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ea词汇演变解读西方茶文化的传统意蕴
2018-10-09黄贻宁
黄贻宁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茶叶在古代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作为文化传播使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茶文化曾经对英国乃至西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西方茶文化逐渐积淀下浓厚的传统意蕴(implication)。意蕴即事物或材料的含义与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暗示的情况。西方茶文化的传统意蕴,既指茶文化在英国、在英语世界历史上所发生、发展的情况与结果,也指西方茶人茶事茶道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人文气息和文化意义。从语言学角度看,事物的意蕴通常体现在语言层面和意象层面。
文献显示,国内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农学等学科研究西方茶文化的发展、传播、演变、影响、比较、功能等方面文献较多,而外语学科中的相关成果较少。国内英语学界研究tea词汇及其茶文化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论述tea的词源及其相关词语的文化信息,如张允中的《英语Tea一词源考》[1]、严筠的《英语中关于茶的词汇》[2]和华昶的《源于汉语闽方言的英语词》[3];二是从汉语“茶”和英语tea角度对比中英茶文化,如杨静《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4]与肖小月等的《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5]等。上述两类成果中,前者追溯tea的历史源头,缺乏对该词及相关词语的学理分析;后者关注tea的文化内涵及汉英茶文化比较,缺少从语言印记中解读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因此,本文从英语tea词汇的产生与历时演进的视角,从语言层面阐释发生在不列颠的茶人茶事,从意象层面阐明发生在欧洲、美洲与茶相关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政治事件,兼论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精神、传播与交流价值。
一、 西方茶文化之源津
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英语tea是一个借词,源自汉字“茶”。考察tea的词源、语音、形态及语义理据,有助于揭示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广度、方式及深度。
1.Tea的词源
英语的tea是源自汉语的借词,这一点无可非议,但其传播途径尚无定论,目前有三种说法:《牛津英语词典》认为tea的语源路线或许是“汉语cha-马来语teh-荷兰语thee-英文tea”[7]691;《牛津英语大词典》在tea条目下注明“Probably from Dutch tee(now thee) from Chinese(Min) te,(Mandarin) chá CHA”[8]3 194,略去了荷兰语与马来语关联的环节;《英汉大词典》勾勒“chá茶-China 闽南语t’e -tea”的路线[9]1 938。这三种路线的起点和落点相同,但中间环节差异甚大。从汉字茶外传的三条路线看,第二种说法“普通话chá-闽方言te-荷兰语tee-英文tea”可信度较大。
2.Tea的语音
16世纪50年代,葡萄牙人在澳门设商港,他们按广东方言把茶叶及茶饮料读作cha[tʃa:],沿用至今。英语中cha及其变体chah,tcha,chau,chaw等词仍依稀可见,但它们已不常用了。17世纪初,荷兰人从闽南话te或t’e音译后借走,拼作tee(现为thee),随后被与荷兰商人做茶叶生意的英国人顺便借走,在英语中有te,tee,tea等多种拼法。最初tea可以读[tei]和[ti∶]两种音,如A.Pope在写TheRapeoftheRock一诗中,用obey与tea押韵,tea应读作[tei],1762年之后tea逐渐固定为[ti:]音[7]688。
3.Tea的形态
早期茶文化传播以广告和印刷品为主。Tea一词最早出现在英语中是1601年。但英国人刚借用荷兰语tee时,拼写茶概念的词又多又杂。1598年W.Phillip把葡萄牙文著作英译时将茶译作Chaa;1655年英国人翻译中国历史书时用Chá和Tay两个词;1658年T.Garway在Meicurius Politicus期刊上做一则饮茶广告,广告词用了Tcha、Tay和Tee 3个词,如“That excellent…drink called by the Chinese Tcha,by other Nations Tay alias Tee”;1660年散文家S.Pepys在日记中记录了tee,如“I did send for a cup of tee(a China drink) of which I never had drunk before”;1663年J.Dryden在Wild Gallant书中记述tea词,如“I sent for three dishes of tea”;1679年J.Locke在写作中用了thé词,如“Foreign drinks to be found in England are …coffé,thé and chocolate at coffee houses”[7]686。
