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育展风采,十年磨剑塑青年
2018-10-15罗发义
摘 要:四川省旅游学校,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旅游院校之一,建校四十年来,为全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近十年遇到招生“瓶颈”,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素质滑坡,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厌学”情绪严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日渐增大。学校立足实际,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借助优质的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和实践“共建共育”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学生培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共建共育”;德育模式;实践
一、课题研究目的
中职学校的共建共育是指为了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寻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品德能力的培养,通过单位共建实现共育,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行业人才。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但是非标准不清晰;成就动机强,渴望成才,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向往美好未来,盼望幸福生活,但艰苦奋斗精神差;自主自立意识强,但遵守纪律、关心他人与集体的观念比较弱;喜欢求新求美求乐,但也有不思进取、贪图及时享乐的倾向;具有极度的自卑感,但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同时,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诸多因素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四川省旅游学校是旅游中职院校,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于2016年12月正式发布,标志着旅游业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入口的低层次和出口的高要求形成了矛盾,如何让这两者有机统一,一直在积极地思考、实践。
多年来,四川省旅游学校按照“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走产学研之路、走国际化之路”的办学宗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办学方向,学校以服务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力争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推动四川区域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职业院校,并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带头和引领、辐射作用。遵循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以“建设一流学校、锻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为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要求,积极开拓常规德育管理之外的第二平台,走出了一条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四川省旅游学校自身特色的“共建共育”的德育教育体系。
通过“共建共育”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让中职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中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他们大多智力水平正常,身体发育良好,处事坦然,人际关系良好,多才多艺,富有竞争力和创造精神,品质勇敢坚强,但是在中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常常表现出:厌学心理普遍,叛逆心理严重,纪律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足等几方面的消极行为和心理特点。四川省旅游学校构建的“共建共育”德育教育模式,充分考虑了中职生心理特点和旅游业的专业性,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入手,既注意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又对学生在校期间德育教育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共建共育具有连贯性,让更多学生成为外表阳光、心理健康、积极主动、遇事沉稳、富有理想、爱国爱家、知书达理、专业技能强的优秀青年。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旅游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分阶段的目标、内容。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现实问题研究。
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实践法、案例法。
四、研究成果
(一)确立了共建双赢,最大限度服务于德育教育的共建共育目标。
学校多年来积极与检察院、武警特勤中队、辖区派出所、饭店宾馆、景区景点、地市州旅游企事业等单位合作共建,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同时积极为共建单位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在共建中实现共育,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更大进步,达到共建双赢的目标。
(二)确立了共建共育制度,保障共建共育工作常规化、制度化。
学校一直重视共建共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明确了共建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建立了由学校学生工作处与各共建单位具体部门联合的共建队伍,让共建共育工作与常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常规化、制度化。我校與成都消防支队特勤二中队共建“师生安全教育基地”,聘请了特勤二中队队长、辖区派出所所长为安全副校长,聘请优秀官兵、优秀干警为安全班主任;学校与武侯区人民检察院签订了共建法制教育基地的协议,聘请了武候区、双流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为法制副校长,聘请了武候区、双流区检察院预防青少年犯罪科的优秀检察官为法制班主任,并定期邀请他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法制、生命健康等内容的教育;学校进社区,让学生了解社情民需,到敬老院服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聘请社区干部、村民代表担任校外辅导员和校内监督员;成立“家委会”,通过“互联网+”,将学生在校表现及时传给家长;学校先后与数家高星级饭店、A级景区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聘请多位旅游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聘请了饭店总经理为实习副校长,聘请实习饭店管理人员为“实习主任”、“实习指导老师”。共建共育,找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差距,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道德。
通过制度化的实施,共建双方对工作有共同的义务与责任、目标与计划,共建共育工作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确立多种形式的载体,丰富共建共育内容。
“结对”共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但其作用的发挥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显现,需要经过共建各方持久不懈的努力,需要经常性地运用各种载体加以丰富和充实。
1、组织经常性的交流和研讨。围绕共建共育的机制、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定期组织了专题的交流和研讨,分析形势,针对薄弱环节,集中研讨对策。
2、联合开展了活动。近年来学校与共建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军营一日”、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英雄事迹报告会、社区服务、义务讲解、社会调查、美丽乡村行等,通过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收获,共建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四)确立了共建共育的多渠道进行,保证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多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共建共育工作,主动与相关单位联系,实现了全面开花,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1、警校共建,针对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差、纪律意识薄弱等特点,学校积极开展警校共建。学校与成都消防支队特勤二中队、黄龙溪镇派出所及消防中队结成共建单位。特勤二中队是一支优秀的队伍,该中队在成都市多起重大抢险活动中荣获集体功,在08年、14年抗震救災中因表现出色受到四川省政府表彰。学校与中队互建“师生安全教育基地”,聘请了特勤二中队队长为安全副校长,聘请优秀官兵为安全班主任,组织安全班主任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并组织师生前往驻地进行拓展训练、“军营一日”、英雄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定期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使学生校内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在活动中,学生从战士身上学到了严谨的作风、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团队意识,身边活生生的英雄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书面形象的单一性。
