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行且思,享受成长的幸福

2018-10-10◇林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乘法三角形分数

◇林 琳

在植物幼芽的顶端,都有一个半球形晶莹透亮的生长点,也叫生长锥,它由一团具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组成。春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生长点也随之从沉沉的冬眠中苏醒过来,脱去冬装,长出嫩芽。植物如此,我们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又何尝不是需要一个生长点呢?

对于教师而言,为孩子们上课是最本质的工作。因此,有人说:作为教师,如果你想展现最美的姿态,那就站上讲台吧。实践是一切教育智慧的源泉,一个老师所思考的、想表达的最终都得通过课堂去实现。回望20余年的教学经历,发现自己的每一次转折与顿悟都伴随着一节节公开课。我想说:如果你想绽放得更加绚烂,那就站上公开课的讲台吧!

为“课”踌躇满志

18岁初踏上教育岗位,觉得自己太不适合教书。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时常感叹美好时光就这样被蹉跎了。没有所谓教学理想,就是一天天做着知识的搬运工。

毕业第3年,调到福建省福安市赛岐小学,遇上学校要承办福安市小学数学年会,本着“让年轻人锻炼”的原则,我被指定执教 “分数的意义”一课。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福安市进修学校林雄老师和学校郭建方主任的精心指导下,我备好了课。正式执教的课堂上,突然出了点小意外,课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丢了,这是我怎么也没预料到的情形,听课的两百多位老师也看出来了,都在窃窃私语。当时,我转念一想,把问题再抛给孩子们吧:如果让你来补充,你想补上什么条件?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得到了在场所有教师的掌声。

课后,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我把整节课的教学实录整理出来,刊发在了《福建教育》上。之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的肯定?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好的个人表现,而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被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于是,我开始正视自己的这份职业——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千变万化的生命个体!缘于这样的思考,我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一切教学最终都是为了孩子成长而在做努力。于是,燃起满腔热忱,摩拳擦掌,就等出发上阵具体实现去。

为“课”消得人憔悴

后来,我被调入了福安师范附属小学这所有着优质团队的百年老校。2010年2月份我接到一个任务:代表学校在福建省问题解决研讨会上执教一节观摩课,同时我也得知同台的除了来自各地市的代表,更有历年全国赛课和华东六省一市赛课的获奖者。再加上每次公开课必然伴随着一次次试教,一次次研讨,一次次更新,总是为“课”消得人憔悴。此时的我,已深知在教学这条路上自己存在许多不足,所以想打退堂鼓!这时,福建省教研室罗鸣亮老师对我说:“眼里有活,见活就干,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好!”学校的陈寿章主任也表示团队会做我坚强的后盾,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又一次踏上了磨课的征程。

“认识三角形”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以及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创设了动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感知中逐步建立表象。在课堂中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讨上。在学生探索前我先抛出问题: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根据刚才的猜测你觉得这些小棒中哪三根有可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围小棒的活动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试教课上,自我感觉良好,但是随着教研员、专家们的一次次会诊,却愈来愈让人“痛彻心扉”。“为什么课堂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却学得不深刻,分辨不清长度为 3cm、4cm、7cm的三根小木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如果以带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愿望,直奔主题,快速切入,是不是就会变得简洁而自然呢?”

“如果立足于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让课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不就会呈现出和谐之美吗?”

“如果淡化形式化的动手和实践,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辨明问题,这不就凸显了课的思维含量,彰显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吗?”

……

打击总能使人痛定思痛,我冷静了下来:我究竟想和孩子们分享什么样的课堂?

于是我给苏教版教材编委发了一封邮件,向他们请教教材的编排意图。得到回复后,再回归儿童视角,做了课前调查,发现93.8%的学生在没教学前都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与顶点,只是对“围成”“首尾相连”不是很清晰,而这也正是探索三边关系的基础,是有必要引导学生去认知的。不断叩问自己:立足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呢?

几番思量后,我重新调整了方案。在课始以“这个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呢”这个问题切入,借图形名称引发对话,整个过程中我放弃了教材中要用各种方法做一个三角形的内容,也不要求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而是在“指—找—画—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感知中逐步建立表象,完成对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

在探究“三边关系”环节,我以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建立猜想,使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而后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特别是小木棒长为 3cm、4cm、7cm 这种情况,我让认为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重新操作,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接近了,调整再调整,在这样不断的矛盾冲突中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也无法围成三角形。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加以对比,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正式赛课那天,我第一个出场,喜获一等奖,得到了在场听课教师们的赞赏。评委指出:整节课,学生在研究与发现的过程中触摸数学的本质,生动也深刻。那一刻,备课过程中种种的“磕碰”“煎熬”仿佛都得到了回报。

为“课”收获成长

大赛的磨课过程无疑也是迅速成长的过程。在磨课的日子里,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行为、教学机智有了一个全面的审视。此次赛课后,我以前所未有的执着和研究心态对待我的教学。

2016年 10月,我有幸被推荐参加了《小学教学》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四届名师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并荣获特等奖。

因为受到罗鸣亮老师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启示,一直对“如何在计算课中把握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同时从整体架构上把握计算教学”特别感兴趣。在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了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整数”一课,这是本次大赛中唯一的一节计算课。在本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计算,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收获”中明算理、悟算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再沟通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之间的联系,把分数乘法纳入整个乘法体系。这节课受到评委们的肯定:本课以学生生成资源为探究的材料,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索、发现、交流”全过程,而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有人问:“磨”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我认为:你在讲台上的时间有多长,“磨”一节课的时间就有多长。正如有人说过:磨课之初,山是山,水是水;课有悟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课中彻悟,山仍是山,水仍是水。正因为在这山与水之间转换,教师的视野得到开阔,智慧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

感谢这一路上得到的批评与指正、赏识与鼓励,这一切使我且行且思,幸福地成长着!

猜你喜欢

乘法三角形分数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脚步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可怕的分数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