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联想和想象力,让习作“活”起来
2018-10-15林燕仙
林燕仙
联想和想象思维在写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观察中,在构思时需要联想和想象,描写具体内容的时候也需要联想和想象,语言的生动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是否发挥了联想和想象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优化其思维结构,提升其思维品质,突破其思维定式。
一、加强积累,丰富知识,储备联想和想象的素材
联想与想象能力不仅是天赋使然,更有后天的训练与培养。只有学生在积累了一定厚度的联想与想象素材、大脑贮存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范式之后,才能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产生某种串联、融合,化为一种文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尝试运用以下两种做法:
(一)主题阅读积累法
现在的孩子不缺乏阅读的量,缺的是有效的阅读。首先,孩子在看书时往往关注的是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忽略了作者在文字表达中所展现的奇特的联想力、想象力。其次,同时期的阅读主题杂而乱,未能与学生大脑产生的信息链接、强化与巩固,更无从谈论想象力与联想力培养了。
为此,在习作教学时,我开展“联想和想象系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积累——外貌描写专题、心理描写专题、动作描写专题、环境描写专题等方面的阅读积累。
以外貌描写为例,我发现许多孩子在明确所选人物特点之后,还是苦于如何形象表达。于是,我选择《俗世奇人》为写人习作最佳阅读范本(作者冯骥才,全书由18个人物故事连缀而成,文章精短,語言精巧,人物形象鲜活)。我布置学生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并完成以下表格:
之后,用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进行品读共赏,提炼冯骥才在描写人物外貌时的独特想象力的语句。通过入情入趣的交流,学生们在大脑中增添了联想与想象的“营养素”,建立了事物特点与相应事物之间的关联枢纽,形成一定的合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观察积累法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他便是通过观察生活,从中积累素材,进行艺术联想和想象,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灵感来源于生活,写作时注意观察,一件细微的小事也会让我们从中悟出大道理。平时我常常鼓励学生用相机抓拍画面、录影和阶段性定点观察某种事物,并在早会课组织学生们交流近期观察事物和所思所想,通过集体共享,学生们相互比拼,共同促进,获得了丰厚的生活素材。在细心观察中,学生做到“有物可写,有感可发”。没有观察,学生们可能永远无法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联想到一起去,可见培养学生长期的生活观察敏锐力、积累丰富地储备联想和想象的素材是培养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探索联想、想象的训练途径
(一)语言意象的训练
以咏物类诗歌为源,针对具体物体的多种特点与各种用途,启发展开多方位的意象发散思维训练。如“火”,它既是光明温暖的使者,又代表毁灭一切的恶魔;如“云”的颜色:洁白的云是无邪孩童在天际嬉耍,金炫的云是美丽仙子的霓裳,乌暗的云是坏脾气女巫开始兴风唤雨。
(二)句式设计的训练
合理的练习设计能优化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题1:不同职业的人,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
教师说:“时间是—————————— 。”
医生说:“时间是—————————— 。”
军人说:“时间是—————————— 。”
题2:运用联想与想象,将下列句式补充形象。
( )是一块( ),任你耕种五谷;( )是一个( ),包容万象;( )是骄傲者的( ),谦虚者的( )。
一串串的句式训练开动了联想的火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语段技法的迁移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在把握文段写作特点后,进入虚拟的写作情境,循着文章逻辑,放飞联想和想象翅膀补白原文,使情节设计合理,细节细腻。如小练笔《一碗水》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我”打量她的衣着外貌,其实她也在打量“我”。请展开想象,写写她眼中“我”的衣着外貌。要用到文本中有关“我”的信息。通过诸多的改写、续写、扩写等语段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小学生本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强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提升,从而把习作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