2、检校共建,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针对学生法制观今淡薄、是非观念不清、价值观受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学校先后与武侯区人民检察院、双流区人民检察院签订了共建法制教育基地的协议,并定期邀请检察官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法制、生命健康等内容的教育。学校开展了新生法制教育、法制夏令营、教师法制培训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公、检、法、司,了解政法机关的相关职能和办案程序;旁听法庭审判案件;与少年犯面对面进行心灵沟通;观看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片与爱国教育片;开展模拟法庭,让青少年亲身参与法律的运作,树立守法护法意识;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协作、融洽的团队精神,立足自身,做时代新青年。通过系列活动影响学生思想及其行为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协助处理学生涉法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做到学法、守法、护法。
在共建共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阶梯式法制教育模式”。该模式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分阶段和分层次教育,即低段位普及、中段位强化、高段位养成的理念。学校针对学校一年级学生(15-16岁年龄阶段),通过法制知识的讲授、生动的案例讲解的途径,采取学生反馈与法制班主任分层次和耐心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形成初步的“学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能用简单的法律知识指导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低段位法制普及的教育目的。对于二年级学生(16-17岁年龄阶段),学校继续深化法制教育,充分利用优质社会资源,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直观的面对公、检、法、司等国家机关,进行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采取学生给检察官上法制课,给老师上法制课,给其他同学上法制课的方法,让同学们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达到中段位强化的教育目的。对于三年级学生(17-18岁年龄阶段),学校采用引入轨道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法制咨询和援助,让在社会实践中的学生自觉学法、守法成为一种习惯,能顺利的与社会接轨,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同时维护法律尊严,为社会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达到高段位养成的教育目的。
将体验式教育纳入学校的阶梯式法律教育模式。体验式的法制教育,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己去感受、思索、收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针对旅游学校学生年龄大多偏低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活动方案,开展了“心灵的誓言”—学生守法典礼、“走进刑法”—法制大巴活动、“正义—天网的含义”—参观派出所、“走进国家公诉人”—参观检察院、“达摩克里斯之剑的思考”—参观法院及刑事庭审、“高墙内的心灵洗礼”—参观成都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审判少年犯的昨天”—模拟法庭等系列法制宣传教育体验活动。体验式教育让学生们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主人翁,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融入这些活动,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收获。
在共建活动中,学校组织优秀教师为检察院的一线服务部门进行专业的礼仪培训,规范接待人员及窗口部门的言行举止,提升检察官整体水平,展示模范检察院高素质形象;定期开展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射艺等友谊赛,展现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进一步推动“检校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加深共建单位之间的合作。
3、校企共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合格的旅游业人才,我校积极与各对口单位开展共建。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实训实习专业平台。不断创新和拓展校企深度融合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先后与城市名人酒店、温江国色天香乐园和四川涌岷置业集团合作办学,培养定向型人才。与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永陵博物馆合作,探索与实践共建共育模式,在多渠道开发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多方位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指导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方面不断创新,做到了将专业人员讲解与学生义务讲解相结合、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服务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促进学科教学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校企共建之路。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深圳五洲宾馆、北京兆龙饭店、汕头金海湾、成都名人酒店等数家高星级饭店,与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成都武侯祠、金沙遗址博物馆、九寨沟神仙池风景区、蜀南竹海风景区、中国死海风景区等A级景区,与康辉国际旅行社、青年旅行社、光大旅行社和成都环球旅游公司等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找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差距,有效培养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道德。学校举办了校企合作论坛、集装箱与木屋-首届移动酒店发展峰会、现代酒店发展峰会、旅游暨户外装备产业联盟论坛,大家对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达成共识,对进一步加强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每年派出10多名教师(含寒暑假)前往实习基地开展行业实践,加强了教师实践能力锻炼,丰富了教师的企业阅历,增强教师的“双师”素质。扩大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的来源途径,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企业实践并重,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双证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聘任(聘用)在行业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专兼职教师制度。聘请多位旅游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定期到校授课;聘请了数位饭店总经理、实习饭店管理人员为实习副校长和“实习主任”,给予学生实训实习指导。主动联系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上门为企业举办专题与专项培训班,完成了西藏自治区三家宾馆的员工培训、雅安芦山县景区讲解员提升班培训以及宜宾兴文旅游文化艺术节礼仪接待培训;完成了广安旅游系统提升培训班培训、雅安“灾后重新生态旅游建设”专题培训班培训;完成了《雅安“金熊猫”涉旅服务行业相关标准及等级划分和评定办法编制项目》。学校于2016年,全面托管光雾山温泉旅游酒店,将一个面临倒闭的温泉旅游度假酒店起死回生,走上了经营正轨。既加强了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又锻炼了师资队伍。
