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外伤后脑震荡样早期症状的效果分析
2018-10-12程安林
程安林
(济源市中医院外一科,河南 驻马店 459000)
脑外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轻度脑外伤多存在脑震荡样症状,临床表现为记忆力降低、头昏头痛、易怒、抑郁、失眠等,统计资料显示[1],50%以上的脑外伤患者存在脑震荡样症状。一般来说,脑震荡样症状经治疗可缓解,但也有少数患者的症状可持续3个月以上,发展为脑外伤后综合征。研究显示[2],在脑外伤后早期采取药物干预措施,对于减少、减轻脑震荡样症状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有效预防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本院联合应用尼莫地平与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取得了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4例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明确的脑外伤病史;伤后昏迷时间不足0.5 h;入院时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不低于13分;颅脑CT检查显示无异常;无头痛头昏病史,伤后有脑震荡样症状(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失眠、记忆力衰退等)。排除标准:严重多发伤者;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史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用过血管扩张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者;吸毒、酗酒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7.2±4.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打击伤10例,坠落伤9例,脑伤:脑挫伤6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联合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6.8±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9例,打击伤11例,坠落伤12例,脑伤:脑挫伤10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采取常规处理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静脉应用神经营养剂,对于颅内压升高者进行降颅压治疗,对颅内出血者应用止血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0869)30 mg,tid,po,持续用药10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60082,规格:4 g/袋)1袋,tid,开水冲服,持续用药10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在用药期间均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应用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测定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记录各项症状的缓解时间,并根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进行疗效评价。③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疗效评价标准:头痛头昏、失眠、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学习、工作恢复正常为治愈;各项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可正常工作、学习为好转;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工作及学习受到明显影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MC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MC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20 d联合组MCA、B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联合组头痛、失眠、恶心呕吐、头晕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C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表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的发生机制尚无统一阐释,多数研究认为,脑震荡样症状的发生是因为脑干、下丘脑、基底节、大脑皮质等部位受到轻微损伤,大脑皮层功能降低,导致皮层下功能失调而引起[3-5]。还有研究发现[6],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的发生、发展与脑血流改变有着密切联系。
尼莫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胞膜钙离子通道,阻断钙离子流通,抑制血管收缩、痉挛,从而减轻脑组织缺氧缺血。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脑功能损伤、缺血性神经损伤及脑外伤引起的脑震荡样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7]。临床实践发现,单用尼莫地平治疗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的疗效并不理想。本研究中,单用尼莫地平的对照组,治疗10 d、20 d后MCA、BA平均血流速度虽有降低,但降幅并不显著。
中医学认为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为虚证,病机在于血虚、气虚、肾虚,治疗应以平肝养血、补益气血为主。养血清脑颗粒是一种中药制剂,药物成分主要有川芎、白芍、当归、钩藤、熟地黄、鸡血藤、夏枯草、珍珠母、决明子、细辛、延胡索,具有祛风止痛、平肝潜阳、滋阴补肾之功效,善治眩晕、失眠、心烦易怒等症[8]。国内有文献报道[9-10],养血清脑颗粒可通过调节血管功能,增加脑部血流供应来减轻脑缺氧、缺血,消除头晕、头痛症状,减轻缺血性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养血清脑颗粒的联合组,治疗10 d、20 d后MCA、BA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头痛、失眠、恶心呕吐、头晕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降低脑血流速度,促进临床症状缓解。这可能是因为养血清脑颗粒中的川芎、当归具有良好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有效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降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液流速。在临床疗效方面,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尼莫地平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用尼莫地平,养血清脑颗粒在缓解头痛、头晕、失眠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疗效。
综上所述,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调节脑血流速度,迅速缓解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