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探索*
2018-10-12丁戈胡承波刘红盼王文涛
丁戈 胡承波 刘红盼 王文涛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着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理工科院校应肩负起构建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开展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同要意识到创建科学时效的创新创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有助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实习实践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背负着培育更好的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在新工科建设初期,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为国家的基础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是当前高等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和迫切任务[1]。通过借鉴、学习和模仿国内外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实例,来开展大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能够实时追踪和关注当前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创新人才以及能够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的创新创业人才,利于学生走进工作岗位时,成为“上手快、干劲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分析
创造力和机会识别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基础。创新和機会识别源自于特定个人的认知,认知是个人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慢慢积累形成的。工科类大学生比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学习、专业熏陶以及专业实践容易形成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认知系统。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逐步掌握并拓宽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岗位需求的各种能力,比如工程能力。同时,应该了解与创新创业过程相类似的产品的制造、销售、经营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接受和挑战创业过程。其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理工科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掌握了一定的特定专业相关的比较先进的技术,再经过自身的钻研,容易产生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围绕自身的专业优势来确定创业目标,并进行创业活动。新工科背景下,该怎样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呢?
二、构建创新创业内容和方法教育体系
工科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切忌不能脱离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一意孤行,要切实做好并完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除去陈旧和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同时,要积极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目标,积极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涉及的知识结构、技能素养、培养要求,利于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构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
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工科类高校与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有着或多或少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等任务。因此,要利用好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把学、研、习结合起来,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实习平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创业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咨询、登记注册、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活动。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
设置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和配套应该考虑到大学生每项基本素质的平衡发展。比如,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和企业家创业经验的分享,进一步做好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教育和引导。但在创新创业培养初期,更需重视的是创新创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首先,通过单独开设相关课程,比如科学方法论、创造力心理学、创业管理、商务沟通与交流、商业计划书写作等等课程,将这些相关课程纳入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行列。其次,改革现有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的课程内容,以更好的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目标。比如,文科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理科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经济管理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同时,重新构建创新创业培养课程体系时,应该忽略专业类别的限制,反而应该考虑不同专业具有的专业特色和特点。例如,理工科类学生更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做好技术研究的同时,应重点在创业技巧、管理技术等方面多下工夫,适当增加管理、财务会计、营销、经济、法律等选修课程的比例;而经济管理类学生更具有专业优势,相对而言,应更多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五、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寻求自身发展、实现与经济市场相接轨、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和产品研发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在校所学得的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和企业设备共享和技术优势互补,这样有利于提高育人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六、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学校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身多方面的潜能,积极了解和解决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高等学校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兴文,刘燕.大学生自护创新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2013(1).
[2]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