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生活化初探
2018-10-14颜小睿
颜小睿
摘要: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作文教学可以从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从学习的课文中、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努力让作文生活化,实现学生作文的实用价值,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写作;作文教学;作文生活化;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81-02
叶圣陶老先生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的能力。"新课标也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因此学生应该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借以作文生活化,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提升语文素养。
而反观现实,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学生生活经验缺失、阅读量少等,更有我们的写作教学过分专注形式有关。
那如何让学生能变被动苦于写作为主动乐于写作呢?本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1.立足课堂,就地取材
课堂是生命线。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无论是写作角度的切入、写作技巧的运用,还是极具特色的语言,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朱熹有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属。"我们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的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然不自觉的向他们借词借句,甚至借意境,用到自己的文章里。
其实,这种模仿创造,是写作技能达成与提升的有效途径。至于如何让课文为学生的写作服务,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删减和选取合適的角度。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胡适文集》中的《四十自述》,体裁是传记。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语言,抒写了怀念母亲的感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一代人的生活感悟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跟我们生活非常贴近,借助这篇美文,希望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深深地眷恋。同时结合本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设计了一节作文指导课,"珍惜身边人",要求学生写一个身边的人物。
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课前准备:先观察你要写的这位"身边人",做好记录。
教学环节:
(1)作者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
(2)你身边的人如亲人、朋友、邻居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值得一写的人物呢?他们有怎样的经历,有怎样的性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交流,重组。
(3)重点是你的文章中有没有细节描写?如果没有请加入一些细节来成为你文章的亮点。
第一步骤是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回答,从课文中找题材。
第二步骤是学生自己构思,寻找生活中的鲜明例子,从生活中找题材。
第三步骤是写作时重点也是观察时的重点,可以增加文章的语言表现力。
因为课堂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兼容的,互动的,两者如能构建互动模式,就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效益。课堂外延,就地取材,从课本中寻找素材,引入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讲,衔接自然,慢慢改变他们原来对于写作的抗拒性。
作文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在时间上一个小时左右,在空间上固定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几乎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花了这样的功夫写出来的人应该且一定会是一个鲜活、个性、丰满的形象,"千人一面"的人物形象再不会随意出现在学生笔下。
2.设计课余,提供情境
平时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作文,几乎是文学性的文章,基本是没有实用性文章。"文为人事之实用,诗为人事之虚用。"他强调学生学习要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发现在与他人交流的情境中,让学生积极认真的投入到写作中。
先易后难,本人在班级尝试开展摄影作品比赛,有人物摄影,风景摄影等,用镜头记录生活片段,并配以优美的文字。本人一直认为写作需要画面感。而画面感的养成需要一种方法,照片是一个很棒的想法。事实上学生也乐此不疲,照片,美文,扑面而来。略加筛选,将重点引入最具内涵的照片及美文的评比中。活动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文采,更收获了细节描写的精髓--画面感。
趁热打铁,第二轮摄影作品不配美文而是一个题目。让学生注意精炼的语言魅力。一张图,一个题目,一切尽在欣赏者的文学修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到学生们在照片墙边评头论足,讨论谁的照片好,谁的题目有意境,看着学生们如此投入和开心,心里倍感欣慰。
要知道作文教学是可以巧妙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和阅读视野,变枯燥的作文课堂教学为多彩的作文创作活动,从而使作文成为学生自发的心理需要,使学生达到有感而发,不得不说的状态。
望海楼,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江南第一楼的"望海楼"。其人文价值学生却知之甚少。本人引导学生以望海楼的历史由来,景观遗存,文化名人等三个维度整合课程资源,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活动包括:望海楼历史--望海楼,你从哪里来?利用春游开启师生共同"走进望海楼"仪式。望海楼景观游,引导学生在行走中阅读思考。活动中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内容有思考的佳作。
生:我喜欢望海楼。站在楼上举目远眺,我才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有时海蓝得像一湾油漆,随便一泼,就把洞头点缀得鲜艳无比。有时海像露出黑色的滩涂,片片鳞块,凝聚着无以言说的力量。云卷云舒,时光变幻,英雄淘尽,沉舟新帆!每一个来看海的游人,都会有不同感受。我亲眼见到一个游客登上望海楼竟然激动地要哭,对着容千江万河的海喃喃自语。也许她觉得过去都是白活了。在大海面前,个人喜忧得失是那么地微不足道。登楼望海,会望出一片敞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留下的是不快,带走是洒脱,是海的深沉和宽广。
文字洒脱,大气,不得不为为学生们的才思深深折服,这就是作文生活化带来的效果!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写到:"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
"生活"厚待于我,所以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生活,为真情,为兴趣、为实际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以表现出学生的能力修养和人格修养。我手写我心,最终体现作文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57页 语文素养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