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浙江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及工会工作重点
——“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证分析
2018-10-09郑俊斌
郑俊斌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杭州市 3100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又一次深化。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今后的理论研究及工作重点必将转化为围绕配合党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展开工作。同时,工会的自身属性——职工的组织,也决定其应该为此而展开工作和活动。而解决“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基础工程则应是提升职工素质。
一、职工职业技能状态与提升技能水平的意愿
(一)教育程度
六成职工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教育程度,整体受教育程度,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情况相近,受教育程度高的占比略有提高。2017年职工文化程度占比:初中及以下的占60.32%,其中,未上过学的占3.05%,小学的占14.58%,初中的占42.69%,高中高职中专的占20.69%,大专的占11.21%,大学本科的占6.85%,研究生占0.93%。去年同期,大学本科的占5.47%,研究生占0.40%。
(二)技能等级和职称
近六成职工没有相应技能等级或职称,与去年同期比较,整体状态得到改善。各相应等级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占比都有所增加;没有相应技能等级或职称的占比减少了12.39个百分比。2017年职工职称技能水平占比:没有相应技能等级或职称的占57.28%,初级工占13.47%,中级工占8.77%,高级工占6.08%,技师占4.19%,高级技师占1.91%,助理工程师占4.54%,工程师占2.56%,高级工程师占1.21%。
(三)职工希望提高技术技能水平的意愿
1、通过2016年浙江省总工会的一万份职工问卷统计分析,很想提高技术水平的职工占58%,可以看到职工希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
2、通过年龄分组,可以看出35岁及以下(新生代)的职工渴望提高技能水平的占62.9%,比例最高,无所谓的占4.6%,不想提高的只占1.1%,比例最低。由此可见,年龄与提高技术欲望的规律:越是年青人越是希望提高技术水平。
3、通过文化程度交叉分析,可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渴望提高的比例越高,成正比关系。
二、提升职工素质是解决基本矛盾的基础性工程
(一)劳动者素质,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说,“个人的充分发展……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对于自由工人来说,劳动能力表现为他的财产”。人力资本权威舒尔茨也说:“既无技术又无知识的人是完全无依无靠的人。”劳动者要有效地维护、保障、发展自身权益,最根本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素质、职业技能知识。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特别要求,切实保障职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职工文化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也要求,“积极开展对所联系群众的知识技能培训,促进能力素质提高”。
(二)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和收入相关
许多事例和数据说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与其就业、收入相关。据浙江省总工会2016年一万份职工问卷调查显示,职工收入与职工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成正比。
1、职工文化程度与收入分组交叉对比。职工问卷显示,收入在1380元及以下的除外,文化程度越高的职工群体中,收入高的比例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职工群体中,收入低的比例越大。比如,收入在1381~1860元的,初中及以下职工占1.7%,研究生职工则没有;收入在4311~5642元的,初中及以下职工占15.5%,而研究生职工占29.0%。
2、职工技术等级与收入分组交叉对比。职工问卷显示,收入在1380元及以下的除外,技术等级与收入呈正比关系,即技术等级越高的职工群体中,低收入的职工比例越少;技术等级越高的职工群体中,高收入职工比例越大。
3、职工学历与社会保障情况交叉对比。一线职工所在企业为其缴纳社会保障的比重基本上与学历同向变化,即学历越高,企业为其缴纳五险一金的可能性越大。
三、造成职工技术技能素质不高的若干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制约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重学历、轻技能”,轻视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的中国儒家文化,阻碍了现代高级技术工人的产生。
1、传统推崇的“劳心者”、“以学历为标准”的用人观念,刺激了社会盲目发展普通教育而轻视技能教育,追求学历培养而忽视技能的培养;技工教育广泛被认为不是教育,对有意报考技工学校且素质较好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好心”劝阻。
2、求职招聘乃至各种人事规定,对高学历文凭的要求依然成为人才的基本门槛。
3、技术工人的价值财富创造得不到社会承认,工资收入等物质待遇得不到保障,种种福利待遇普遍低下,由此导致求职者们普遍不愿从事技术工作。据金华婺城区《2017年新春用工情况分析》,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偏爱机关事业、金融国企等单位,仅有11.9%的求职者愿意从事制造业、电子通信业和计算机业。
(二)技术工人培养基础薄弱
1、职业教育投入与需求不相适应。一是职业教育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以致出现职业教育过程中技能训练不扎实,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技术不到位;二是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上往往倾向于设备投入少的三产服务类专业,如经贸、管理等,难以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三是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实习基地建设相当滞后,不适应技能教学和实习需要。
