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基于文物保护单位的视角

2018-10-10白如山刘恺恺张玥婷胡森林韦玉秀

关键词:文物保护安徽省文化遗产

白如山, 刘恺恺, 张玥婷, 胡森林, 高 雅, 韦玉秀

(1.阜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引 言

文化遗产研究在近年来一直方兴未艾,源于制度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双重影响。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等国家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发挥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丰富城乡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优化社会人文环境。……实行文物保护的分类管理、精准管理,针对城市、乡村、荒野等不同地域,以考古勘探等工作为基础,合理划定古遗产的保护区划……”。这些政策文件表明国家把分类管理、分区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工作方针之一。同时,也为文化遗产研究创建了浓厚的政策氛围。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国外代表性的成果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遗产基金制度等方面[1-5],国内学者的代表性成果集中在文化遗址或聚落遗址演化格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制度建设、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成因机制等方面[6-21]。国内文化遗产研究呈现以下特征:①在地域范围上,以国家或流域尺度文化遗址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居多,主要涉及我国矿业遗产、工业遗产、园林遗产等,较少关注省域文化遗产空间格局演化问题;②在时间尺度上,史前时期文化遗址空间演变与地理环境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涉及遗产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为单时段静态研究;③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制度体系、方法技术等方面,多从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公共管理等角度研究文化遗产,地理学视角的研究亟待深化。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亟须加强安徽省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其地形地貌、水系、气候等地理要素具有南北过渡性、东西融合性的特征,优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本区域特色鲜明、差异显著、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古石刻以及近现代革命遗迹等多种文物类型,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具有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东部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渡性地域特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文物保护单位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有机结合,探索文化遗产演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不仅有助于科学揭示安徽省旧石器以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规律和影响机制,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安徽省优秀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扩散和变迁的规律,同时对协调当前人地关系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此,本研究以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数据基础,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从历史时期和类型两个维度对安徽文物保护单位类型结构、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安徽省文化遗产的空间相似性与地域差异性特征,揭示安徽省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期为安徽省文化遗产分类管理、分区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并引入王法辉[22]、溪雪松[11]等在文化遗产研究中所运用的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模型,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因相关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较为常见,具体步骤和思路在此不再赘述。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的文物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官方公布的权威数据。第一是由国家文物局(http://www.sach.gov.cn/)于1961年3月至2013年3月,先后公布的第1~7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安徽省共有130处被列入;第二是安徽省文物局(http://www.ahww.gov.cn/)截止到2013年1月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安徽省共有708处被列入。同一项目在不同级别重复出现的以高级别计算,并根据其地域性和原生地的特性,将联合申报的项目进行拆分,最终合计为762处。并通过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系统获取文化遗产的经纬坐标,将每一个文化遗产抽象为空间上的点,通过矢量化2013年《安徽省行政区划图》建立文化遗产的空间属性信息数据库,并绘制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已有研究文献表明,今天最主要的交通网络格局大都是古代交通线格局的反映[23],加之历史时期安徽省交通数据难以获取,故以当今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近似替代;90m分辨率SRTM DEM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geodata.cn)等。

2 研究过程与结果

2.1 总体空间分布类型

2.1.2 均衡程度分析 通过Excel计算安徽省文化遗产在各地市中分布均衡状况,其不平衡指数S≈0.52,表明文化遗产在安徽省域分布不均衡。基于研究样本绘制文化遗产在各地市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1-b),可以发现,安徽省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黄山、安庆、宣城、六安、池州等地,其文化遗产数据接近全省的56.29%。