三是开展校企(地)合作,打造社会服务平台,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学校建有中国夏布画研究院、四川省旅游书画院、西部旅游产业拓展中心、四川深度拓展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彝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藏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川菜研究开发中心等校内研究机构,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市区级科研项目20余项。学校成立“乡村旅游专家团队”、“雅安灾后重建专家团队”。加强对外交流,积极主动联系学校、政府和企业,先后达成了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雅安市旅游局、芦山县人民政府、兴文县人民政府、大坪村人民政府等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推行校地合作战略,与川师、川农等高校的加强校际合作,用专业的服务和敬业的态度进行口碑宣传;完成了“芦山重建项目8+6实施方案和可研报告编制”、“泸定县无名烈士陵园设计”、“理塘县烈士陵园设计”、“自贡飞龙峡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威远石板河景区开发、规划和改造”等项目;正在进行“汶川县1000平方公里生态康养区总体规划”、“黄龙溪美丽新村产业发展规划”、“芦山县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彭山市通济镇大坪村乡村旅游详细设计”以及“兴文县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学校与四川天府乡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天府乡愁”项目合作协议》,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助推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校企各方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使之成为学校教学实践和科研基地。通过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2017年学校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扶贫培训基地”,2018年入选“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4、家校共建,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教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必须从原来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家庭社区参与到学校管理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将校门打开,把家长请进来,既起到了诊断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提供各种有益意见的作用,也起到一定的督教督学的作用,必然促进学校可持续向前發展。当今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愿望越来越强烈,也愿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开放学校管理体制,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共同思考学校的改革,既满足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争取到家长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又不断提高了家长育人的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一是完善机构,职责共担。成立家长委员会,在家长、教师及学校推荐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班级、系部院和学校家长委员会,并推荐产生了三级家长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及委员若干,建立了家长学校共育三级网络和家委会成员联络表。建立以学校领导、系部院主任、班主任为主体的家校共建指导工作小组,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共同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家校共建制度》、《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制度》、《家长评议制度》等,保证了家校共建共育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开放校园,家校共育。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开展督教、督学活动,查校园卫生、听课堂教学、巡学校管理。学校将家长指导工作重心下沉,由专任教师和行政领导全面负责接待与指导工作,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指导与个别咨询。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家校共建中的重要作用,成为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动员家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力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一致。
5、社区共建,学校教育不但要有家庭参与,还应有社区参与,将学校周边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在社区,以及热心教育的人士和单位组织起来,让社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当中。学校有意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以改进我们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一是资源共享。学校在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根据社区的需求,积极向社区开放运动场地、图书室、微机室、教室、会议室等教育设施,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为社区的党代会、人代会、运动会的召开提供了场地和相关服务。学校成立了社团联合会,组建了篮球社、韩舞社、动漫社、汉服社、文学社、书画社等近20个文体社团。聘请家长和社区有专长的人士来校担任义务辅导员。由于校外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讲授的课程更多弥补了学校教育所不能涵盖的领域,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二是优势互补。发挥学生志愿者优势,成立社区文明劝导队和社区服务队,深入社区监督制止不文明行为,做好拥军优属、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关心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参与服务人次达500余人次。社区配合学校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抵制不良文化,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6、师生共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渠道,更是淬炼人性的熔炉;教师,不仅是播种知识的园丁,更是人生成长的导师。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孩子都是很看重的。那么对待学生的理念、观念,那就更加的至关重要了。老师总是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想出一些新鲜点子,让学生们热爱学习。碰到了一个好的、负责任的老师,不是说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了孩子如何去学习。一个好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学业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作用那是毋庸置疑的。
围绕“师生共建、同创和谐”的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开展团课、党课教育,以“新时代 新青年 新征程”,以“不忘初心跟党走 奋勇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内容,以激励广大学生珍惜学校生活、立志成功成才为目的的团课、党课教育活动;开展“师生1+X”关爱活动。学校中层干部、党员与学生结成对子,就有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问题以及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疑虑,与学生一对一结对谈心,交流思想,探讨人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鼓励学生奋发进取,近几年来关爱对子共帮助500余人次。
为了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种不同形式的教育結合在一起,产生一致的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的优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构建“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区参与、活动驱动”的共建共育德育工作理念和操作体系,探索“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互动互联”的德育模式。从理论上、方法上不断完善,开拓创新,让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发展,让“共建共育”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巨大的合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继续努力。
项目名称:《“共建共育”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CJSD17-09
情况说明:本研究得到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
[4]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青少年读本:《走进刑法》
作者简介:
罗发义(1966-)男,汉,四川成都,本科,八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德育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省旅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