历史上英语曾经同时收录葡萄牙语cha与chah,chai,char,chau,chaw,chia,tcha等变体词以及荷兰语tee与te,thé,the,thea,tay,tey等变体词。由于cha和tee及其变体的混用,同一个概念产生了很多异形词,难免给使用者造成理解和交流的不便。1665年后tea被词典收录并定型。至此,tea被广为接受,而cha及其变体逐渐淡出视线。Tea从te或tee演化而来,与众多同义异形词共存,最终自成一格并登堂入室,经历了60多年。不过,《牛津英语词典》仍保留若干cha和tee变体词的词条,如tee,thee,cha,chai,char等,这些词均源于16世纪晚期,有的成了俚语,如a cuppa char(一杯茶)。
4.Tea的语义
《牛津英语大词典》列出名词tea的三种意思:1)茶叶(the leaves,leaf buds,and internodes of this plant);2)茶树(the plant from which tea is obtained.);3)茶饮料(an infusion made in the same way as tea from the leaves,flowers,etc.)[8]3 194。《英汉大词典》列出名词tea的8种词义,除上述三种词义外,还有“茶剂”“早茶”以及“茶会”,如I’m in rather a hurry because I have to go out to tea.(我很急,因为要去赴茶会)[9]1 938。这两部词典列出tea的动词又分及物动词(to give tea to; to entertain to tea)和不及物动词(to drink tea; to eat the meal called tea;have one’s tea)。《韦氏词典》中列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种词性,其中tea作形容词,表示与茶树、茶叶、茶具相关的意思;tea作不及物或及物动词,词尾可以加-ed,-ing,-s[10]2 346。
Tea的词义变化有扩展和转化两种类型。词义扩展指词从原先表达外延较狭窄的概念扩大到表达外延较宽广的概念,亦即词从表示个别的意义扩大到表示一般的意义[11]。17世纪中叶,tea作为名词含“茶叶”“茶树”和“茶饮料”三种词义,后来该词义出现辐射式扩展(radiation)和连锁式更迭(contatenation),其外延概念渐次扩大。如18世纪中叶,tea表示“下午茶”(a light afternoon meal)和“晚茶”(a main meal in the evening with a cooked dish,bread and butter,and tea),19世纪中叶又称“玫瑰茶”(a tea rose),20世纪初又指“喝茶”(a drink of tea),这些都属于辐射式扩展;而“茶点”(refreshment)指茶叶制成的食品,则属于连锁式扩展。词义转化指词汇色彩变化,如20世纪中叶衍生“大麻”(marijuana)词义,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说明tea由基本词汇(basic word stock)向非基本词汇(nonbasic vocabulary)转化。Tea语义变化表明茶文化已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研究显示,英语tea一词的传播路径、发音变化、词形演化及词义延伸,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方茶文化的形成与积淀。从tea词汇演变解读西方茶文化的表征与意象,不仅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学习了什么,而且还告诉我们一种文化在不同环境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二、西方茶文化之表征
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茶文化向西方的输出,深刻影响西方人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学以及精神发展。具体而言,西方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茶会友、用茶说事、借茶抒情3个方面。
第一,以茶会友。17世纪末,伦敦出现了茶室,为人们提供社会交往的空间。随着茶室数量猛增,以茶会友、以茶娱乐之风日盛,如在酒楼餐厅等社交场合,茶客们喝茶之余玩“茶叶占卜”(read tea leaves)游戏,利用杯中茶叶判读或预测个人运气,娱乐友朋。18世纪初,喝茶逐渐成为上班族的一种习惯,他们每天享受茶休(tea-break or tea interval),工作忙时冲一杯teabag或tea ball,三五知己围着茶几(low tea table)喝下午茶(low tea),晚餐时在餐桌上喝茶(high tea)。随后,出现了饮茶俱乐部,成为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茶宴或茶会(tea party)的场所,他们不仅喝茶、吃东西、聊天、评论政治,还聚在一起跳茶舞(tea dancing)。那时剑桥大学经常利用茶会场合组织学者相聚,一边品茶,一边探讨学术问题、交换意见,这种茶会被誉为“剑桥精神”或“茶杯与茶壶的精神”而传为佳话[2]44。
