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参与中归属感的培育与发展

2018-10-11赵乐于莉

魅力中国 2018年28期
关键词:社区参与态度

赵乐 于莉

摘要:现观我国,社区参与还处于较低水平。如何加强居民参与意识,提升社区认同度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以往社区参与和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及态度—行为理论,来分析社区参与过程中,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过程和条件,以及归属感形成之后,反过来对参与行为的促进作用。最后,为提升社区参与水平,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社区参与;社区归属感;态度;参与方式;社区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逐渐融入到社区居民的日常当中。在社区建设中,内部居民的参与水平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的目的是将居民从家庭吸引到社区中,并使其进一步融入到社区里。以往学者发现,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情况相互影响[1]。在社区内部,居民对社区的依赖越强,就会更加主动的参加到社区活动当中;同时,当他们在积极的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时,又能推动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以及依赖性。因此,在参加社区内各类活动时,要主动关注社区归属感在其中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对于社区而言,主要包括一个特殊的地域,居民在其中进行各类行为,发生不同形式的互动,并且对该地怀有归属以及认同的群体所构成的集體[2]。社区参与类型包含社区成员参与一切有益于社会的活动。杨宗传(2000)将社区参与总结为5 种类型: 进行文化性参与;家务类型劳作;社交类参与;娱乐性参与以及经济类参与[3]。学者指出参加到社区中的四个方面:文娱类、志愿类、事务类、增权类[4]。叶南客(2001)认为在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时,会与社区内各类主体发生互动[5]。对于我们来说,“参与行为”主要包括个体、组织以及社区三者之间的利益需求。在参与社区内及其外部活动时,作为社区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会希望达到三者之间的共同发展。社区活动中,社区成员才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本文的首要社区参与者指内部居民。

很多研究者发现,社区参与和社区归属感相互关联。社区归属感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指群体聚集于特定地域里,个体在其中承认自我的内部身份,并产生依恋、认同以及一系列个人情感[6]。参与行为和归属感两者有相互促进作用。学者指出,对社区的归属感来说,产生的影响是4个方面,分别是:居民满意度、社交网、在此地生活时间以及各种活动的参与水平[7]。参加社区活动可以发挥正面促进作用。例如:吴欢欢(2010)对于社区来讲,参与行为的频率和持久性高可以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如果在一个社区中,成员在其中不闻不问,很难产生归属感[8]。学者巢小丽得出N市成员参加许多活动后,产生更强的依恋倾向,同时比较快的在内部形成和睦的氛围,同时表现出自豪和赞同[1]。单菁菁(2008)指出,居民参与到社区中的娱乐性、公益活动,会帮助其提升社区归属感。在参与的过程中,越投入时间和感情越能收获和谐的社区关系,主人翁意识增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社区归属感[9]。

反过来,归属感升高会进一步促进参与行为。谢治菊(2012)强调社区归属感能推动社区参与活动的进行[10]。学者杨敏指出,社区依恋情绪能推动内部的发展,内部成员对该地产生依恋、认同等感情时,才能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建设社区当中[11]。胡凡刚(2006)认为社区认同感在形成的过程中可以推动居民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并能促进居民生理、心理以及自我实现需求[12]。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和社区归属感之间有其内部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社区归属感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社区的情感投入,社区居民参与度是社区建设的根基,同时也是提升社区内部凝聚力,促成社区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提升社区归属感,促进居民社区参与从浅层向深层转化,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H社区松风合唱团成员为研究对象,根据以往社区归属感与社区参与行为之间关系研究和“态度—行为”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究居民对社区态度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分析促成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和归属感提高后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最后对如何提高社区内部成员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居民从浅层参与向深层参与转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选择做一件事情之前,将先产生对此事物的评价,这将表现在行动过程中,同时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当个体判断是否做某事,是由对这一事件的认知决定的,并最终影响其行为[12]。应用于参加社区活动,表现为内部成员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影响其认知方式,培育出依恋情绪。反过来,拥有较高的认同度,可以进一步激发内部成员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居民从浅层参与向深层参与转变。本文通过对H社区松风合唱团的调查,考察了团队成员社区参与行为和社区归属感的相互影响。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以H社区,松风合唱团为研究对象,该合唱团成立于2005年,由社区居民自发发起建立,2008年在社区居委会备案。现参加人数50多人,(先后进出合唱团共计130多人)。该合唱团成员大多为退休人员,男女比例1:2,成员年龄在50岁—80岁之间。参与者大部分为该社区居民,参与年限不一,平均参与年限在5年左右。大部分成员退休之前有职业,有:教师、厂长、干部、行政人员、律师等。起初参加合唱团基于个人爱好,对于合唱团以及社区的其他活动都积极参与,参与热情高。

本文的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天津市H社区合唱团成员的参与实践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小组座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做出质性分析。

四、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的相互影响

基于以往研究发现,社区参与会影响社区归属感。对于社区参与行为来说,最初是基于个体的兴趣、爱好等,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随着社区参与时间加长、互动频率加深,以及团队组织者的感召力等,逐渐会形成一种对组织的认同,形成组织内部的归属感。此时,加上社区、居委会等对参与行为的物质、精神支持,可以促使这种团队归属感扩展为社区归属感。社区归属感形成之后,反过来又能促进社区参与行为从浅层向深层转化。

