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2018-10-10姜秀社
姜秀社
摘 要: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本文从学生问题少谈起,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5-068-1
小时候,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所以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畅销的儿童书籍。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大家对现象少了一点疑惑,多了一份理所应当,总喜欢说“哦!”“嗯!”来表示我知道了。但真的知道吗,又真的明白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样的感受似乎更加强烈,每当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吗?”回答我的总是鸦雀无声的安静,看到的总是一个个低着头的小脑袋。可是当我提问时,站起来的又是一座座“雕塑”,大部分学生是属于“一问三不知”类型的,他们会的仅仅是机械地记笔记背笔记,此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学生问题少的原因
现在的课堂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教师每一节课都精心备课,但何为“精心”呢?其实是课堂中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或来自于学生的问题出现。很多课堂教学都是教师领着学生按照完美的教学设计走下去,一气呵成,到下课的铃声一响起,一堂课毫无任何意外的“谢幕”。课堂教学演变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如果回答不出来,更多的是教师为之代劳,或者直接让学生成为一名“记录员”,却从没有让学生从不正确的答案中发现问题,顺着他们的回答去提问题,依着他们的思路去想问题……
我们做教师的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也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来生成,改变教师预设色彩过重的现状,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冷场。例如我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遇到这种现象,每次希望学生问问题时,最后都觉得是在浪费宝贵的一分一秒,教室总是安静的让人觉得更加沉闷。可是细细想来,是不是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欲望。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
1.我们教师有没有营造自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自主的课堂气氛应该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气氛。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放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见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学习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学习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全身心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这时学生必然愿意提问,渴望提问。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那课堂学习必然是被动的,也必然不会有提问的愿望和兴趣。
所以要创造自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千方百计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新颖多样,引人入胜,将课堂学习结果尽可能多地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促使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当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的问题肯定水平不同,有的学生也许能针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提出问题,而有的学生可能只能针对阅读障碍、词句理解提出问题。但是不管学生提出的是那方面的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即使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谬,也不应批评,抑或是流露出失望、谴责的表情动作,而应表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鼓励他们下次问得更好,因为任何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从提出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因此,营造自主的课堂气氛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敢问。
2.我们教师有没有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问?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其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问难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问题,比如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寻找问题,从字、词、句方面寻找问题,抓住课文的重点寻找问题,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问题,从文章的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可以再启发训练学生一些发散思维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如同中求异,异中找同;类比提问,对比提问;正向提问,逆向提问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的几次笑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活动?这是同中求异。孔乙己和范进的遭遇揭示了怎样的问题?这是异中找同。《隆中对》和《出师表》中都有交代“三顾茅庐”的句子,各是哪一句?这是类比提问。《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揭示了其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这是正向提问。语段中能够揭示孔乙己迂腐穷酸有意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一个动词是什么?这是逆向提问。
总之,问题课堂才是生命课堂。课堂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让精彩的问题成为学生獲取知识的纽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