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向未来:齐华课堂的又一次改变
——张齐华老师“超市建在哪儿”一课赏析

2018-10-10周卫东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知识点思维数学

◇周卫东

近些年,齐华的课堂一直走在改变的路上。稍加关注,可以看出一些改变“路径”:关注过个人特长的极力彰显,关注过课堂设计的精致、精巧,关注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关注过数学本质的凸显,关注过学与教方式的变革……

张齐华的“超市建在哪儿”一课,初看起来,这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没有明显的知识点,没有明晰的教学目标,没有复习、新授、练习等脉络分明的基本环节……故而,许多教师都会长时间地陷入沉思:这算是数学课吗?这是一节怎样的数学课?张齐华究竟要表达一种怎样的理念?

阿尔贝·加缪在《反抗者》中有这样的表述:“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在我看来,这节课的最大意义与价值,不在于让学生弄清超市建在哪儿这样一个事实,而在于它提醒我们思考:如何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中,处理好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齐华的这节课,最打动我的就在于他关注的三个“值得”。

一、关注 “值得学习的知识”

“教什么”是我们教学实践的起点,目标既定后起点则决定了方向。就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言,我以为有两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智慧和精神,这与周国平先生所论述的教育要经受“智力素质”和“心灵素质”的检验也是不谋而合的。好的教学,就是要遴选和筛滤出“最有价值”的知识,给学生留下“带得走”的东西。

该课最为明显的数学知识点只有“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点虽少,但不失“数学味”:“大伙儿逆向思考,距离比应该是 1∶2,超市的建立应该倾向于人多的地方,有道理吗?”“大家的感觉都开始依靠数据说话了。”“专业一点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定量化的思考了。”“我们开始用数据说话,问题就变得有些复杂了。”……齐华抓住课堂中一切可以放大的生成信息,努力体现数学的本质:运用“人数比与距离比成反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用数据说话”“定量思考”等数学方法;在多向、多维的辩论中养成辩证思考、求异思维的能力。

但这节课的定位远远不止这些。诚如课中齐华所言:“数学学到今天,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焦灼、不确定的状况,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学这节课的真正原因。”他把“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点“浸泡”在社会生活的“浪潮”之中,让其发酵、膨胀、伸展,让学生感受到:相较于广阔的社会和并不遥远的未来,课本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是那么渺小与孤独;数学学习应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与更为高远的追求。

刚读完美国学者戴维·珀金斯所著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读完后,我跟齐华开玩笑:“这本书好像是为你这节课写的,或者你这节课就是为了阐释这本书而上的。”这本书提出了“值得学习的知识”的论述,并且总结出面向未来的六大“超越性知识”:一是超越基础技能,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二是超越传统学科,如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开始关注生命伦理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概念等;三是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着力研究一些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思考解决一些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四是超越区域性观念,涉及一些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五是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转向学习思考与课程有关的现实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六是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细细玩味“超市建在哪儿”一课,不夸张地说,六大“超越性知识”,课中均有体现。

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经到来,只不过还没有分布均匀。”是的,未来已来!齐华的这节课已经呈现出“朝向未来”“拥抱未来”的美好姿态。

二、关注值得珍视的“第三类接触”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经典电影《第三类接触》,这部电影的名字来源于人类与外星人不同层次的接触。第一类接触,人类只是看到了外星飞船;第二类接触,人类发现了外星人遗留在周围环境中的证据;第三类接触,人类直接看见并与外星人有了面对面的交流。

这样的 “第三类接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学生与现实世界、社会生活的真实亲密联系和交融。“超市建在哪儿”一课,无疑是让学生实现“第三类接触”的最好案例。

一般地,我们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 “第一类接触”和“第二类接触”而忽视“第三类接触”。比如,把数学等同于计算:会数数,会加减乘除,就是觉得数学学得不错。事实上,数学是一种对世界的全面理解:做面包,帮妈妈算一下需要放多少面粉,是数学问题;把自己的玩具分门别类整理好,是数学问题;甚至连躲猫猫、玩沙子都可以是数学问题。

超市建在哪儿,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超市建在哪儿,何止是一个数学问题?“需求”“网购”“精准”“路况”“购买力”“大数据分析”,这些因素在课堂上的多次激辩,对于习惯了注重从数学学科视野探寻数学教学价值的我们来说,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普适通用与深刻灵活之间求得平衡?如何在发展思维与掌握技能间求得共生?如何在规范严谨与活泼有趣间求得共存?这些问题,其实涉及的都是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思之、思之、再思之!

“超市建在哪儿”这样的问题虽不复杂,却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提供的信息、资源可能是不完整的,结构不清晰;解决的思路不清晰,甚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也需要追寻;问题很难最终解决,很多情况下是开放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它的解决必然是综合性的:多学科角度;知识技能与价值态度缺一不可;不只是需要明确的知识,还依赖所谓默会的知识,即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经验。

“超市建在哪儿”一课启示我们:好的数学教育,应尽可能地把知识嵌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数学素养是真实生活“数学化”过程体现出来的;好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真实性、诱导性、关联性和挑战性的情境;好的数学教育,应从“以学待用”走向“以用促学”。

当下,数学教育步入核心素养时代,我们可以更多地增加些“第三类接触”,让数学教育多些儿童视角,多些生活元素,多些应用环节。

三、关注值得涵养的教学“品格”

品 格 (character), 希 腊 语的原意是烙印(impression),是介于一个人的本质与他的外表之间的这种特殊纽带,介于他为人的统一性与他的一连串行动与态度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都是在他的这个实体还具有可塑性的时候烙在他的身上(奥地利,布贝尔,《品格教育》)。作为从事特殊行业且有着不凡追求的教师,被喻为“雕塑家、建筑师、牧人、园丁、产科医生……”(夸美纽斯,《根除学校里的惰性》)其职业被赋予了更多的“品格”期待。

无疑,齐华的探索是有意义的。在今天,我们时常会有一种感觉,当今的教学缺少了应有的“品格”。尤其是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实践样态、教师培养机制等有着强大的“牵制力”。事实上,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挑战。由于知识更新太快,使得学习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生产的速度,因此,传统的“多学多用”“先学后用”“以学待用”等思维就必须打破,“批判性思维”“多元互动”“多唯视角、广角目标”将变得无比重要。学校、学习、课程、课堂、教师、学生、教学等“教育熟词”的含义,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演变。

无疑,齐华的探索是有意义的。这节课告诉我们,培养教学的“品格”,不仅要从传统固化的教学思维、教学习惯中突围出来,更需要重建我们的教育理解、教学形态、实施路径、行走方式。这样的行动,不可能也等不来现成的模板,迫切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破旧立新、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实践,在学习化社会的新环境中,形成新的“营地”和“战线”。既然数学学习已经不限于课堂,那我们就要建立“大学习观”,时时、处处、事事、人人皆可学;既然数学课程并不限于课本,那我们就要建立“大课程观”,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创生出无限丰富的学习世界;既然把“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的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那我们就要始终将“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关注重点。

猜你喜欢

知识点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