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痛点针刀与常规电针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2018-10-13谭华
谭华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 400062)
神经根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一般以电针、小针刀或推拿等保守治疗方案作为治疗首选;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仍告无效或反复发作者,方考虑手术干预[1]。本研究自2015-07-2016-07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选择了80例CSR患者,分别采用激痛点针刀与常规电针疗法各治疗40例,并对比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有典型的臂丛神经根性疼痛和麻木症状,椎间孔挤压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结合其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CSR诊断标准[4];(2)患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3)治疗前1个月内,未采用其它治疗方案进行干预者;(4)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其它类型颈椎病患者;(2)仅有影像学异常表现,但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者;(3)孕妇或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4)拟针刺或针刀的施术局部皮肤有感染、破溃者。剔除标准:(1)未完成治疗疗程,中途退出者;(2)因病情需要或擅自联合采用其它治疗方案者;(3)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一般资料
依据上述选择标准,于2015-07-2016-07共纳入80例CS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40例采用激痛点针刀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电针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已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可予以开展。
表1 两组CSR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电针疗法
(1)选穴:依据《针灸学》中的相关内容,选取患者两侧颈夹脊、风池、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和外关等诸穴;(2)操作:选取 0.25 mm×40 mm 毫针,快速刺入穴位,施以平补平泻针法,待得气后,连接电针,设定为疏密波形式,留针25 min。(3)治疗周期:3次/周,2周为一疗程,共施治2个疗程。
1.3.2 激痛点针刀疗法
(1)激痛点的确定:患者取俯卧位,依照Simons等[5]的激痛点定位方法,施术者依据其颈部运动和静止时的自觉痛点,以及触诊时发现的患者疼痛反应点,建立准确的阳性激痛点。依据其颈部活动障碍和激痛点的肌肉走向,寻找隐性激痛点并予以标记。一般而言,激痛点不得超过8个。(2)针刀操作:激痛点确定后,选取0.6 mm×50 mm的针刀,采用双手协同进针,瞬间破皮并逐层刺入,对激痛点进行松解。必要时可对骨面点位进行剥离,直至无明显阻滞感后,予以出针。(3)治疗周期:激痛点针刀以1次/周为佳,2次为一疗程,共施治2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1)对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VAS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中的睡眠指数进行疼痛和睡眠质量评估;(2)2个疗程后,采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CSR疗效评定标准[2]进行疗效评估,将其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无一例中途退出者。研究组有1例出针后,局部出现小血肿,2例出现轻度恶心感觉,但均未影响治疗,后期自行缓解。对照组无一例出现晕针、滞针等不良反应。
经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睡眠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研究组的VAS评分改善效果更佳(P<0.05),而对照组睡眠指数改善程度优于研究组(P<0.05,表2)。其中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5%,对照组为80%;两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CSR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早期患者一般以非手术治疗作为首选。近年来电针应用于临床后,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连接电针,以特殊的微量电流波对穴位进行刺激,可起到促进气血循环、镇痛、调整肌张力等作用,对CSR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在本研究中,对照组40例均予以毫针快刺,以平补平泻针法行针得气后,连接电针予以疏密波形式治疗,2个疗程后,其总有效率达到80%,且VAS评分和睡眠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亦取得较佳的疗效。
表2 两组CSR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NDI睡眠指数评分对比
表3 两组CSR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疗效对比
而激痛点针刀疗法是激痛点理论与小针刀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在CSR治疗中已开展较多的临床实践,但相关报道较少。激痛点理论是最早由国外Tzravell等人于1942年提出,是西方dryneeding疗法(西方针刺疗法)的理论依据[3]。激痛点的存在,可使局部软组织紧张度增加,引发牵涉痛和局部疼痛。因此,对活化的激痛点进行灭活处理,是治疗起效的关键。在颈椎病中,对肌筋膜激痛点予以针对性处理,不仅有利于缓解疼痛,还可恢复颈椎周围正常的肌肉张力平衡,恢复局部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从而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延缓脊椎与椎间盘退变,减少异常组织结构对脊髓、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或卡压,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而小针刀可快速刺入激痛点组织部位,并予以有效松解、剥离,对活化的激痛点起到灭活作用,以解除肌肉结节或肌束张力,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在本研究中,采用激痛点针刀治疗的40例研究组患者在VAS评分、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电针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激痛点针刀治疗在缓解疼痛等相关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方面,其疗效优于传统电针治疗。但在睡眠质量改善对比中,研究组则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颈椎病诱发“颈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睡眠障碍,尤其是CSR患者,因其症状明显、病情易反复等多种因素,更易诱发睡眠障碍。而失眠是传统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通过针刺加电针疏密波治疗,可良好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从而提高睡眠质量。顾建菊[4]的研究亦显示,针灸辅助治疗有助于显著改善CSR患者的睡眠障碍,与本研究较为相符。
在治疗安全性方面,无论是电针或小针刀治疗,均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在针刀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1)力点要集中,注意力凝聚于刀口,做到“束劲”,双手紧而不滞;(2)在针刀进针时,双手靠在皮肤上整体下压,可通过软组织自身差弹性阻力作用控制进针的深度,以免损伤不必要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