第二,用茶说事。以茶冠名、用茶说事的英语文学作品不少,如《绿茶女神》《茶卓诗》《赞茶诗》《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中国茶》以及《序中之茶》《一滴茶》等戏曲[12]。有的作家擅长描写人物饮茶的情节,如J.Austin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C.Dickens的长篇小说《双城记》以及L.Carrol的童话小说《爱丽斯漫游奇境》等,都留下了不少饮茶场景。“杯碟剧”(Cup and Saucer Drama)又称“客厅喜剧”(Drawing Room Comedy),由著名演员S.Bancroft于1879年所创[13],是典型的借茶说事表演。杯碟剧道具是茶叶、茶杯和茶碟,演员说台词,动作不大,表演自然,风格简约,在饮茶活动中谈论社会热点问题,针砭时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表演形式体现了剧作家A.W.Pinero“茶之所在,即是希望之所在”[14]的观点。
第三,借茶抒情。借茶来寄托个人情感、表达内心感受,是许多作家常用的写作手法。1663年,英国人刚接触中国茶叶不久,为庆贺英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甘扎结婚周年纪念日,诗人E.Waller曾创作一首《饮茶王后》赞美诗,“The best of Queens,the best of herbs,we own…”等诗句[15],赞美英国第一位饮茶王后的优雅与尊贵。1785年,一首咏茶诗The Rolliad问世,“What tongue can tell the various kinds of Tea? Of Blacks and Greens,of Hyson and Bohea; With Singlo,Congou,Pokoe and Souchong,Couslip the fragrant,Gun-powder the Strong.”[7]700该诗描写10种茗茶,让人在“品尝”茗茶中体验身心快感。文学家S.Johnson用文字赞赏茶叶“平添乐趣”“放松身心”“帮助消化”(to amuse the idle,and relax the studious,and dilute the full meals)等功能[16]。19世纪后期,时任英国首相W.E.Gladstone写一首赞茶诗Tea,The Cure-All[17](If you are cold,tea will warm you.If you are too heated,it will cool you.If you are depressed,it will cheer you. If you are excited,it will calm you.),抒发饮茶具有驱寒、清凉、愉悦、平静的神奇功效,给人一种超然的感受。
三、 西方茶文化之意象
意象由“意”和“象”两个义素构成:“意”即寓意,即物象在语言文化环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的内容;“象”即物象,既是信息意义的载体,也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因此,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认识的融合。譬如:茶叶刚输入欧洲时,欧洲人对中国茶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人的意象作用使然。反对者居然把饮茶与面黄肌瘦的东方人形象联系起来,说中国人因嗜茶体弱多病,劝人不要饮用;赞成者则想象饮茶时那种舒畅的快感与惬意,说茶可以治病、使人长寿,且热衷于推广饮茶。在两种茶意象作用之下,正方双方争执不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采用一对双胞胎死囚作试验,以免除死刑作为条件,两个死囚一人长期饮茶,一人长期喝咖啡,结果都很安全,饮茶者居然活到83岁[18]。这个事件让赞成者占了上风,从此欧洲人对中国茶叶趋之若鹜,茶饮习俗渐成时尚,茶叶消费量不断增加。
作为客观物象与主观认识融合的茶意象,不仅彻底改变了西方人对饮茶的看法,而且促进了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中大量茶食、茶具、茶事、茶人的词语应运而生,一些与tea组合的词组保留着茶文化气息,成为识别英国茶文化及茶业经济的语言线索。如tea plantation(茶叶种植园)意指种植和培育茶叶的经历[19];tea planter有两层意思,分别指茶叶种植园主(a proprietor of a tea plantation)和种茶人(a cultivator of tea plants)。随着茶叶产量的增长,tea planter群体也不断壮大,tea trade(茶叶贸易)成为英国茶文化晴雨表,1684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购买茶叶,随后十多年中英茶叶贸易量呈几何式增长。这些词语信息表明,茶意象属于语言与文化范畴,语言文化与经济活动紧密结合且相互渗透。
