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读课文教学也别有一番洞天

2018-10-12陈京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精心设计拓展延伸

陈京单

[摘要]自读课文往往会成为教学的盲点,通过提供方法、自读思考、以学为主,不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文交给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精心设计;自主引导;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4-0014-03

学期伊始,粗粗翻阅手中传闻已久的新教材,的确感觉耳目一新。如果说上一次的教材改革只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这次改动真是平地一声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部编新教材应运而生,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所幸全国语文新教材解读网络会议和宁波市新教材研讨学习活动的举办都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尤其是后者,那些凝聚了优秀同行们智慧和汗水的经验之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部编新教材的分量之重。

几个月以来,边教学,边摸索,边反思。问题和困惑也慢慢增多,尤其是关于自读课文的较多。记得上次陈菊飞教研员讲到新教材关注之处,特意强调要重点关注自读课文。这与自读课文的设置背景有关,自读课文教学力图改变以下三种状况: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的状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可以这么说,自读课文就是部编新教材整个阅读体系的中间环节,既检验学生在教读课文中的所得,又有技巧地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阅读延伸。自读课文较以前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自读,导读导学是重点,不是讲解,强调课内得法,课外用法。每个单元的自读课文都在教读课文后面,目的性是很强的,就是在教读之后习得的学习方法要在自读课文中得以体现,也就是将“得法”转变为“用法”的过程。这就能有力避免以往语文课堂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有所收获。教师需要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该文一直以来都是精读课文,前一次教材变动从第一单元调到第四单元,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没有实质变化,而课型从精读变为自读。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有的教学流程不外乎字词教学、概括事件、赏析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最后重难点都是复述课文内容,突出事件重点即脱险部分。

再次上这篇文章,考虑到课型的变化,于是笔者重新备课,仔细研读下来,发现课文的变动还是非常大。老教材中的课文在注释里写明“略有改动”,新教材则是将国外原文翻译后直接选取而来,少了删减应该说是更原汁原味,贴近原著了。比如当“我”看到其他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往上爬的时候,老教材是“我落在后面,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现在改成了“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一比较就可以发现,新教材的表述更具体,既写出了内心的挣扎,也多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再加上更口语化的表达,读来很容易让七年级的学生身临其境,化身为当时的小“莫顿·亨特”。当“我”在悬崖的中途进退维谷的时候,对时间的觉察更加敏感。原文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还是四合”。而现在改为“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细细读来,试想在这样的困境中,作者的心理时间应该过得非常之慢,因为在体力不支、极度恐惧甚至有些精神恍惚的情况下,这一分一秒对他来讲都是折磨。用景物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比“暮色四合”这个文绉绉的概括好很多,也更符合自读教材的内容要求。

老课新上,将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进行教学,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结合第四单元的默读要求,这篇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批注和阅读提示,自主完成阅读。因此,课堂上笔者先提供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边进行圈点勾画,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理清寫作思路。而这一技巧在前面两篇教读课文中已经多次练习,学生可谓轻车熟路了。然后画出描摹人物心理的语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再次默读并选取一种方式进行复述,最后小组结合末段内容讨论本文的主旨。整堂课下来,环节紧紧相扣,同样都是默读,却是由浅入深,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自己阅读,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当然也有少许遗憾,由于最后复述环节时间比较仓促,准备不是很充分,导致个别学生卡壳现象很严重。如果准备时间多一些,再加入同桌之间相互复述的操练,可能课堂呈现会更流畅一些,学生的表现也会更自信。

由此,课后笔者也进行了反思总结。关于自读课文的教学,以下几点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和不成熟的实践经验。

一、认真把握教材内容

教师要认真把握教材内容,尤其要关注内容有改动或课型变化的课文。这次关于新教材改革,从国家层面再到省里市里,空前的培训规模足以说明变动之大,影响之广。编写人员精心选材编排,经过一级级审查,一级级试教,大浪淘沙之后的教材必定都是精华所在。笔者记得一位教研员化用了《双城记》的开头,强调新教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确如此,好的教材,教师怎么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还没有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新教材老教法,那么真正是换汤不换药,新教材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了。跟同行交流时,也发现有些老教师,认为课文没变,教法就不用变,甚至拿起以前的课文进入课堂。讲着讲着,发现课后习题变了,批注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答,的确有误人子弟之嫌。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老课文”文本的变化,注意老课文在新的单元组合或单元学习重点中扮演的角色。朱自清的《春》和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本上都有变化,尤其是后者。无论课文内容多么熟悉,还是要当成新课文来备课,甚至比备一般的新课文更认真,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根据新教材不同的重难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钻研教材,也不能仅仅就文论文,教师首先要把教材读深读透,查阅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不能被教参牵着鼻子走。

