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2018-10-13刘建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必要性价值

刘建军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和各种生活、学习等困扰,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建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我先就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说明,以此为基础,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求、心理健康知识的特殊性等方面来谈一谈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以及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心理问题 必要性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02-02

随着当前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活动开展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课堂教学成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积极地面对生存环境、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开设这一课程呢?其原因、必要性以及价值何在呢?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当下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其在家庭的宠爱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参与校园生活的时候常常会与他人发生冲突。在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会想到别人是如何做的,别人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从没有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是否造成了伤害,以及造成了怎样的伤害。这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其个性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如果不对其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加以解决,则会愈演愈烈。

2.性格内向且多疑

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生活之后,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尤其是与中学生活有着明显差异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面对这些关系他们举步维艰。一方面,学生渴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关注,获得细致的关系与呵护,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校园里生活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的性格、生活经历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有着明显的不同。诸此种种导致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诸多的困难。根据对部分大学生的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与其他学生进行和谐的相处,但是由于自己的个性或交往存在诸多的问题,不敢主动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畏惧、自卑等心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最常出现的心理困扰当属人际紧张或不协调。

3.社会适应性差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由于当前部分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在家庭的庇护下,对生活、生存缺乏必要的应对策略。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在这样缺乏生活、生存策略的影响下,他们无法积极地面对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或压力,在遇到困难或压力的时候也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身心,常常处于一种较为紧张的应激状态,心理障碍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

4.自我意识不健全

根据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困扰问题大都与其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部分学生无法对自我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对自我评价不是过高就是过低,无法准确地对自我施加一个明确的定位,无法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等。在此需要指出一点,学生所出现的这种自我意识不健全问题会在其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造成种种障碍,严重的则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通过以上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等院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这一课程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具有现实的依据。那么,针对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有何必要性与价值呢?

二、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1.探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与“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院校率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且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然成为了我国心理学体系中极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在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发展实际下,党和国家也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其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指导。于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直接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明確地指出了要在课程教学、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等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2001年教育部明确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等之外,还要对其心理素质给予充分的重视,这首次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以课程教学和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场所,将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全面地对学生施以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2005年,教育部不仅指出了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还指出要立足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立需求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管理等层面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借此提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2012年,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大学校园,走进了中小学。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在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下获得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已然成为了对学生施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场所,且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学一直延伸到大学,课程教学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历程中,在时间和实践的充实下,其教学也在不断地被细化,由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由此,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与“学”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探究出极具科学性的教学模式。

2.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和“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我们常常会提到这样一个字眼:心理素质。所谓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其实是本与标的关系。也就是说,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外在标志。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呼唤,也是当前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价值所在。但是,在此需要注意一点,我们是无法借助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因为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并借助外在所获得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基本的且与自身的精神、实践活动等有着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单纯地想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的,需要通過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加以实现。

从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也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由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与“学”是不可或缺的,符合其发展需求。

三、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回答了“如何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这一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的目的是优化、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和目的的实现存在着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借助多样化的方式、途径以及教学手段等对加以分析,采取有效的方式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借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所以,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深入的探析,探索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学和学习规律,并在规律的把握下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的心理规律,借此立足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学习规律来探索有价值的教学方式,从而在教和学这两个角度回答清楚如何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在该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教育体系,借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具有内隐性,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作为重点,借助理论引导学生实践,在实践中解决极具现实价值的问题。

3.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通过以上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与“学”是研究心理健康的核心所在。而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落实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贯彻其中,并利用其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课堂教学加以审视,在审视下发现其不足,借此在查漏补缺中提升其“教”与“学”的质量。在“教”与“学”的质量提升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才是最终目的所在。由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的过程中,需要以理论为基础,借助理论来引导学生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有关价值之外,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还有利于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这里所提及的一线教师不单单是指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还指其他的任课教师。在有效的心理学引导下,其不仅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个人行为等给予审视,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审视,在审视中借助心理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雷鸣,李超,陈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与价值[J].教育与职业,2016(09):70-73.

[2]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1-42.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必要性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