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特征及驱动机制

2018-10-10张清源

关键词:皖南业态示范区

张清源, 陆 林, 卢 松

(1.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上海 200234)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中国旅游业发展态势迅猛,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不断升级,产业关联不断强化,表现为空间形态集聚化、产业结构完善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生产方式技术化、组织形式创新化、资源挖掘整合化和产品研发细分化,传统旅游业的经营、盈利和管理模式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过程中,随着我国旅游者日益精细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1],旅游业基于“食、住、行、游、购、娱”等内部要素探索提升路径,并通过与农业、工业、科技、文化、信息、体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产业形态[2]。在旅游行业要素内部整合创新和外部融合创新的综合驱动下,旅游传统业态逐渐转型升级,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一现象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显著趋势,受到旅游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14年2月12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了含黄山、池州、芜湖等七市在内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发[2014]263号)。示范区下辖47个县市区,总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作为安徽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度最高的旅游板块,皖南示范区在区位本底优势与政策拉动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外来资本、人才、管理、技术、信息大量涌入[3],推动了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旅游产品的创新升级,具体表现为传统旅游业态革新和旅游新业态涌现。构建旅游新业态的完善体系并进行合理空间布局,是皖南示范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资料收集,以皖南示范区内近十余年产生的旅游新业态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新业态的演化规律,将其划分为内部创新型与融合创新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皖南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特征与驱动机制,以期为我省全域旅游发展和示范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理论背景

1.1 旅游新业态概念解析

业态(Type of Oper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商品零售行业[4]。20世纪80年代“零售业态”一词入中国,并于90年代得到中国官方正式认可。2004年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将业态定义为“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伴随旅游产业的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商品零售业中的“业态”一词逐渐进入旅游业,被称为“旅游业态”[5]。随着旅游者需求日益提升和旅游市场不断成熟,旅游要素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并发生重组,表现为显著的由内部创新向融合创新的过渡趋势,“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国内学者从业态与行业关系、生态内生化和产业融合等视角,对旅游新业态概念进行了差异化解读[6-8]。在前人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业在内部要素提升或外部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产品、组织和经营形态。

1.2 旅游新业态与传统旅游业态

Davidson认为业态是一个具有时间属性的概念,有着从开创、发展、成熟到衰退或复苏的周期性变化[9]。传统旅游业态或以全新的要素组合方式适应市场变化,或随着原有产业边界的模糊发生多产业共生融合,二者都将引致旅游新业态的产生。由于业态在历史沿革、成熟度和地域等方面的差异[10],所产生的旅游新业态在产生时间、方式和类型等方面具有过渡性与复杂性。具体表现为旅游新业态在产品特征、目标市场、经营形式、组织形式、产业技术、产业关联、空间形态和产业导向等一个或多个层面实现关键性突破[11-13](表1)。区别于传统旅游业态,旅游新业态改善了旅游业原本“散、小、弱、差”的产业格局,转变了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定位,推进了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多产共生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的产业内涵,拓展了产业外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保障。

表1 传统旅游业态与旅游新业态划分关系

1.3 旅游新业态演化与分类

旅游新业态演化具有内在规律性,总体上表现出由行业内部要素拓展、互动和重新整合,逐渐向第三产业其它行业、以及第一、第二产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14-15]。旅游新业态在其初级形态下,发展重心是集中整合内部资源,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表现为内部创新。发展到高级阶段,旅游新业态开始与其它相关产业发生融合,使其外延得到拓展、内涵得到深化,发展重心转移到与其它产业资源融合,表现为融合创新。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旅游新业态划分为内部创新型和融合创新型两个类别。其中,内部创新型旅游新业态是餐饮、住宿、交通、游憩、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发生重组,在产品特征、目标市场、经营形式、组织形式、产业技术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发生创新;融合创新型旅游新业态包含旅游业与科技、文化、康养、会展、信息、传媒、体育、动漫等第三产业,以及农业、工业等第一、二产业融合,引致产业边界扩融的全新业态形式(图1)。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图2 皖南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分布情况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new tourismformats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通过对2004至2017年安徽省旅游政务网、中国黄山旅游网、池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网、芜湖市旅游局官网、宣城市旅游政务网、安庆市旅游局官网、马鞍山市文化与旅游委员会官网、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官网、中国黄山风景名胜区官网、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官网、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官网等政府门户网站新闻动态进行筛选,参照皖南示范区范围内A级景区(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获批名单,依据上文中提出的旅游新业态划分特征,结合多次实地调研,共梳理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范围内的旅游新业态139项。其中内部创新型旅游新业态34项,融合创新型旅游新业态105项,并通过Google Map获取各新业态样本点经纬度(图2)。