茶意象作为精神物质的文化因子,传递着正义与邪恶的信息。1767年英国国会通过茶叶条例(Tea Act),规定在美洲殖民地每磅茶叶征收3便士。为抵制英国茶叶条例,美洲各地成立Tea Party,举行政治示威。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居民S.Adams率领60名自由之子化妆成印第安人潜入商船,把船上342箱重达18 000磅、价值1.5万英镑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史称波士顿茶会(The Boston Tea Party)。这里Tea一语双关,既指茶叶税,又指tax enough already缩写,即“税已经够了”,不能够再加税了[20]。这个事件引发一场战争,使美国走向独立。难怪,美国人做出“如果没有陆羽,就没有美国”的推论。2018年3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陆羽法案》,把中国茶圣陆羽(733-804)奉为国父[21]。另外,1784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财库尚有20余万两白银的盈余,第二年反而出现22万两赤字,英政府因大量进口茶叶而导致财政恐慌。为弥补中英茶叶贸易巨大的逆差,扭转其本土“白银外流”逆势,英国竟动用国家级贩毒手段:在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鸦片事务局,到“金三角”种植罂粟,把罂粟运往印度加工生产,大规模向中国强行推销鸦片。这种罪恶行径理所当然地招致中华上下一致地抵制,而英国人却诬称为“闭关自守”,最终引发“鸦片战争”[22],使大清帝国走向衰落。“一片改变世界的叶子”不仅仅是历史记忆的意象,而且承载着政治内涵和文化意义,促发人们更多的思考。茶对世界的影响,远超人们的想象。
四、结论及延伸
从tea词汇演变考察西方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形态,发现tea词汇演变与西方茶文化是相互关联的,西方人认识tea的音形义跟认识中国茶是同步的;西方茶文化蔚然成风与tea词语的衍生是互动的,茶食茶人茶事催生了许多tea的词语,tea词语的丰富性反映了鲜活的茶文化;tea的词语渗透着中外茶文化意象的气息,茶叶折射出西方人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倾向,同时彰显了中华茶文化价值意义。
中国茶在古代“丝绸之路”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继承茶文化、弘扬茶文化、输出茶文化是实现中国茶文化当代价值的可行路径,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当着重挖掘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传播与交流价值。
首先,茶文化的精神价值。茶文化是从物质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的“和文化”。“和”包含以和为贵、清敬和美、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原则,其中“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的作用和贵在和顺,即以礼来处理一切事情,达到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之目的;清敬和美,既是传统茶文化精神也是当代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包含清香的茶饮、清雅的情操、对自然与人的敬畏、美妙的茶境、和合的茶德以及天人合一的茶饮活动;和谐相处,既指不同事物之间完美的结合、协调和统一,也指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协同合作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互惠互利。
其次,茶文化的传播价值。中华民族绚烂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有太多弥足珍贵的元素,茶文化就是传统文化谱系中一种鲜活元素。它缘于古老的历史走到现在并奔向未来。在人类普世价值日趋认同,跨文化沟通日益频繁的今天,茶文化将作为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文献显示,目前我国现当代茶文化研究成果丰硕,茶文化书籍约有600多种,如《新茶经》是唐朝陆羽《茶经》之后一部中华茶文化史专著,也是映衬在《茶经》背景下一脉相传的茶学力作[23],这些成果从不同视角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价值。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外语学科应以茶文化译介与输出任务为主,把中国的茶叶、茶食、茶艺、茶人、茶事以及茶叶的药用价值翻译成外文出版发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茶文化。
再次,茶文化的交流价值。中国茶不仅激活了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纽带的历史记忆,也开启了当代中西方开创新人文发展的格局。茶文化交流将为中国与欧亚大陆以及世界各地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多的选择。茶文化的对外交流形式多样,如茶艺演示、茶艺博览、茶文化旅游等。在对外交流方面,一要关注外文汉译茶文化著述,如意大利赖麦锡的《中国茶》、日本荣西的《吃茶养生记》、葡萄牙克鲁兹的《中国饮茶录》、法国菲利普·西尔韦斯特·杜福尔的《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等[24];二要利用外文资料开展茶叶与咖啡“对话”,对比二者的异同点,向国内外读者讲述不同饮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促进不同饮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体现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