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2018-10-13范文彬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要求,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能够在高职院校内打造全新的学习氛围与生活环境,给予学生更多发展的可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入手,提出一些高职院校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议,希望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28-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技术人员,学生教育管理是培养的主要环节,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不但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也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

一、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机制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要求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入学门槛相对较低,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状况高低不等,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这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不可回避的实际情况。

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机制,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入手开展教育活动,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技术能力等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要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自然性、精神性、全面发展的要求等。

(二)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出具有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但要教授学生基础性理论知识,还要更多的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但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还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价值与需要,忽视了学生成长的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的引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關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涉及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大同小异,很少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使得制度的可实施性、科学性不足,在实施过程只能生硬地套用制度约束学生。同时,个别高职院校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像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将卷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活力不足、易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

(二)部分教师的育人能力急待提高

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存在着“教师是核心”的“以师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授理论知识,却忽视了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这根本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明显不足

高职院校生源层次不同,个体间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学校无法通过简单的教学评价体系完成对所有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评价工作仍然是以期末的笔试成绩为主要指标。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

1.评价观念落后。简单地运用笔试成绩判断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严重不符。

2.评价内容过于简单。这种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用理论学习覆盖了实践学习的内容,对那些基础文化课程表现一般、但专业技术能力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显不合理。

(四)高职校院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各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个体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关注点仍然放在了物质文化方面,较少关注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及行为层面。

三、高职院校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机制的举措

(一)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在出台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完全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调研,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更多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同时,给予学生保护自己权益的渠道与平台,一旦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与支援。

2.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各高职院校中,贫困学生的数量占比不小。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关怀力度,给予他们相应的助学贷款、贫困奖学金等,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校内外提供一些勤工俭学或实习就业机会,构建起服务育人的帮扶体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贯彻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每一位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应当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在课堂上单向传输的现状,在课堂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过去“我要你学”、“我教你学”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培养“我要学”、“我们教学相长”的理念,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交流与互动,使学生从单纯的学知识转变化消化吸收知识并融入自己未来的工作学习之中。

2.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家对现有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开设校内学生教育管理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整个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规划能力、心理疏导能力,使校内职业咨询与心理咨询的相关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真正有效地解决学生面临的成长与发展问题。

3.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一样,既承担着传授专业技能的责任,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良好品质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将师德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力度,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之中,业务考核、师德考核两手抓两手硬。

(三)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1.奠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当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构建更具针对性与科学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应当是能够保证个人发展需要的同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接受终身教育的能力等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同时,给予他们学习的方法、创新的意识,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获得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3.构建完善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应当包括综合素质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使评价真正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取多方评价、多元评价、多层次评价,结合学校教学结果、校企合作的实践水平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1.做好学生“中国梦·大学梦·我的梦”的培养工作。大学阶段是学生培养 “三观”的重要时期,高职院校通过“中国梦”信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迷茫的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新时代的价值体系。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社会上对高职院校存在一些偏见,这使得一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时带着自卑情绪。实际上,“一考”并不能定终生,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新生的入学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认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学校学习期间培养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学生教育管理是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工作的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以学生为本,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的实施,在高职院校中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与环境,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4.

[2]罗绮科.基于生本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8(02):66-70.

[3]郭光亮,杨璐.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23):49-53.

作者简介:

范文彬(1982—),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职教育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