2.2 研究方法

采用区位商的测度来反映皖南示范区各地级市的优势旅游新业态;运用ArcGIS10.1对新业态进行空间核密度分析,反映其空间集聚情况;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反映新业态的融合趋势。

(1)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区位商反映地区优势产业与部门。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产业或部门在地区内具有比较优势,区位商大于2,则优势十分突出,其表达式为:

式中,i为第i个地区(i=1,2,3,…,n);j为第j种旅游新业态(j=1,2,3,…,m);Lij为第i个地区、第j种旅游新业态的规模。

(2)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核密度估计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可以估计区域产业的总体分布特征,其表达式为:

式中,n为样本数;hn为带宽;K(x-xi)/hn为核函数。

(3)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赫芬达尔指数反映产业的融合程度,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小表示产业融合程度越高,其表达式为:

式中,xi为地区i类型旅游新业态的规模,x为旅游新业态总体规模。

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特征

3.1 发展演进态势迅猛

图3 2004—2017年皖南示范区旅游新业态数量变化趋势图Fig.3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number of new tourismformats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2004—2017)

皖南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在2004—2017年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旅游新业态数量由2004年的13项激增至2017年的139项。十余年间,新增旅游新业态126项,为2004年以前新业态数量的10倍以上。从时间演进情况分析,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在上世纪末初步显现;在2007年及之前,示范区内旅游新业态数量较少,处在发展的萌芽状态;2007—2012年阶段,示范区内旅游新业态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类旅游新业态59项,进入发展阶段;2012年以后,示范区内旅游新业态持续稳步增长,新增旅游新业态共计56项。从不同类型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分析,内部创新型旅游新业态总体增长速率平稳,自2006年开始出现,至2017年增长至34项;融合创新型旅游新业态发展态势与旅游新业态总体发展态势趋同,由2004年的13项增长至2017年的105项,反映出产业融合是旅游新业态发展创新的核心途径(图3)。

3.2 空间集聚格局凸显

图4 皖南示范区旅游新业态核密度分析图Fig.4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of new tourismformats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集聚化是区域空间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旅游新业态以各市县和旅游景区为载体,呈现出了显著的空间集聚发展格局。在自然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带来的持续发展潜力推动下,旅游新业态以黄山市、芜湖市和池州市为核心进行集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黄山市一直是安徽省旅游发展的龙头,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徽文化为旅游新业态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随着资本介入和产业融合,逐渐形成了旅游新业态类型全、数量多、分布广的发展态势,发展水平领跑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已成为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核心区域。池州市围绕佛文化和杏花村,旅游新业态呈现出以九华山风景区和贵池区为发展核心的格局。芜湖市依托方特系列主题公园,旅游新业态在市区的空间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安庆、宣城、马鞍山、铜陵等地区虽然也出现了不同规模的旅游新业态,但核密度相对较低,空间布局较为分散,未形成空间集聚优势(图4)。

3.3 区域特色优势突出

在皖南示范区发展旅游新业态的过程中,发扬地方产业优势、紧系地方文化特色始终是发展主旨。通过测算各地级市不同类型旅游新业态的区位商,分析示范区内不同地市旅游新业态的优势特征。其中,黄山市在旅游业与体育、传媒、信息产业融合方面优势明显,对外交流渠道多样,且各类型旅游新业态在示范区内均呈现较高水平的比较优势,类型丰富,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特点。池州市立足于佛文化,在传统业态的基础上围绕禅修、研学、康养衍生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业态,呈现出显著的集中优势。芜湖市以主题公园旅游为引擎,依托现代科技和动漫产业发展文化创意项目,凸显地方餐饮文化特色,开发出颇具现代性的旅游新业态。安庆市凭借以黄梅戏、禅宗为主的多样化文化旅游资源,宣城市推进文房四宝传统手工艺和红色旅游项目,马鞍山市紧扣诗文化特色开展旅游会展节庆,铜陵市紧系铜文化为核心的工艺旅游,都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新业态(表2)。

表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市旅游新业态区位商

注:LQij≥1、LQij≥2的旅游新业态类型按区位商由大到小排列,—表示该项为空

3.4 产业融合趋势显著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主体间竞合关系改变,所导致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旅游业作为开放的产业系统,产业融合是引致旅游新业态的核心途径[16]。2004—2017年间皖南示范区旅游新业态赫芬达尔指数总体呈显著下降态势,表明旅游新业态行业集中程度整体逐年降低并趋于稳定,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表3)。具体来看,本世纪初,皖南示范区旅游新业态主要以传统景区和工业、农业旅游示范区为载体,与其它多类型产业间的交叉渗透程度较低。随着旅游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与精细化,以单一产业为依托的旅游企业面临挑战,旅游企业开始以节事营销、O2O平台等全新的经营和组织形式向外寻求合作。另一方面,其它产业的企业为了寻求新的投资渠道,主动与示范区内的旅游企业进行融合,为旅游新业态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本、人才、管理和技术等资源。旅游新业态向更深层次延伸,向更先进平台跨入,向更广阔类型扩散,呈现出与其它产业间愈发显著的复杂竞争与协作关系。进而优化了示范区内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开拓出了旅游业新的发展领域。