二、精心引导教学走向

让语文教学有章法可循。自读课文这一课型,顾名思义是学生自己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走向一个极端,就是教师认为文章不重要,让学生自己课外随意读一读就可以了,其地位甚至不如名著。那就完全曲解了编者的本意。何为自读?是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的自读,而不是没有要求没有章法地泛泛而读。引导是指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多个不同的阅读重点和方向;指导是对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过程性的指导。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技巧还不够成熟,经验也很匮乏。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很清晰的主题介绍和单元要求,相比老教材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七上第四单元要求在前一单元的默读基础上,学会用划分层次或者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把重点定为:边默读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此前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教读课文时,这些阅读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已经慢慢习得。上自读课文时,学生的表现也比以往熟练,加上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所得,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此外,做批注也是学习自读课文的一大法宝。教师明确批注的要求,一开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的旁批,进行简单的模仿,之后难度慢慢加大,在阅读名著时加以运用,事半功倍。在备自读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搞清楚三个问题:这篇文章训练什么,目标适切吗,可以安排什么学习活动。这样一来,自读课文教学必定思路清晰,环节流畅,效果理想。

三、全力突出以生为本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笔者發现最近的教研活动总是绕不开“学为中心”,这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完全契合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意味着语文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评价一堂课好与坏是由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学习情况来决定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真实地呈现出来,那么教学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我们总说课堂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分钟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这也是课堂魅力所在,预设再多也不可能无懈可击。以生为本应该从备课就开始体现,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基础各不一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预想一下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如何反应,如果遇到困难又应该做哪些铺设和引导,使这些问题落在“最近发展区”。有一部分自读课文的内容还是相对浅显的,因此不需要面面俱到,一些基础阅读让学生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教师应注重过程性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批判性阅读。尤其是关于文章主题的探讨,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只要不是脱离文本的求新求异就行,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我们不可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在《窃读记》这课教学中,笔者大胆地采取了对比阅读教学。课前,学生提醒笔者这篇文章小学时已经上过了,意思是不上也无妨。笔者把小学课文拿来一比较,发现小学课文在原文基础上删减了许多,人物个性和主题深刻性也大打折扣。笔者让学生初读原文之后说说感受,想想为什么原文读来更起伏有致。学生比较后发现小学课文在一些心理描写、两次具体窃读的插叙和重点语句上做了删减,导致读来兴趣寡淡。原文中两次窃读的经历恰恰是重点内容,作者一开始因为被书店老板粗暴对待,“小心灵确受了创伤”,而后一次“我”得到了店员暗中关怀,由此感慨“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成长的”。这些语句都标示出文章的深层含义,阅读时能多加注意并品味,阅读和理解的水平自然会获得提升。

四、精心准备课外拓展

关于新教材,有一句很经典的调侃,就是“新教材专治读书少”。想来不无道理,而且还很精辟。三位一体的阅读改变了以往教读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更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新课标强调“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里的“读”当然有要求,读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是经典著作,而不是那些没有营养的快餐式读物。

具体读什么,新教材开出的书单并不少。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共有两次名著导读,加上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一学期需要阅读六本名著。笔者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基础差异很大,不少学生没有课外阅读名著的习惯,这个任务对他们而言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外阅读除了《西游记》和《朝花夕拾》外,其他没有硬性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主选读,其余学生还是把阅读任务化整为零,自读课文教学时随文拓展,课前课后都可以进行补充阅读。新教材配套了自读课本,七年级上册配套的是《我的四季》。上完第一单元课文之后,笔者让学生阅读周凡恺的《春天的声音》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分别从内容和作者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写法会给人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再结合配套作业本的相关阅读题,从感知慢慢上升到品鉴的高度。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部编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势必会带有一些抵触和困惑,因为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都伴随着争议。如何真正充分使用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的阅读者,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不停地去思考和实践。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精心设计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浅析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精心 激趣 提问 评价
有效探究源于精心的设计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现路径研究
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研究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