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曲四大家的自我写照
2018-10-11王彦文王军涛
王彦文 王军涛
摘要:在元朝,戏曲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作家层出不穷,关、王、马、白四大家的杂剧创作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创作关注人类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充满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给后人以丰富的借鉴。
关键词:元曲四大家;思想内容;散曲
“元曲四大家”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而又有些学者认为没有王实甫,而是郑光祖。笔者赞同于前一种观点。元四家在戏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对他们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从元四家的散曲中分析他们的人生思想及处世态度。
一、天下郎君领袖,世界浪子班头——关汉卿
《不伏老》节选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关汉卿,他的出生时代不明。剧学者们考证,他大概生于金末,金亡时不满十岁,因此既没有遗民意识,也没有元朝人的使命感。
人们读了这首曲子或许有疑问:这首曲从头到尾咏颂的是青楼岁月,赞扬的是烟花路,宣誓的是浪子风流。这与理想事业何干?
我们要知道,从关汉卿早年起,就受到了残酷黑暗现实的教训,断绝了求助功名的念头,他看到了权势豪门的累累罪恶,决意要把自己的命运跟被侮辱被坑害的底层民众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呼喊、诉求、抗争。他伤痛地看到人间受苦更深的是妇女,而妇女中最为惨苦的则是青楼女子,她们命运凄苦却品格高尚。他认为:烟花巷不是藏污纳垢之地,勾栏院实是养根之所。所以,他宣称的“烟花路”实是他的戏曲事业,他为黎民歌呼的追求。当时元朝统治者把书生归为“八妓九儒十丐”的贱民,把与青楼打交道的人讥为浪子,他就决定要用自己的声音来抗争。于是创作了这首惊世骇俗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节选这段关于“铜豌豆”的自况,生动地揭示了他刚毅不屈,勇敢向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性格与精神。这整首曲子冲击传统观念的力度,张扬任情适意人格的情感内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堪称一部誓死不易的精神自画像。
二、尘缘一笔勾,休提名利右——王实甫
《后庭花》
住一间蔽风霜茅草丘,穿一领卧苔莎粗布裘,捏几首写怀抱歪诗句,吃几杯放心胸村醪酒。这潇洒傲王侯,且喜的身登中寿。有微资堪赡赒,有亭园堪纵游。保天和自养修,放形骸任自由。把尘缘一笔勾,再休题名利友。
王德信,字实甫,大都人,与关汉卿齐名,其生平事迹不详,旧日曾被误认为是由金入元的人,但就今天我们掌握的为数不多的资料来说,他和关汉卿处于同一时代而年辈稍后。他曾在元朝做过县官,后来擢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因为和台臣议事不合,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辞官归隐了。
以上这首曲作是他在“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的时候,即六十多岁的时候写的,很清楚的反映出他归隐后的安适和恬淡,并暗示他以前做官的不愉快经历。表现了他对于官场生活不如意的无奈,以及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期待之情。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种清简朴素、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作者因仕途不顺而纵情乡野田园,终日临风吟诗、把酒言欢,看似早已将红尘紫陌抛诸脑后,洒脱至极,实则隐含丝缕“凄怆怨慕”之音。与王侯绮筵香檀、耽于声色的奢靡生活相比,王实甫的晚年也许会有些清苦,布衣蔬食,粗茶淡饭,但他自己却以此为乐,如陶潜般,将荣华功名看淡,忘却机营算计,从此不闻官场俗事。
三、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马致远
【般涉调】·哨遍
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老正宜。茅庐竹径,药井蔬畦,自减风云气。嚼蜡光阴无味,旁观世态,静掩柴扉。虽无诸葛卧龙冈,原有严陵钓鱼矶,成趣南园,对榻青山,绕门绿水。
关于马致远的事迹,现在的研究者还知之甚少。根据一些间接资料推测,大约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4年之前,号东篱,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在贾仲名的补《录鬼簿》中称他为“曲状元”;由于他善写神仙道化剧,因此又称他为“马神仙”。
从他流传众多的散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具有相当大的士大夫气质的文人,但统治者并不赏识他,因而抑郁放浪。终觉得“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甘心做一个隐士。由追求功名不成而归隐山林终老的生活道路,及對待这种不能完全由自己安排的生活道路时而忧郁,时而欣喜的态度,在文人中很具代表性,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的这种情绪就特别容易被其他文人所接受,所以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从他的这首散曲中可以看到他对归隐生活态度的转变,纵观他的一生,经历了读书、求官、从政、归隐四个阶段,他一生由入世、叹世到悟迷。退隐则是经过了长期的顽强挣扎和积极探索,最后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所做出的无奈之举。
四、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白朴
【仙吕】寄生草 ·劝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双调】庆东原 ·叹世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白朴(1226-?),字仁甫,号兰谷。在他八岁的时候,蒙古军队攻陷了金国的汴京,因此他以“金朝遗民”自居。在他的散曲中,以豪放的语言透露出了一个亡国遗民的抑郁。他自幼经历了亡国的患难,所以对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其人不愿在朝为官,内心亦强烈抵触元朝的统治,其因有三:首先,亡国之痛,黍离之悲使白朴感到世事无常,难有定数,进而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带有消极的厌世情绪。其次,元朝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高压强制的民族歧视政策,引起了他的愤懑与不满。最后,白朴自身品性高洁,如芝兰玉树,不愿与敌为伍。
《劝饮》以醉酒时想忘掉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选择隐居的方式进行消极的反抗,藐视功名,抛弃抱负。《叹世》中,他认为忘却忧愁,笑口常开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出仕。他否定历史上的那些功臣谋事,认为他们所作的贡献没有什么意义,徒供渔樵话资而已。这也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时,借以排遣胸中苦闷的方式。
结语
在元朝那个“八妓九儒十丐”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大都没有什么地位,隐居成为了他们逃避社会现实的主要方式。在元四家中,关汉卿一直充满着战斗精神,从渴望历史上的英雄到在人民群众中发现英雄,认为人民应该自救。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思想中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比较重,在功名梦断之后走上隐居之路,这从他们的这几首散曲中可以看出。总之,元四大家以他们杰出的创作才能,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当时文人向往正统、盛世,渴望英豪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元代文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6-122.
[2]温凌著. 关汉卿[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11.
[3]杂剧三集[M].诵芬室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4]王纲.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5]吴国钦校注. 关汉卿全集[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10.
[6]吴乾浩著. 白朴评传[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7.02.
[7]王克俭主编.王实甫戏曲选[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7.
[8]傅丽英,马恒君校注.马致远全集校注[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2.01.
[9]吕薇芬选编. 名家解读元曲[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01.
[10]刘益国校注.马致远散曲校注[M]. 北京:書目文献出版社, 1989.07.
[11]刘荫柏著.马致远及其剧作论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08.
[12]谭帆,邵明珍注评. 元散曲[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01.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彦文,1994年9月,男,汉族,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方向
第二作者:王军涛,1973年,男,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现工作于西藏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史诗学、民间文学和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