进一步基于ArcGIS10.1中Quantities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出安徽省文化遗产市域尺度分布图(图1-a),可以发现文化遗产在各地市的分布不均衡,其中,皖南地区的黄山最为集中,此外,安庆、宣城等地也较为密集。

a 市域分布图 b 空间洛伦兹曲线

图1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Anhui Province

2.2 不同时期安徽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

为了便于分析安徽省文化遗产历史演化过程,从时间维度将安徽省整个历史时期划分为史前与先秦时期、秦汉与隋唐时期、宋元与明清时期和近现代以来四个时段(图2)。

安徽省史前至先秦时期的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分布于皖北的淮河流域、沿江北岸部分地区,整体上呈现多核心聚散格局,并由皖北、皖中向皖南地区逐步减少的梯度分布特征,其中宿州、亳州、淮南、芜湖为主要集聚区,淮北、阜阳、蚌埠、六安、安庆等地文化遗产分布稀疏,而滁州、马鞍山、黄山等地则较稀疏(图2-a)。秦汉至隋唐时期,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主要集聚于亳州、宿州、六安等地,但集聚程度较史前及先秦时期稍弱,整体上呈现皖北、皖中向皖南地区逐步减少的梯度分布特征,蚌埠、淮南、滁州、铜陵、黄山为密集区,阜阳、合肥、安庆、芜湖、宣城等地为稀疏区(图2-b)。宋元至明清时期,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主要集聚于皖南的黄山地区,安徽省的其他地区分布较稀疏,呈现单中心集聚的“一枝独秀”现象(图2-c)。近现代以来,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有安庆、黄山、合肥三大聚集区,主要包括黄山市辖区、安庆市辖区、合肥市辖区、金寨等地,宿州、阜阳、淮南等皖北地区分布较稀疏,整体上呈现出由皖南向皖北梯度下降的分布格局(图2-d)。

总体来看,安徽省文化遗产分布中心在四个时段中呈现西北—西北—东南—东南迂回向南推移的态势。史前及先秦时期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心位于沿淮流域,到近现代以来分布重心移入长江流域,旋转角度仅1.75°,说明演化过程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推移态势(如图2a-d)。分布椭圆主轴先变大后变小,说明文化遗产经历了先分散后极化的演化过程(如图2,表1)。主要是由于史前至隋唐时期皖北平原地区文化遗产较为丰富,规模较大,空间分布较为密集,皖中、皖南地区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相对稀疏,宋元及明清以来,皖南地区文化遗产在数量、规模、级别上都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而皖北地区宋元及明清以来的文化遗产在数量、规模、基本上呈减少的空间演化特征。

2.3 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了便于分析,将按照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划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近现代史迹等五大类型。基于ArcGIS10.2核密度分析工具,绘制出安徽省文化遗产总体和不同类型密度图(图3)。

2.3.1 总体分布特征 从图3-a中不难看出,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密集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地区。较密集区呈带状分布格局,主要有两条,一条从黄山经芜湖延伸至合肥,另一条由黄山经铜陵扩散至安庆地区,再延伸至六安东部地区,在空间上呈现“V”字形结构形态。较稀疏区域主要分布在宿州、淮北、蚌埠、阜阳、六安、滁州、宣城等地。

2.3.2 类型分布特征 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集聚特征(如图3)。古遗址类文化遗产以皖北地区的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等地和沿江地区的芜湖、安庆等地最为密集(如图3-b);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分布相对分散,仅有亳州、淮南等地相对集中分布(如图3-c);古建筑类文化遗产形成以皖南地区的黄山、池州为集聚核心区,其他区县虽有分布但较为分散(如图3-d);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虽较分散,但呈现以沿江地区的安庆、池州和皖南的黄山地区密集分布区(如图3-e);近现代史迹类文化遗产呈现合肥、芜湖、安庆和六安的金寨四大密集区(如图3-f)。总体来看,文明发育较早的皖北地区以古遗址、古墓葬类文化遗产较为密集,长江流域的皖中丘陵、皖南山地以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史迹类文化遗产空间集聚较为显著,这表明文化遗产与人类开发历史、地形地貌分布特征呈明显的相关性,即区域开发历史较早,文化传承越久远的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类文化遗产越丰富,地形地貌越复杂多样,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保存越完整,集聚度越高。

3 影响因素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成果,发现影响文化遗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和遗产资源、经济水平、文物制度、地域文化等人文因素。其中不少学者就遗产资源、经济水平、文物制度、地域文化与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8,10-11,13-14],虽然对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与交通基础也有涉及,但多为定性描述分析,为此,本文结合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演变特征,综合运用叠加分析、曲线拟合、缓冲区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和交通基础等因素对安徽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影响的规律性特征。

