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探索
——基于经典文献阅读

2018-10-1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文献

方 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我国高校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如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首要的问题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战场,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一线,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加深理论学习、参与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整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内容、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相对于其他思政课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其他思政课的基础,是最具理论性、体系性、抽象性的课程。“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引入实践教学,使学生热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成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教师探索的中心问题。为此,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笔者设计了“读经典、讲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实践形式,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环节[2]。实践教学从内涵上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外延上看,有课内、课外之别;从内容上看,有知识探索、信念教育、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等。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实践性,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特性也在于实践性。离开实践教学,思政课将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无力的呻吟,导致学生不爱听、不愿听、听不懂。为了改进高校思政工作,党和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强调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探索,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专题授课、小班讨论,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和丰富教学手段;集体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充分挖掘课外、课下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慕课、翻转课堂、微信平台等现代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但是,许多实践教学只流于表面,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了解实践教学到底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又会产生哪些新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当前实践教学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现象描述,轻问题深究;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重讲故事,轻讲道理;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轻本质内容的揭示;还有的为了追求效果的热闹,视娱乐性为生动性,把政治理论予以娱乐化,甚至庸俗化,损害了理论的政治性、严肃性;有的为了迎合“微”时代碎片化阅读形式而消解政治理论的完整化与严密性,如此等等[3]。因此,总结现有的实践探索,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可以大规模推广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与此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另一主要问题在于课程没有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考评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致使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4]。虽然都以增强思政课实效性为目的作为标准,但关于实效性的理解却有着很大区别,进而评价实效性的标准也大相径庭。如果以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为尺度,就会导致教师以学生爱好为导向,如娱乐化课程、给高分等行为;如果以卷面考试分为尺度,就会导致教师重知识点的传授,轻意识形态教育的导向。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需坚持方向维度、理论维度、转化维度和服务维度,而方向维度应当成为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根本维度,即把是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政课教学,是否坚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否坚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尺[5]。

二、开展经典文献阅读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课程的性质决定着必须回到经典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6]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而言,最大的矛盾是课时的有限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而理论的深刻性和系统性是课程的最大特点,也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地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极其丰富和博大精深的整体,而教材则高度概括和极其简练地给出了抽象的结论性、规律性的观点,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通过理论教学来弥补教材缺失,但理论教学本身并不能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隔膜感和距离感。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成为课程首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理论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经典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改探索将围绕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真正感受伟人们面临时代重大问题展开的艰苦理论探索,而不是肤浅地背诵理论,得出僵化的结论。深刻认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亲身体会理论的亲切感,从而真正去领悟“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光辉的思想[7]。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决定着必须回到经典文献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储藏地。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经典著作都是对时代呼声的回应,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读经典,把握其要旨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教育学生就应该让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非道听途说,或简单停留在教材的层面。将经典文献阅读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就是指导学生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回到问题、回到经典、回到教材、回归课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回应和解决学生疑惑的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绽放也只能寄托在对问题的回应和解决中,让学生在阅读文献中体会过去、理解现在和解释未来,真正做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三、“读经典、讲经典”的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一)制定完备的实践教学方案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研室为主体,以《浙江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性文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为目的,以经典文献阅读为手段,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文件,出台了《“读经典、讲经典”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设计》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实践教学整体设计。

(二)追求可行的实践教学目的

阅读经典文献有助于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为主要资源,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经典文献阅读、课件制作与学生讲解、小组研讨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二,改变以往教师说教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与经典文献、教师讲授与学生讲解、课堂讲授与小组研讨结合起来,实现从传统的教师授业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并行的教学。第三,做到以从考试评价走向过程评价;由教师讲解为主转为学生参与为主;由知识点的传授改为阅读经典,将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理论素质作为改革目标。第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讲授与学生讲解相结合,教材内容与经典文献、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相统一,有助于学生直接与课本对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境界。

(三)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过程

1.选择合适的经典文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既是教材内容的深化,也是教材内容的延伸。经典文献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选择了篇幅合理、难度适中、可读性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十余篇,涵盖了教材每章内容,每章至少2~3篇文献,篇幅控制在一万字左右,经典文献篇目见表1。所选择的文献内容均与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紧密结合,以提升学生的理论阅读能力,增进学生的理论理解程度。如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反映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概括了唯物史观的经典结论,而《共产党宣言》则充分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与相关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回答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必然性。教师提前整理好经典文献的电子稿,并向学生提供经典文献的电子稿或纸质稿,还可根据需要对篇幅过长文献进行删选。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设计

将课程的48课时分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部分,学生课堂实践教学为12课时,其中课外实践1周(3课时),用于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制作专题PPT,撰写个人读后感。经典文献选读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在开学第1次课,做好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分组安排,填写《文献选读学生选题分组表》。分组原则上规定每组人数不超过6人,每章内容都有人选,每组文献各不相同。每篇文献课堂讲解时间为15~20分钟,剩余时间由教师点评或学生提问。学生课堂参与从第3次课开始,要求学生提前将专题课件发给教师,教师通过邮件、电话、QQ等形式予以指导。课件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的写作背景、历史地位、内容解说、佳句赏析、现实意义、心得体会等几个方面,其中,内容解说是重点。