表3 2004—2017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赫芬达尔指数

4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驱动机制

4.1 资源驱动力

资源是旅游新业态产生演化的基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良,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示范区内各地市旅游新业态受资源驱动,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水平。根据安徽省旅游局统计资料,选取示范区截止2017年底A级景区数量,测算各市旅游资源丰度,并与旅游新业态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反映资源驱动下各市旅游新业态的差异化发展。借鉴相关文献[17],旅游资源丰度的计算公式为:

Ri=0.5A1+0.75A2+1.5A3+2.5A4+5A5

式中,Ri为旅游资源丰度,A1、A2、A3、A4、A5分别表示A、2A、3A、4A、5A级景区数量。结果显示,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丰度存在显著正向关系,旅游资源丰度高的地市,其旅游新业态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如黄山、池州和安庆;而旅游资源丰度低的地市,旅游新业态总体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如马鞍山、铜陵(图5)。表明旅游资源是皖南示范区新业态的重要驱动力。

4.2 经济驱动力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空间是资本循环中承接和吸收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盈余的重要载体。皖南示范区毗邻长三角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发展环节,经济区位优势明显。旅游新业态是多产融合的集中表征,其发展规模受地区旅游经济水平的影响。具体来看,皖南示范区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旅游新业态发展规模也相应较高,如黄山、池州、芜湖和安庆;而城市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伴随较低的旅游新业态发展规模,如宣城、马鞍山与铜陵(图6)。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大型上市公司通过规模化运作(如华强集团、奇瑞集团、中坤集团、黄山股份、九华股份),加快了地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速度,拓宽了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渠道,革新了旅游产品、经营和组织形式,引致了不同类型旅游新业态的集中涌现。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新业态产生的核心驱动力。

图5 示范区旅游新业态规模与旅游资源丰度 图6 示范区旅游新业态规模与旅游总收入

Fig.5 The scale of new tourism formats and abundance Fig.6 The scale of new tourism formats and total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tourism income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4.3 交通驱动力

交通区位是旅游新业态创新演化的重要支撑。在皖南示范区内,旅游新业态往往在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集中涌现。在旅游新业态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中,芜湖作为皖江经济带的发展核心,水运联通江海,高铁贯通东西,交通区位优势最为明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源上的相对劣势;黄山是京福高铁的重要节点,多条高速公路贯通,青弋江和新安江扩展了外延通道;池州市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是安徽省重要的码头城市,九华山机场提供了远程市场的接驳能力。示范区旅游新业态核心城市优越的交通条件,是“藉由时间消灭空间”的重要载体,压缩了目的地与客源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为区域间的商品流通、资金转移、人才引进、技术革新、管理升级创造了物质通道,为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保障,进而对旅游新业态的产生起到驱动作用。

4.4 政策驱动力

图7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驱动机制Fig.7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newtourism formats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自201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来,多项国家级、省级文件对示范区旅游业发展进行指导与规范,在宏观层面推动了旅游新业态发展。安徽省旅游局先后出台的《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深入挖掘一二三产业中的旅游功能与元素,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还依据示范区内不同地市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为各市旅游项目建设与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为产业融合引致旅游新业态提供了有利的时代机遇和发展动力,为示范区因地制宜的旅游新业态发展思路进行了政策导向与实践指导,使得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显著的融合趋势。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将旅游新业态划分为内部创新型与融合创新型两个类别,通过相关指标的测算,揭示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驱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1)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总体呈迅猛上升趋势,由2004年13项增至2017年139项;(2)旅游新业态空间集聚格局凸显,形成了黄山、池州、芜湖为核心的“三足鼎立”之势;(3)示范区各市结合自身的资源、文化和产业优势,旅游新业态发展特色突出;(4)产业融合是示范区旅游新业态产生和演化的核心途径;(5)示范区旅游新业态发展受到资源、经济、交通和政策的综合驱动。

皖南示范区未来应当充分发挥资源和文化的多元化优势,从空间、市场、产业等方面对旅游新业态进行整合,促进资源合理精细利用,助推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空间整合是基础,产业整合是核心,在此基础上做好市场整合,开发出多层次、全方位、差异性的旅游新业态,使示范区真正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板块和全域旅游先行区。

猜你喜欢

皖南业态示范区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张 勤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追梦皖南川藏线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皖南印象》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