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2016-10-26吴保刚
摘要:生态旅游因注重环境保护性和产业发展可持续性而备受关注,且到了飞速发展。由于生态旅游前期侧重对自然生态的研究,忽略了个性化、文化融入性及社区参与性的研究,而制约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结合生态旅游系统研究,提出文化建设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高个性化和社区参与性的核心要素,只有解决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才能推进文化建设,延伸生态旅游产业链,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文化建设;生态旅游产业;个性化;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2
随着人类对环境关注度和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快速推进,对开发者、经营者和游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注重景观开发又要加强文化建设,只有融入了当地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业才是真正的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自然生态环保意识有所增强
生态旅游产业是环保时代发展的产物,其需要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及游客等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能够自觉保护旅游环境,主动配合生态游区建设。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主体生态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旅游开发者与经营者除了关注经济收益外,加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视自然规律随意开发,雕琢原生态自然景观,无节制地利用地方生态资源,生态游区游客乱丢废物、乱涂乱画等现象有了较大改观。
2.文化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旅游不仅向游客展示一副纯生态的自然风光,同时要向游客传递当地的文化,传达蕴含在生态景观背后的生态理念。这就要求生态旅游产业除了做好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外,还应加强当地文化建设。然而,当前多数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者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景区开发、风景创造方面,忽视了文化的建设与传递,或者只是将一些相对肤浅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以娱乐的形式传达给游客,未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挖掘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并融入到生态旅游产业中。
3.文化建设缺失导致个性化不强、社区参与度不高
长期以来,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中过于注重自然景观游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忽略了文化内涵的渗透与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众多同质性的生态旅游景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熏染与教育的缺失,导致生态旅游景区地域风俗、文化风情、人文内涵等个性化不强,趋于类同。缺少了本土文化建设,社区居民无法参与到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使得生态旅游的发展缺少后劲,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文化建设在生态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分析
1.文化建设是核心要素之一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只有加强文化建设,透过生态景观来传递一种文化讯息,渗透一种风俗习惯,映射一种地域风情,才能为静态的生态旅游景观注入灵魂,活化生态景观,借助一个地域的生态旅游景观来感化、教育游客,使他们接受该地域生态景观背后的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生态文明的洗礼,旅游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能更加深刻体会并领悟特定生态环境下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对一个地方的生态旅游有更深刻的印象,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得到启发后会不自觉地向外宣传并推广该地生态旅游项目,这样无疑会形成一种文化辐射力,会扩大该生态旅游区的市场。
2.文化建设决定生态旅游产业的个性化程度
对于生态旅游产业来说,一切景观的开发、景点的建设等都应该围绕当地文化建设展开,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具有唯一性,任何脱离了当地文化内涵的生态景观将丧失生命力、逐渐失去观赏价值与游览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普及,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同质化的自然景观,而是要从赏析、玩味、领悟等深层意识出发,去积极领悟生态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融入当地生活中,才能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满足旅游需求。
3.文化建设决定生态旅游产业的社区参与度
在生态旅游旅游体系中,社区参与度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如果生态旅游开发不能惠及当地居民,不能为当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这个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性就不强,没有体现社会生态化,所以当地文化内涵挖掘的越深,当地居民参与的需求就越大,越能增加生态旅游产业与当地自然、人文的融合。为游客提供及时、到位的当地文化教育,使他们充分汲取地域性文化营养,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迎合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支持,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归之路。
三、 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
1.促进地域民俗文化传承与交流,实现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
不同地域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旅游景观,体现出该地域、该地区的地域风情、文化风俗等,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建设,通过生态景观向游客传播一个地域的风俗风情与地理、地质、地貌等文化知识,能够让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游客了解、认识并领悟到该地区独特的风情和文化,游客也会将生态景区的文化特点同自身所生活区域的文化风俗相对比,从而拓宽视野,感受到文化差异,体会到辽阔国土内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这样也从侧面增进了地域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进了不同地域间民族、人们间的理解与交融,促进了文化融合与交流。
2.有利于社区参与,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与建设的一大目标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广泛的社区参与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才能不断提高其个性化程度,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一个有着丰富、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态景区往往更具吸引力,更能让游客心驰神往,当游客的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时,才能集中更多的客户群体,也才能最大程度地拓宽景区市场,招揽更多的游客,获得理想的经济收益。
3、推动并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随着生态环保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出现并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特色为生态性、环保性,然而,这种生态化旅游模式要想获得长久可持续发展,单纯依靠其生态环保这一特色远不能达到,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战略便是文化建设、文明建设,文化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与精髓,在生态旅游建设中渗透文化因素、融入文化内涵,才能让生态旅游景区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是因为生态游客之所以会选择生态旅游,不仅是为了娱乐身心,更重要的是要从生态景观游览中有所收获,获取精神文化的满足,对此就要求经营者要积极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其提供充足、到位的文化服务,提供高品位的文化产品,让游客在生态旅游中有所收获。
有了文化灵魂做支撑,生态旅游也更能焕发出活力,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加强文化建设,让生态旅游、生态景区富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文化辐射力、文化感召力,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富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好文化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
生态旅游发展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游客以及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其中文化建设面临对开发者研究能力要求高,开发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较慢等困难,一方面需要开发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行政部门的支持。
1.对生态旅游产业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的文化研究多集中在当地的名人、历史、艺术形式等进行挖掘和研究,以求证、叙事为主,关于如何将当地文化以何种形式融入到生态旅游产业中的研究较少。
2.对开发者研究能力要求高
生态旅游产业开中的文化建设不同于自然景观设计与建设,它需要设计者、当地文化研究者、社区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参与。而多数的规划设计专家不可能在当地停留过多时间,更没有亲身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活中,同时本土化的专家数量比较有限,很难将当地的文化内涵充分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形势在生态旅游景区中表现出来。
3.文化建设开发周期长,经济效益较慢
文化体验是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对旅游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但是通过合理的游览项目或线路,让游客能够慢下来并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同样能够得到较深的文化体验。 设计合理的旅游活动或体验项目需要不断地挖掘当地文化和调整表现或参与形式,周期较长,且前期投入较大,导致效益较慢。
4.对当地政府的支持需求较大
一个当地文化特性显著,社区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的政策支持外,文化支持也是提高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地政府向开发者提供足够多和详细的资料,才能挖掘出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例如当地文化部门、宣传部门、文化研究机构、高校等机构的文化资料。
五、总结
文化建设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为生态旅游产业纳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让生态旅游更富有活力、生命力,生态旅游中的文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以及游客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王咏,陆林,王飞.生态旅游市场培育研究[J].旅游管理.2012,(3):55-58.
[2]梁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2,(1):54~58.
[3]黄爱莲.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78~81.
[4]史本林.伏牛山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21(2):157~158.
[5]邱海蓉.谈生态旅游的文化建设[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5,25(3):32~33.
作者简介:吴保刚(1981-),男,河南许昌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