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
2018-10-10朱显居
朱显居
摘 要: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的要求进行沟通互动,在一个自由、平等、活跃的空间氛围下,渗透基础的知识点,围绕中心环节,深入浅出的探究知识的多样性,并最终表述出独立观点的过程,课堂的理想模式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位,在课堂上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恰当好处的提出诱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中包含的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其情感也十分充沛,想要构建理想模式,需通过了解学生的性格喜好,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妙趣横生的情境中,感悟语文的真理,获得课堂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理想模式
理想课堂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管控能力,促进学生的集体共同进步,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结合实际问题调整教学的方向,调动学生全神贯注参与语文的探究思考,语文中的开放性问题较多,教师应避免教师出现认知的混淆,在语文的思考中,从不同的渠道找寻文字的构成乐趣,塑造独立的思考意识,树立求知的信心与渴望,学生饱含热情参与互动,在语文中形成内心的满足,课堂的理想模式趋于成熟。
一、構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课堂上学生是一个整体,教学中虽然要因材施教,但教师应管控整体学生的动态,同时对于语文的把控也是整体的,教学中,基础的知识传递后,学生应具备自主阅读、理解、阐述、探究、整合的能力,感知语文的魅力,从一个全面化。整体化的角度促成文学素养的提升。
(二)基础性原则
基础是语文后续知识不断探究的必要条件,先要夯实基础再进行逐渐的深化,切忌急功近利,当学生已然具备了思考的独立能力时,教师再预留自由时间思考,避免拔苗助长对学生的信心打击。
(三)层次性原则
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抓住重点段落
传统的课文学习模式为,教师依次分段讲段意、中心思想,学生听、记笔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讲授,而忽略了传授学习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不要一讲到底,要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去领会。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某一重点段进行分析,教给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课文的其他段落。如小学语文第七册《观潮》这篇课文分成“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三部分,教师只要抓住“潮来之时”这一部分,重点分析潮水的声音和气势,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他部分,自已去分析潮水的声音和气势,就可以学好课文。再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它写了皂荚树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作用。我们不妨抓住一个季节来分析,然后让学生去读课文,分析其他季节,进而让学生分析皂荚树的样子和位置以及给我们的启迪,教师只需在一旁点拨。
(二)启发引导的艺术
启发引导的艺术,在《论语》中孔子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而不复也。”这里“愤”、“悱”朱熹解释为“心术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即是说,心里懂但未能懂透,口想说又说不出;在发现学生处于这愤悱状态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思考,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或诱发学生对“已知”产生疑问,对“未知”产生兴趣,或引导学生探究难点,以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徐悲鸿励志学画?”对此,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那个外国学生说的话,通过“就是……也……”体会那个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经过逐步引导,学生才体会到徐悲鸿内心的愤懑,明白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不消说,这种循循善诱而后释作答,较之“有问必答,”“随问随答”的效果好得多。
(三)语速适中
由于性格、年龄、性别等差异,不同教师的授课节奏往往是不同的。一些年轻且性格外向的教师,授课的语速快,声音也洪亮,学生听课会精神亢奋,注意力也集中。而一些性格内向、年龄偏大的教师则喜欢慢节奏讲课。在这样的课堂上,时间长了,学生很难提起精神。听着听着会不自觉地走神,甚至根本不听,玩手中的笔,在本子上画小人,甚至干脆睡觉,即使强打精神听,也会感到昏昏欲睡。教师授课的语速一定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的思维就会和老师的授课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语速过慢,让人兴奋不起来,难以耐心听下去。讲《七颗钻石》时,让学生充分想象,说一说小姑娘的水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学生一定会有兴趣的。
(四)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准确掌握小学生的特点与思维方式,制订出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将小学语文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达志卿.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8):182-183.
[2]周琳.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0205-00205.
[3]韩国强.浅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青海教育,2015(z1):50-51.
[4]陈启刚,朱春秀.构建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以鸟的天堂为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