表1 经典文献篇目

学生课堂参与的第1阶段是学生讲解,主要讲解文献内容;第2阶段是提问阶段,由学生和教师向讲解学生提问,从而检验讲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课学生的理解能力;第3阶段是总结阶段,由教师点评该组学生的整体表现,概括文献的主要观点。通过各个环节的层层推进,真正使得经典文献阅读成为学生增进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增强理想信念的有效实践。

总体来看,小组阅读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阅读讲解文献,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与此同时,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在保障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将统一教材与个性化教学结合起来。

3.体现文献阅读的课程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从考试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围绕文献阅读布置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做到个人作业与小组作业相统一。小组作业为PPT形式,由小组学生上台讲解;个人作业主要是写读后感,内容包括主要观点摘录、评述及体会等。作业需同时提交电子稿和打印稿,字数在1 500字以上。小组作业的分值评价尺度主要包括经典文献课件内容、学生讲解状态、学生答题情况3个方面;个人作业分值取决于经典文献读后感的写作水平。

体现文献阅读的课程作业,有助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经典文献,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以集体作业和个人作业2种形式将“读经典、讲经典”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查找相关资料,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刻板理解,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领悟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通过小组阅读、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得每组学生都能认真阅读一篇文献,并能聆听其他小组阅读的不同文献,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还可以通过提交电子版作业,对部分作业进行网络搜索,从而降低作业抄袭的概率,随时监控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采取有效的考核形式

1.分值比例反映文献阅读

课程教学改革后,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各占50%,加大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考核力度。平时成绩中,考勤占20%,课堂参与占20%,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各占3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经典文献阅读的情况。

2.试卷内容体现文献阅读

从统一试卷、统一考试变为单独命题、随堂考试。试卷命题按任课班级分别命题,试卷内容与教师个人教学重点相结合,做到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由于每个班级选读的经典文献篇目不一致,阅读水平也不同,因此每位任课教师按教学班级独立出题,平行班级的试题重复率低于20%,试卷内容以理论分析与现实问题分析导向为主。期末试卷为4种题型5个题目,包括辨析题(1题20分)、简答题(2题30分)、材料分析题(1题25分)、论述题(1题 25分),分别体现教材相关章节内容,论述题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试卷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文献阅读、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直接考查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试卷检验学生学习状态的作用。

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自2013级本科生采用经典文献阅读课堂实践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学生是否有效收获,是否真正受益?学生是否认可经典文献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否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如何?为此,对学生开展了大型调研,以了解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学生认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阅读的实践教学形式。

关于实践教学改革认可度的评价方面,从“你对课程实践教学的总体评价”来看,学生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8.46%,选择“满意”的占34.84%,选择“基本满意”的占22.98%,合计占76.28%;选择“不满意”的占15.44%,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8.28%。从年级来看,2015级学生选择“满意”(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的占 81.63%,选择“不满意”(包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占18.37%;2014级学生选择“满意”(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的占70.56%,选择“不满意”(包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占29.44%;2013级学生中选择“满意”(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的占 67.57%,选择“不满意”(包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占 32.43%。学生满意度总体较好,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该实践教学。

从“学生对阅读经典文献的看法”来看,有30.70%的学生选择了“很有意义,能够增加理论的理解力”,有20.1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有意义,让马哲课堂更加活泼,增加课程期待”,有18.08%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愿意,做起来太麻烦”,有31.07%的学生选择了“不想做,浪费时间又没意义”。从年级来看,2015级学生认为该实践教学有意义的占78.57%,21.43%的学生持否定性看法;2014级学生认为该实践教学有意义的占61.35%,38.65%的学生持否定性看法;2013级学生认为该实践教学有意义的占59.46%,40.54%的学生持否定性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结束课程学习的时间越久,越认识到经典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在“很有意义,能够增加理论的理解力”的正面评价和“不想做,浪费时间又没意义”的负面评价中,早已结束课程学习的2013级学生比正在学习的2015级学生做出了更高比例的正面评价和更低比例的负面评价,从而侧面证明了经典文献阅读具有长期的实效性。

五、结论与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思政课的正面评价和长期影响。要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产生作用,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教学。经典文献阅读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定位,将知识传授功能与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进行了有效整合。

从总体性评价来看,大部分学生接受经典文献阅读形式的实践教学,说明该实践教学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规范化、合理化,学生的评价有所提高。从过程性评价来看,学生较为认可经典文献阅读形式的实践教学,大部分学生认真进行了文献阅读,并在阅读文献中提高了对课程知识点的认识。特别是已结束课程学习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高于正在学习的学生,说明了经典文献阅读具有长期的实效性。从期末考核来看,分数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

然而,实践教学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讲解文献存在阅读水平和深度不足,有个别同学并没有真正参与经典文献阅读,由于作业形式之一为小组作业,有学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等。根据调研反映出的问题,应将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经典文献阅读的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和引导作为今后完善实践教学的重点。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文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