(一)社区参与行为影响社区归属感。

据合唱团成员描述,团队成立之初,他们的环境特别艰苦。曾经在公园里、马路上甚至是公交车上练过歌。每星期一三五上午坚持排练,甚至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都不中断。对于合唱团中一些成员来说,常年参与合唱团活动,逐渐产生对社区团队强烈的喜爱、依赖心理和较强的团队归属感。

刘阿姨说到:我参加合唱团已经6年多了,一直坚持来。我们团队特别好,特别温暖。比如有谁过生日,我们任老师就为他写一幅字,在课堂上送给他,并且全体成员一起为他唱生日快乐歌。我们团队有个歌友脑中风,我们曹老师带人每周都去看望他,给他唱歌,陪他聊天,一直持续了6年,直到他后来病情恶化,去世。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感觉,特别有归属感。

由此可见,当居民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中时,随着参与时间的增加,会对团队产生认同、归属的情绪,团队内部会较强的依赖心理。

(二)团队归属感向社区归属感的转化。

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发展更加需要居民的深层参与。居民在参与一系列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团队归属感后,社区居委会要抓住这个转变机会,积极的为团队活动提供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这样有利于团队归属感向社区归属感的转化。

在对居委会崔主任的访谈中,提到:

我跟曹老师说,你有多大的能量,我就给你多大的平台。我们居委会给合唱团提供那个大教室,那个是刚装修的,用来让他们练歌,每周一三五上午從八点半到十点。区里、镇里有什么比赛,我就让他们去,我们的队伍非常优秀,每次比赛,不是获得一等奖,就是获得二等奖。我们合唱团还是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比如前段时间创文,他们都去参与执勤。

由此可见,在促进团队归属感转化成社区归属感的过程中,社区居委会等要为其提供外部支持,既有利于居民社区参与程度的加深,又能推动社区全面建设。

(三)杜区归属感形成后进一步促进社区参与行为

态度-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态度会影响人的行为[13]。在社区参与中,社区归属感形成后,会反过来会影响他们在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参与意愿。从合唱团内部来看,成员普遍有较高的社区归属感,体现在参与方式上,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娱乐性的参与,而更多的扩展到公益性参与领域。

在H社区合唱团的调研中,发现合唱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或团队组织的公益性活动,例如:参与创文活动执勤、达沃斯论坛执勤、作为兵妈妈慰问武警官兵等。在访谈过程中,无论是负责人、小组长,还是合唱团的普通成员,都愿意参与这些公益活动。

负责人曹老师说到:我们平时不只是唱唱歌,还会做很多志愿性活动。像咱们这桥头那个消防二十一中队,我们合唱团作为兵妈妈,一直给他们送温暖、慰问等,持续了6、7年,后来我们岁数都大了,就停止了。那会就是去给他们唱唱歌,还给武警官兵包饺子、蒸包子什么的,部队领导可欢迎我们去咧。

合唱团小组组长,刘奶奶也提到,她描述到:

我既是合唱团的小组长,又是楼长。这个楼长也是居民选出来的,有什么活动,我们都积极响应,回去就做宣传。比如说,居委会发的单子啊、防火、防盗等,我们都去发。

由此可见,社区归属感能促进居民加入到更深层次的社区参与之中,同时增强了为社区服务的意愿,更具奉献精神。

五、总结与讨论

社区作为我国社会里新型的组成部分,同时担当起居民再社会化的载体。其中,社区的归属感是城市现代社区发展的基础。对于社区而言,其转型、发展都离不开社区内部居民的主动参与。社区成员主动参与社区各类活动与事物,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而社区归属感的提升,又能促进参与形式从浅层向深层转化。对于社区而言,要想转型成功,就要将关注点主动放到居民的切实需求上,培育和发展社区归属感。我们可以从吸引居民走进社区、提供物质精神支持、完善参与机制等方面来进行改善。

具体可以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对于社区而言,在社区参与初期,可以组织或鼓励一些基于兴趣的娱乐性参与,例如:以书画、舞蹈、唱歌、等方式,吸引居民从家庭走入社区。

第二,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场所,实际需要居民的深层性的社区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社区居委会等不能忽视对娱乐性草根组织的支持,促进团队归属感转化为社区归属感。例如,H社区居委会为合唱团提供教室,提供练歌的场所等,使合唱团成员对社区更加认同和依赖。

第三,社区、居委会等要为居民提供深层参与平台,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不断提高居民满意感。在H社区中,社区居委会会主动为合唱团承接一些比赛、演出,推举合唱团成员担任楼长,社区一些事情也会和合唱团负责人讨论等,给居民深层参与社区活动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巢小丽. 居民社区归属感对其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Z省N市的实证分析[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25(03):23-27.

[2]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4,(4):77-81.41.

[3]杨宗传.再论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 62-3.

[4]杨涛. 城市社区参与的分类、组织结构及其有效性分析——以南京市华侨路街道为例[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03):34-38+90.

[5]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6]中国大百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7]丘海雄,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1989.

[8]吴欢欢.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以广西百色右江区濑浩屯为例[D].广西族大学,2010: 3.

[9]单菁菁.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J]. 城市问题,2008,(03):58-64.

[10]谢治菊.村民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基于江苏和贵州 L 村和 G 村的实证研[J]. 理论与改革,2012(4) .

[11]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142-153.

[12]胡凡刚.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23—28.

[13](美)Lewis R.Aiken著.态度与行为:理论、测量与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赵乐,1992年,天津市,女,汉族,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于莉,1976年,天津市,女,汉族,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城市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区参与态度
95’s态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基于社区参与的海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文化建设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态度决定一切
社区参与下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困境与对策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