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2018-10-09王书香鲍远明

关键词: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王书香 鲍远明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如何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前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优秀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048-04

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以及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由学校主导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当地学生的个性需要、学校的办学宗旨与该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不但可以弥补国家开发课程在地方落实难以精细的不足,有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符合切身利益的成长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各类教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校形成特色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理念很快深入人心。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无疑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如何适应新一轮课改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效地渗透和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提升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从而完成立德树人首要目标,成了亟待解决的教学管理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几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学校特色形成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更令人欣喜的是,在2017年12月举行的河北省校本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这次活动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民族凝聚力之源,是国家实现兴旺发达的首要支柱。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始终提供着丰厚的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念,具有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重要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从“爱国” “处世” “修身”三方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学校教育当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加这次省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约占到三分之一,主要涉及三种类型:

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药茶同源》《孝敬之道》《学<论语>,懂仁义》《经典诵读·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弟子规》《声律启蒙》《书法之美 美在比例》《中华武术》《童心童乐闹元宵》《旗袍的魅力》《丁香结》等;

二是红色革命文化,如《红色故事》《滦州文化》等;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书香校园》《情满中秋月满天》《万里长城 金山独秀》《国乐经典》《彩铅画的魅力》等。

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引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

地方文化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摇篮。语言、饮食习惯,艺术、建筑风格,自然景观与人文风俗等形态的物质文化构成了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精神观念层面还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每个人的心灵、人格、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可见,地方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熏陶作用,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开发植根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挖掘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使校本课程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学生的发展打好精神“底色”,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认同感,使学生对本地区产生自豪感、依戀感,帮助学生入情入理地建构爱国主义观念。

这次优质课评比和展示活动中,不少教师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的特点,挖掘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程度与学校具体学情三者之间存在的关联,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走进古莲花池》《走进魅力沧州》《黄骅,可爱的家乡》《苏轼在定州》《神奇的“影子”—皮影初体验》《中山古韵悠悠定州》《磁州窑文化微探》《抱幡》《爱家乡传美德》《霸州印象》《团花剪纸》等。这些基于地方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引领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健康成长,为全面发展家乡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注重提升学生素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贯彻核心素养理念,切实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这次活动中不少校本课程着眼于辅助学生综合发展的不同领域:有培养学生快乐、健康、自主、乐学等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如《快乐篮球》《轮滑》《踢毽》《告别依赖 学会自立》《心理健康》《潜心酝酿 静待花期》《怜人爱物 始为大器》等;有关爱生命倡导健康生活的《吸烟有害健康》《守护生命,安全第一》;也有训练动手能力,提升生活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如《“筷”意生活》等;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不少老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涉及古今中外的艺术领域,如《国乐经典》《盛夏之花诗意绽放》《唱出别样风采》《感受摇篮曲之美》《英语戏剧》《学毕加索—打破格局重新洗牌》等。

通过开发培养学生文体特长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对艺术和生命的感悟能力,培养欣赏、创作和自我升华的意识,提升学生体质和精神修养,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积累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其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并为未来适应社会做出重要准备。

四、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参与。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最佳阶段,学校有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公民。这次优质课评比展示活动中,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努力和探索:《低碳校园》引领学生关注环境变化,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让 “低碳”行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进而带动家庭和社会,努力实现全民低碳,落实公民环保理念;类似的还有《怎样完成一个精彩的成果展示——校园及周边PM2.5监测与实验探究中期指导课》通过带领学生对校园及周边进行常态监测,开展小环境内的PM2.5浓度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关注大气污染,培养环境意识;此外,通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还有《3D打印 创新设计》——通过对3D打印主流技术进行简单直观的介绍,让学生近距离感触3D打印技术进行基本原理和打印过程,引领学生关注现代创新技术,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通过创新设计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看到我省校本课程开发取得很大进步和可喜成绩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部分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工作的不足。在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等方面,需要广大教师群体踏实去做的工作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比如:受落后教育观念和陈旧课程理念以及升学考试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很多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对校本课程开发持消极态度,甚至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很好地支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够有效监督和指导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开发力度和课时数量得不到保障,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较少、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意识、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盲目性严重,忽视学生发展需求因素,脱离学校学情实际;不同县市区之间、不同学段之间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的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校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发展战略存在认识上的差距,需要及时纠正。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认识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三级课程体系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强化落实。尤其是各级学校校长要努力形成先进的教育哲学和课程观,明确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深化对核心素养理念的领悟,引领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同时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二、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为主体的可选择性、适切性

契合学校实际、契合教师水平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首先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针对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开发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进行理性质疑及批判反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时,要注意把新价值、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融入到地方传统当中,使其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才能为传统教育注入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文化的改造和发展。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强调学校和师生的自主权,这就决定了课程评价中自我评价的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是追求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要综合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校本课程评价必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侧重学生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

四、多方发掘课程資源,弥足课程开发不足

要加强中小学校际间、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交流与协作发展。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社会资源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将区域内和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校课程资源,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多种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开拓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

五、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便利条件,强化其管理职能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管理机构和制度,比如成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发展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完善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相关激励制度等。对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利用多种载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努力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落实总书记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认真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祖国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