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一问,析读文本*
2018-10-12胡盈盈
胡盈盈
摘 要:针对学生可能处于被动读取文本,进行碎片化阅读、浅层次阅读,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体验和学习,获得生命本体的发展。提倡主线式文本阅读,建议围绕文本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阅读;《祝福》;文本的体验;生命本体
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对篇幅较长的小说文本教学,按传统教法一般会采用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者间或有所侧重地择一展开,或三者均衡用力先后进行。只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多数学生可能处于被动的零碎的浅层文本阅读,缺少了真正走进文本的体验和学习,更谈不上获得生命本体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更主动地去领会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核心內容,本人认为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围绕文本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找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和主题的把握。
下面本人将以《祝福》教学为例,来突出此种主线式文本阅读对学生学习文本的影响。
《祝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来理解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害,这也是对过往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让学生对文本又有个新的理解,并对自我人格成长有所帮助,那对学生来说许是更大的习得。于是,本人在课堂上板书出一个让学生走进文本,自己去取舍、思索的问题:祥林嫂是不是可怜人?并说明缘由。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显而易见。关于缘由,学生由浅到深地分析有以下几种:
首先,学生会直观地把祥林嫂的个人经历作为缘由。第一,祥林嫂守寡,出逃,被抓回,被迫改嫁,其间没有自主权;第二,祥林嫂接受现实,又遭遇夫死子亡,被大伯赶出贺老六的自家房,没有财物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第三,祥林嫂再逢不幸,却成鲁镇人的笑料,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第四,祥林嫂即便经历悲惨,仍努力自救,捐献门槛,渴望被救赎,再遇否定,人对神充满敬畏,对鬼怪深藏恐惧,碰不得祝福,就祭祀不了神灵,也就得不到神灵的护佑,精神上便没了依靠。
其次,学生会从旁人对祥林嫂的定位作为缘由。对于鲁四老爷、四婶而言,祥林嫂是廉价劳动力;对卫老婆子而言,祥林嫂是赚钱工具;对祥林家人而言,祥林嫂是商品;对鲁镇人而言,祥林嫂是玩物……之前祥林嫂能生存下去,最大原因是祥林嫂尚有为人所用的价值。当祥林嫂从鲁四老爷家出去后,也就意味着祥林嫂价值丧失。
再者,学生会从祥林嫂容貌的前后变化作为缘由。这里学生会先从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再具体到祥林嫂眼睛变化,通过对比分析,体会祥林嫂走向最后内心极哀和精神麻木的过程。《老人与海》中“硬汉”桑地亚哥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强调人的躯体可以被毁灭,但精神是不可被战胜的。而现实硬生生将祥林嫂的精神击垮,使之如行尸走肉般生存,却难以存活。
最后,学生会把祥林嫂的称谓作为缘由。一方面,祥林嫂被叫“祥林嫂”,极有可能是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叫“祥林”。在祥林嫂生活的年代或再往前推的年代里,“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不分身世地位的贫富贵贱,都依附于男人的身份,是男权世界的附属品。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众姊妹告诉林黛玉要称贾琏的妻子王熙凤为“琏嫂子”。另一方面,祥林嫂被婆婆逼迫再嫁的第二个丈夫是“贺老六”,且不说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对祥林嫂婆婆管控祥林嫂的支持,单按前面所说的称谓传统,祥林嫂该被称为“老六嫂”之类,但文中提到“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说话,但笑容却是冷冷的了”,文句中无不隐含鲁镇人对祥林嫂再嫁的坚决否定。
封建制度赋予封建家长可以行使夫权、族权,夫家随意支配妻女的权利,而封建礼法又要求女子从一而终。这二者间本身就存在矛盾,却要妇女践行。难怪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在分析“祥林嫂是不是可怜人”这一问题缘由的过程中,本人适度引导,学生基本能真正走进文本的体验和学习,完成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残害的理解。
由“祥林嫂是不是可怜人”再拓展开来,结合自身,联系当下,还可以谈到:一、人的需求——在祥林嫂经历中,祥林嫂一直在为达到最底层生理需求努力,如初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反满足”“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可以谈个人价值)。人应该在人的需求和价值上有所追求。二、祥林嫂式的反复念叨和抱怨——祥林嫂失去“阿毛”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她反复诉说,难免引人不满。当代人在个人欲望与能力、收获不匹配时,也有出现“祥林嫂式”的抱怨(理性看待付出与回报不对等)。人要学会为自己的言行买单。三、集体无意识……四、及时止损……
到此,在这种主线式文本阅读、相对开放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独立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思考、思维、思想的发展,进而获得生命本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玄,张尔岐《仪[M]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2]黄英哲,陈漱渝,王锡荣.许寿裳遗稿[M].福建教育图书公司.2010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