦读会平台开设“经典诵读”讲座,其中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许结教授以“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为主题,从道德情境、学术情境、艺术情境、自然情境四个方面对中国经典作了分述,并结合现实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中国青年应该怀有的人文情结。以学生组织及社团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如每年的清明,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国旗护卫队等学生团体,在校恽代英广场举行清明祭奠活动,当场宣读祭文“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斗转星移,江河不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恽代英同志的深切追念。用行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聚众人之才,强化楹联培育队伍。楹联文化的传承、教育、推广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文化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学生社团是联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在楹联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设立专职馆员负责传统文化推广活动的组织策划外,图书馆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优势,多次邀请楹联协会的专家与校寒梅诗社、文华勾沉剧社、博采辩论社、书法学会、老教授协会共同开展系列讲座及宣传活动。并与洪山区区直机关工委建立合作关系,共建“读书之城”,充分调动相关领域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楹联文化的交流、培育、发展,强化楹联教育推广队伍的建设。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家战略任务的大背景下,借力推动高校传统文化建設与弘扬是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优势,认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自觉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任,在文化传播中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凸显亮点,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淑君,郝晓蔚,赵卫利.大学生图书馆阅读行为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6(04):242-244.
[2]叶幼明.对联评谭[M].长沙:湖南的民出版社,2009:184.
[3]谷向阳.中国楹联学概论[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212.
[4]百度百科.中国诗词大会[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