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性”到“科学”

2018-10-09冯梦阳

关键词: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冯梦阳

摘 要:科学精神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大的道德定力,进而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选择。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才称得上真正养成,任何科学结论的产生除了必须采取严谨可行的方法,还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其效果,并且要求可以重复进行,才具有推广实行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强调理性解释的功能,也要注意纠正过度理想的弊端,运用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为可能遇到的观念冲突主动调和。

关键词: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090-03

科学精神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而对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大的道德定力,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进入社会后能立足基本国情、展开远大视野,进而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选择。

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才称得上真正养成,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科学结论的产生除了必须采取严谨可行的方法,还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其效果,并且要求可以重复进行,才具有推广实行的意义。笔者认为政治素养中“理性精神”更名为“科学精神”意义在于,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是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并不仅是逻辑思维中的推理。

一、科学精神的教学意义

例1: 4张卡片如下图所示,在尽可能少翻动卡片的前提下,必须翻动几张可以确保命题正误:以下每张一面是元音字母的卡片,其另一面一定是偶数。

解答这道题时,几乎所有学生都决定先翻动卡片A,这个思路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相对于其他选择,卡片A(元音字母)最接近命题假设的描述方式,处于思维路径最短的最近发展区——这张卡片的背面是不是偶数,问题中的那句话就是错误的;但是,频率第二高的选项,正面为2(偶数)的卡片对于证明命题却是无用的——这张卡片的背面即使是元音字母,只可以作为原命题的否命题的一个特例,既不能证明原命题是正确的,也不能证明是错误的;相反,必须选择翻动正面为3的卡片和正面为B的卡片,因为它们符合原命题逆否命题(如果某张一面不是偶数的卡片,其另一面一定不是元音字母。)的假设条件——3和B都不是偶数,如果背面是元音字母可以推翻原命题——因此,需要翻动A、2、3三张卡片才可以确认命题为真,其中一张违背描述则命题为假。这个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只有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的等价性这个知识点,并根据具体条件用讨论的方式验证命题。然而,学生的解答思路主要是依靠直觉,卡片被学生翻动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2、3、B,这个现象表示学生是根据与题干叙述方式的接近程度来代入题干——就这个题目而言,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是对现象的直观感受而不是基于运用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笔者在此想要说明不是学生问题而是教师——认知以感官為出发点是人体生理构造所决定的,学生乃至每个人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存在冲突也是在所难免;但现实是教师往往突兀地、过分地强调理性价值,这不仅违背认知规律而且可能引发接下来的问题。

二、科学精神是辩证发展

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摆脱主观概念中存在的“偏见”,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是科学精神的意义所在。上述例子指出了科学精神发展不足会制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然而,在现实中还存在过犹不及的“理性过度”问题——一味墨守书本道理同样是不科学的。

例2: 教师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从1-100中选择一个数字,选择到最接近全班平均数的2/3的学生为胜利者。

这是一个博弈问题,典型的错误是这样的——因为很难确定具体某个参与者的答案,但依据大数定律100以内随机数的期望无限接近于50,所以应选择33。这些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一个默认的假设——其他学生是随机给出答案的。用随机变量代表难以衡量的因素,等于忽略这些因素的实际作用。而现实中,聪明的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依赖于规则和对别人策略的推断——“如果大家选择33,我因此选择22”——基于这个思路,“我知道你的选择,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的选择”,理论上如果所有学生的理性思维都得到充分发展而这样不断推理下去的话,所有学生的答案都应当是1。但接下来才是要说明的重点——也就是“过度理性”:即使学生选择最理智的答案,也很难在这个游戏中获胜。因为在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完全理性的,比如不超过一百人的班级,只要一个学生写100,最聪明的人受其他参与者影响反而不太可能胜利,而最终的赢家有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幸运。这里想要讨论的是教条与现实的脱节——辩证的科学精神不是对抽象思维的无限发展;科学精神建立于实践效果而不是纯理论研究。就好比有涵养的人懂得应当入乡随俗,尊重当时当地的习惯;教师、思想家,也应该和风细雨地对学生、对大众施加影响,否则一定令人难以接受。更何况,理无常是,事无常非。理论研究都是在具体时空情况下得出的一定观点,科学的世界观是随着时空演变而不断修正、改进、完善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展基于现实,敢于怀疑,善于创新,才能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三、科学意见的分歧

例3:“囚徒困境”——警察对两个犯罪分子分别进行隔离审问。犯人有两种选择:坦白罪行或保持沉默。如果他们二人都保持沉默,警察只能从轻判处两人各坐牢1年;如果两个犯人都认罪,就要各坐牢10年;但是,如果一人认罪而一人保持沉默,认罪的人将被无罪释放,另一个人则要坐牢15年。博弈论预测,博弈双方都会选择背叛,因为不管对方如何选择,背叛都是他们的最佳策略。然而,从结果来看,这种自私的理性选择叠加之下造成了整体最大限度的损失。

然而,在实验中,40%~50%的实验对象会选择合作,也许几乎一半的实验对象要么没有自强自立的决心,要么认为团队合作才是正确的选择;或者兼而有之。总之,他们一定不是绝对理智和无限追求个人利益的“经济人”。笔者引用博弈论最经典的一个模型目的除了再次强调过分理智会导致严重失误,还涉及两个附加观点:第一个是大部分人都属于有条件的合作者,但是如果风气不正有些参与者就可能变得“不得不自私”——纠正这种风气的必要措施就是广泛弘扬“成果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参与精神。第二个的观点是,通过合理的条件约束不仅可以促成良好合作,还可以严惩违规的参与者,如上述例子中两个囚徒正是因为其自私而反被聪明误——这个犯罪团伙之所以受到了最严厉的处罚完全是因为规则设置的巧妙。所以我国公民应当树立学法、懂法、用法、护法的意识。

就普遍的社会实验而言,现实与想象常常不一致,而模型常常是理论应用的核心。物理学的发展和建立在几个核心假设——“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从而消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而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人们遵循“最优化”原则作出选择,所谓“最优化”也就是无限理性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世界上是否存在相互无关因素的哲学思考可以见仁见智;至于除了理性和自私,其他感情都被视作某种学术观点的研究干扰,就使得这项研究的条件太过极端而饱受争议。对于人格的多样性的探讨,主流经济学认为这样的模型太过极端,而心理学则视其太过肤浅。笔者在这里引入社会科学理念的分歧不在于讨论现象本身,而在于强调辩证唯物世界观和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术立场的分歧是不同思维方式延伸后的产物,虽然渐行渐远,但既然初衷一致就大可以求同存异;谦谦君子,和而不同,各学科分支都是人类文化的珍贵产物,其间的矛盾一定可以用哲学思维和人文情怀来调和。

上述讨论涉及了公民参与、法治意识、政治认同这三个学科素养,因为此三者与本文主题有对等的重要性,不再详細展开说明。故总结如下:

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获取人生幸福感,而每个人的幸福程度则是由自己决定的——是否做个将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聪明人取决于自己。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和认知系统的持续充实,每个人的定位都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无论人们互相之间还是某个人不同生命阶段,都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和计划,因此具体的知识内容是次要的;但任何变化又统一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故此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没遇到问题不能说明有本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有本事;安逸是福气,但成功需要克服困难。惟贤惟德,才能做事有效、做人得体。可见,立足于“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仅是需要教师贯彻落实到工作中,更值得大家作为人生信条,时刻践行。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