3.1 地形地貌

基于程言新等(1996年)对安徽省地貌形态类型划分方案,将文化遗产点与DEM高程地形图叠加(如图4-a)分析,统计不同海拔高程范围文化遗产点数量及百分比。安徽省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0~200m高程范围内,海拔低于30m的文化遗产点有264处,占总数量的36.7%,海拔在30~200m之间的文化遗产点有325处(占42.6%)。海拔在200~500m之间的低山地区有144处(占18.9%),海拔在500~1000m之间的中山地区有24处(占3.15%),1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仅有5处(占0.07%)。根据拟合的幂指数曲线,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与海拔高度呈幂指数递减趋势,且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达0.82,说明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特征。这主要源于安徽沿淮和沿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且易于开发,因此传统物质文化遗存相对较多。

3.2 河流因素

缓冲区分析表明安徽省文化遗产分布数量从河流水系两侧向外围呈现幂指数递减趋势。且集中分布在河流水系5km范围之内,总计450处,占样本总数的59.1%;在5~10km缓冲区内,遗产数量骤降为188处,占样本总数的24.7%;而距离主要河流水系10km以外的不同缓冲区内,遗产数量总体上呈缓慢递减趋势(图4-b,图5-a)。依据拟合的指数曲线,文化遗产数量与河流水系的距离远近关系呈指数递减趋势,且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达0.96,可见,水资源对于人类聚集地具有指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文化遗址的选址表现出“亲水性”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河流是人类生活、生产、用水之源,临水而居、临河而筑是淮河文化形成的重要地理基础。

3.3 交通因素

文化遗产与交通线的空间组合关系深刻影响着文物资源创造性利用的便利度。对包括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在内的安徽省主要交通线路进行数字化提取后,选择半径为5km、10km和15km进行缓冲区分析,并与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在主要交通线5km、10km和15km缓冲区范围内,分别有617处、108处和28处文化遗产点,占全省文化遗产的80.9%、14.2%、3.7%(图4-c),而距离主要交通线10km以外的不同缓冲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总体上呈缓慢递减趋势,根据拟合的幂指数曲线,文化遗产数量与其距主要交通线的距离远近关系呈幂指数递减趋势,且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达0.78(图5-b)。说明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交通指向性特征。当然,交通便利也有助于文化遗产的资源化利用。

a 地形地貌 b 河流水系 c 主要交通

图4 安徽省文化遗产分布的影响因素

Fig.4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in Anhui Province

3.4 其他因素

以上探讨了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主干交通等因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实际上,文化遗产既根植于其生成的地理环境,也是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复杂多样,难以穷尽。此外,限于篇幅,经济水平、地域文化、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等其他因素不再赘述。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所收集和整理的762处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并通过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系统获取文物保护单位的经纬坐标,将每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抽象为空间上的点,建立文化遗产的空间属性数据库,运用多维计量模型和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安徽省域文化遗产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类型趋于凝聚型,且聚集的程度较高。密集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地区;较密集区呈带状分布格局,主要有两条,一条从黄山经芜湖延伸至合肥,另一条由黄山经铜陵扩散至安庆地区,再延伸至六安东部地区,在空间上呈现“V”字型结构形态;较稀疏区主要分布在宿州、淮北、蚌埠、阜阳、六安、滁州、宣城等地。

第二,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集聚特征。古遗址类文化遗产以皖北和沿江地区最为密集,古墓葬类文化遗产分布相对分散,仅有亳州、淮南等地相对集中分布,古建筑类文化遗产形成以皖南地区的黄山、池州为集聚核心区等。

第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文化遗产演化特征各异。文化遗产分布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西北—西北—东南—东南迂回向南推移的态势,文化遗产演化格局经历了先分散后极化的空间过程。

第四,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平原、丘陵指向性特征,尤其与河流水系和距主要交通线的距离远近关系呈幂指数递减趋势,且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8和0.99,说明文化遗产在省域尺度上表现为较显著的河流水系和主要交通线“指向性”特征。

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特征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主要讨论了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和主干交通等因素,并未详细且全面考虑包括坡度、高程、经济水平、地域文化等因素对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安徽省文化遗产
成长相册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