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思维规律 有效课堂提问
2018-10-12杨静利
杨静利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不可少,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和课堂。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根据学生阅读的思维去设置课堂问题,才是真正有效的问题,否则,只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伪问题。
[关键词]阅读;思维规律;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4-0020-02
前几天听了一堂语文课,课题是《牡丹的拒绝》,在整堂课的过程中教师提问了几个问题,但是对于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思考和反应总是感觉有些生涩。之后,同组的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大家有着同样的感受。那么这堂课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经过思考,发现是问题的设置。如果问题不是从学生閱读习惯的角度去生发,那么这些问题将不会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凭借,反而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伪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好的问题,会使一堂课充满乐趣,能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课堂生成,“言有尽而意无穷”。怎样才能简单、明确、有效地提问呢?笔者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现将这堂课基本环节简述一下:课始教师从陶渊明、周敦颐爱花,揭示花代表的品质,进而向学生提问大家喜欢什么花。学生有的说喜欢桂花的安静祥和,有的说喜欢茉莉花的淡香而不厌,也有说喜欢牡丹花的国色天香。接着教师继续导入,大家有没有欣赏过牡丹?同时播放了一个洛阳牡丹花开的视频。之后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牡丹花,你会用什么词?学生回答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紧接着过渡到课文,教师却说那我们看看本文是如何描写牡丹的呢?这应该是她的第一个问题。接下来的几个问题是揭开面纱,初赏牡丹,细读文本再赏析牡丹的品质,让学生回答“我读出了牡丹的____之美”,联系生活反思自我从《牡丹的拒绝》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纵观整个课堂活动,教师和学生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所以最终也不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显得很机械和程序化,是典型的为了分析课文而设置的问题,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和阅读规律,这就是所说的伪问题。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呢?
一、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首先了解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表达的信息。
(二)阅读的目的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为构建过程(克拉克夫妇,1977),这一层面被称为结构层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要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究竟要表达什么。
在多数情况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按照交际语言教学的观点,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
(三)阅读的干预
根据卡洛的模式,学生对通过视觉得到的语言符号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首先受到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制约与控制。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中的要求和目标起“过滤屏障”的作用,如果不需要,感觉记忆的这一部分信息会很快消失。
课堂上教学目标的设置完全取决于教师。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仍是决定性的因素。
(四)阅读的逻辑思维
阅读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活动,一般要经历读题-浏览-细读-回读-联想的过程。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最重要的是整体感知,这时候往往重在题目和文本的关系,也即考虑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搞明白之后再进行细读,揣摩段落和文字以及文章结构,最后才是拓展联想。
(五)阅读者本身的关注
阅读是阅读者的思维活动,是阅读者和作者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必须关注阅读者的困惑和收获。任何阅读教学的主体都是学生,任何活动的执行者和落脚点也都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关注度应该是有效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
而学生接受一篇文本后,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解决文本的主要问题、主要障碍和困惑应该是读懂文本的关键,而这些就应该是教师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突破口。任何的臆断和揣测只能是误导或阻碍课程进行的“元凶”,所以说初读很关键。
有了理论支持,我们再总结几点方法和技巧。
二、阅读教学问题设置的方法和技巧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设置问题
现代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课堂的核心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也是学生,所以设置的问题只有吸引了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是主动的,不遗余力的。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把自己初读的问题和感受记录下来,这才是教师备课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教师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因为这样的揣摩是没有依据的。很显然《牡丹的拒绝》第一个问题就没有注意到这点,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还可以收集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其实就是规律性的问题。这样再做教学设计,就会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课堂教学就会有的放矢。
(二)从文本出发,又回到文本
语文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先从理解文本开始,教学也相应的从解读文本开始,如果前面的问题离开了文本的解读,那么后面的问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还没有理解透彻,又怎么会深入思考和理解,又怎么会拓展延伸,更不要说什么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了。
所以,好的问题、真的问题一定不会脱离文本。总之,不涉及文本理解的问题绝对不是好问题。
(三)创设情境,引入思考
有的时候学生不能进入问题深入思考,是情境创设不恰当。教师备课的时候应当把情境创设放在重要位置,而不仅仅是生硬地提出几个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角色互换,或是设置一个个场景,这些都是很好的情境设置,能够将学生引入对问题的思考中。创设情境也离不开文本,笔者最后设计的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四)注意问题的逻辑顺序
教师所提的问题总有一个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往往关乎文章的主旨情感。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安排几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采用不断追问的方式,让学生一层层地进入教师的设计,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探究,这样就不会生硬。
要想做好问题的逻辑设置,哪个问题是核心,如何去衔接一个个问题就很关键。这就是我们在听一些名师的课的时候,发现其很流畅的缘故。另外,还要关注课堂问题的生成,这个生成其实是在问题的基础上生成的,或者说是教师的具体准备。
三、重新设置《牡丹的拒绝》的问题
主要设置以下三个中心问题:
1.题目为“牡丹的拒绝”,牡丹拒绝什么?
2.牡丹为什么要拒绝?
3.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说说你如何看待牡丹的“拒绝”。
以上就是相关问题的一点粗浅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尝试和总结,以完善有效提问的相关策略。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