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加惠:行走在送教到农村的路上

2018-10-09

教育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良师古诗文大国

74岁,已从教学一线退休14年的周加惠,在“寻找大国良师”颁奖盛典上感慨万千:“干了一辈子教育,我只是想在退休之后,趁着身体还行,默默无闻地继续做点对教育有益的事情,从没想过得到什么荣誉。这项殊荣对我是一种鼓励,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

大国良师也需要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这一宏伟蓝图的展现,令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深刻认识到肩上的重大责任,他欣慰地说:“‘寻找大国良师’,恰逢其时。‘大国良师’这一光荣称号,承载着国家赋予人民教师的信任和嘱托。良师越多,我们的事业也就越发达,我们的教育就会办得更好。”

为此,周加惠经常把大国良师与大国工匠做比较。他认为,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一种高标准的期许和要求;大国工匠,是指具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也体现了国家要建设一支高水平技能工人队伍的决心和信心。他们看似工作对象不同,却内理相通,因为大国良师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大国良师’同样需要这种职业精神,要以诲人不倦,对教学精益求精、创新求变的精神为底色。只有这样,大国良师才具有基础和路径,一个教师才能实实在在地成为‘大国’的‘良师’。”周加惠认真地表示。

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位用匠心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大国良师。为教好农村小孩的古诗文,他煞费苦心。先从老师着手,每走一个学校,就向当地语文教师了解他们在教授古代文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发现农村教师普遍古诗文读得少,基础不厚实;不会教,不懂得如何教;对古诗文无兴趣。为此 ,周加惠有针对性地做过一些尝试。例如搞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文的默写比赛,古诗朗诵,语文教师的古文背诵,等等。

为了激发农村师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他还利用下乡的机会,了解当地的特色,用文言的形式,写成带点古文化元素的文字。青岛附近的平度市有个旧店小学,远离县城,十分偏僻。前年夏天,这所学校盖起了新楼,取名新景楼。他结合当代生活内容用古风的形式写一篇《新景楼记》,放在新大楼的门厅里,常引得师生驻足观望,大声朗读。文章贴近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他对记者说:“去年开始投入使用的部编语文教材里,古代诗文的比例都大幅度增加,特别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自我,方能教书育人。”

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

对于农村,周加惠有过一段十分难忘的回忆。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沂蒙山区工作,一干就是24年。那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偏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当时,他就对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深感于心,虽然后来回到青岛做了大学老师,但心仍牵挂着农村。

2004年退休后,他已是耳顺之年,身体也不是特别好,但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送课下乡”活动中,带着青岛市区的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上课。至今去了200多所农村学校,上了1000多次课,有10万学生受益。一个本来在大学教课的教授,却把目光投向中小学,一直帮助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问其原因,他这样回答:“因为农村孩子太需要帮扶,太需要关心了。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之大,不身临其境的人永远无法体会。”

“我亲眼看到,许多农村小学生源少,老师年龄老化,教育质量上不去,城乡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反差巨大。”面对农村教育现状,他忧心如焚。“我也知道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但我也知道,我可以慢慢地影响大家,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农村并且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农村学校,这样也许能使农村教育的状况有所改变。”

他做这项工作,也碰到过不解、讽刺、嘲笑。有人说,一个大学教授,不在书斋里研究学问,整天往农村跑,你的学问不都荒废了吗?一个大学教授,领着一帮小学教师下农村,有什么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大学教授就该坐在书房里,看看书,写写文章,但他认为,我们当下不缺学者 ,缺的是实干者。他说:“有许许多多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在做课题,也有不少因此而获奖。但亲自扑下身子,到农村去,踏踏实实做一点事情,这种人太少了。”

周加惠就要做这样的人,哪怕不获奖,不做课题,不出名,也愿意。“因为农村需要我,农村的孩子需要我。我愿意像陶行知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让孩子提升幸福感,培育责任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传道,最重要的是做人之道。一个学生,知识要学,技能要学,做人之道更要学。做人之道,并非生而知之,必须后天习得。周加惠带领城市的教师到农村送课,但他心里明白,他的任务绝不只是送一堂好课,更为重要和艰难的任务是让物质和精神都相对贫乏的农村孩子提升幸福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给自己和团队约法三章:一不要报酬,二不添麻烦,三不摆架子。他以身垂范,自己先做到了这三条。农村的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满满的信任建立了起来。同时,他要求语文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到五个学会: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领悟到,“语文课程的教育,不只是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需要爱,但这种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平等的关怀”。

基于这种理念,他和团队上完课后,专门设置了一个评课环节,给学生和老师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带到农村去的老师,大多比较年轻,讲起人生道理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而他作为一个城市人在农村教书24年,受过沂蒙山区艰苦岁月的锤炼;46岁又回到青岛当大学教授,获得过山东省优秀教师、青岛市劳动模范;如今又在各偏远山区奔走,具有充沛的人生经历和很高的学养。这让他在给农村孩子讲人生,讲奉献,讲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时,更具说服力,孩子们也更乐意接受,比起讲空洞的大道理更有效。

不仅是学生,他还给家长讲人生道理。农村的学生家长,大多文化不高。他们有些也重视教育,但大都教育目标单一,就是考大学,找个好工作。一旦考不上大学,就觉得没出息,低人一等。周加惠抓住下乡送课的机会,召集学生家长开座谈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拉近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们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知道,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提高人生境界比考上大学本身重要得多。

“通过这么多年的支教工作,我们所到之地,农村学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变得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打破了以前的那种封闭、保守、死读书的习惯。变得大方,开朗,举止得体,懂得如何待人接物。”这位大国良师骄傲地说。他深情地向农村的孩子保证,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继续 “送教下乡”,让希望之花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孩子幸福成长。

猜你喜欢

良师古诗文大国
吐槽大国
医学教育家培养工程:一种让良医成为良师的有效探索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良师“林黛玉”——《香菱学诗》教学杂想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多想记住你的脸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