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旅在情感体味中更加精彩
2018-10-09李卉婷
李卉婷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堂教学;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124-0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情感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一个人成才,智商占百分之二十作用而情商占百分之八十的作用。人的情商包括性格、兴趣、意志等情感因素,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很重要。中学生正值树立健康人格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从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真实体验,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发投入教学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不仅能实现情感的互动,还可以提升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下就笔者参加《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的评比活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为例,说明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一、课堂教学课例
(一)教材分析
《生命可以永恒吗》是部编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第四单元在前三个单元成长节拍、正确交友、如何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家长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提升。“探问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对第八课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肉体生命是不能永远存在的,但可能通过生命的接续和对人类的奉献实现生命意义的永恒;从而为本课后两框“守护生命” “增强生命的韧性,绽放生命之花”做铺垫。教材中有关“永恒”与“不永恒”的思考,“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的培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内容做了简单的顺序调整和体验式处理。
(二)教学重点
1.生命的接续性;
2.个体在实现生命的接续中要担当使命。
(三)教学难点
个人在实现人类生命的接续中具备一定的职能并要担当相应的责任。
(四)学情分析
“探问生命”中“生命是永恒的吗”这个话题直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刚上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通常既陌生、迷茫,又可以激发期待之情。
(五)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生命的短暂性和接续性,学会从容面对生命,担当自己的使命。
3.知识目标:了解生命的短暂性和生命的接续性。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自然志》片段;
2.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并用一句话概括对生命的认识,如:生命是奇迹;生命经验是伟大的历程;生活是艰难的。
教师总结: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我们不可能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反衬了生命的可贵——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尽管有时我们感到生活是艰难的,但生活仍是一场美丽的旅行。
教学反思:教材的引入问题是“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什么?”学生们受限于人生阅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往往很难系统地思考、解答;用对生命历程解读的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认知素材,附以问题引导学生對生命产生思考;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后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活动二】感悟生命
组织学生结合教材P89探究与分享。
1.把你或你的家人生命中类似的经历讲给大家听;
2.分析生命历程中的感受,说出对生命新的认识。
教师总结:之所以每个生命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因为个体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中产生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生活经验是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我们要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生活等。
【活动三】解读生命
1.找一找:生命密码——指纹锁说明人的指纹可以充当识别生命体的密码;DNA可以鉴定人的身份;长相令我们和他人得以区分等;
2.这些独特的生命密码说明了什么?
启发学生谈感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独特性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推而广之,也要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活动四】接续生命
1.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意义的延续——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考古学家已证实,人类文明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人类是怎样实现接续的呢?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我们的生命可以通过繁衍后代实现生命的接续。
2.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接续还有其它形式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代表回答——我们的生命不仅指的是物质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和精神生命,我们不仅延续了祖辈的身体因素,还延续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
【活动五】敬畏生命
听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1.要求学生认真看MV,说说从中体味到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人生短晢,要格外珍惜;亲情无价,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介绍这首歌的演唱者姚贝娜临终前决定捐献眼角膜的事迹。
激发学生向姚贝娜学习,在奉献中延续生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活动六】向死而生
(毕淑敏的心理游戏)结合我们的感受和领悟,设计自己的墓志铭——假如我们度过了一生,在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你希望对自己一生有怎样的评价?请学生们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墓志铭。
展示学生们写的内容,教师总结和升华主旨: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是 “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向死而生,让我们坚定而从容,活在当下,认真地策划自己的一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生活的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了生命来之不易、难以预测,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且,笔者认为教授一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课例分析与思考
本课内容 “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个问题具有相当的哲学性和思想高度,为更好的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笔者在课堂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传情
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受情感需求的支配。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引导,怀着对同学们的关爱和尊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学生同样会对教师情感做出相应的情感回应。这种互相回应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思想情感的桥梁,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创设教学情境
用对生命历程解读的视频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引起情感共鸣;通过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和家人生命成长中的故事,亲情再现,培养感恩之情,并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通过歌曲赏析,传播情感正能量,并分享演唱者的事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人生的意义,进而认识到应该要承担责任,达到情感升华。
(三)组织游戏,德润心灵
组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心理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并触动学生心灵,启发他们认真地策划自己的一生,怀有直面人生的从容;游戏活动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促进学生实现情感和价值观认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实现将生命意义内化于心的目的。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对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见解: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选取触动学生心灵的典型事例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融洽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中,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达到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