2、企业职工教育与需求不相适应。一是不少企业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一方面强烈呼吁高技能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却依赖社会为其培养所需人才,使原本应企业承担的培训职责也转嫁给了社会;二是不少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安排,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三是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没有足额提取或者使用出现错位现象,相当多的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往往用在少数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上,缺乏培养技术工人的专项资金。
四、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的对策
(一)地方工会通过参政议政,推动政府承担履行好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的主导职能
1、推动政府厚植“工匠文化”。“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工匠’”。德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公认的工业强国、技术大国,就是有着以传承匠心为价值取向的制造文化,很多德国制造给人以文化和精神特质,一个个百年老企、一家家隐形冠军背后都蕴藏着一颗“匠心”,体现出对每一项技术、每一个产品、每一个细节的专注、专心。我们要继承传统,学习先进,形成现代“工匠文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学习成才。
2、推动政府加大培训力度。制订及落实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法律法规;推动政府加大引导力度,扩大职业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比如广东省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工作重心,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结合广东省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明确了广东职业技术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广东要由职业技术教育大省向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转变,到2020年,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面建成我国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推动政府进行职业教育院校改革。加快完善“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格局。加快推动与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教学工厂”、“企业校区”、“校企双制”、“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等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连接渠道,构建从初级到高级纵向贯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完整培养链条;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自主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起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模式多样、体制机制灵活、体系结构合理、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高质量就业相适应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企业工会通过民主参与、集体合同等制度督促,推动企业落实职业培训的主体责任
职业培训存在着显性费用支付和劳动者技能及素质的隐性生效特征,由此,职业培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结果:A企业培训,B企业受益,劳动者部分受益,这样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自身投资培训的积极主动性都会不同程度地受挫。
工会应通过将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等相关内容作为工会参与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的重要内容,写入集体合同相关条款,建立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推动企业落实职工教育和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证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提取和专项使用;推动企业实施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技术工人的全员培训,有计划地对技术工人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方面的培训,建立职工终身培训制度,构建学习型企业体系,健全企业在职工人技能提升机制。
调查显示,企业在落实职业培训主体责任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企业整体技能素质和水平正在发生变化。
1、认为本企业近一年职工整体技能素质和水平提高的企业占比为39.4%。
2、认为本企业重视提高职工技能素质的企业占比为74.7%,其中,非常重视的占比为22.2%。
3、认为本企业开展各种活动以提高职工技能素质的企业占比为93.1%,其中经常开展的占19.0%。
4、企业还应努力寻求更有效的机制。在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方面,企业遇到的最大障碍排在第一位的是“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自身动力不足”,占56.1%;其次为“找不到有效的手段、活动、载体,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工作”,占24.1%;最后是认为“企业不够重视,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占11.6%。
(三)企业工会通过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提升职工职业技能
调查显示,工会正在开展越来越多的提高职工职业技能技术的活动,并得到职工广泛的认同。同时,职工对工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1、一年中有71.1%的职工参加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问卷显示,一年中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没有参加过的占28.9%;参加1天的占16.8%;参加1~3天的占30.1%,是最多的; 3~6天的占11.1%;6天以上的占13.1%。
2、近六成职工认为工会组织了职工职业教育培训,并对工会组织的职业培训寄于厚望。问卷显示,有57.7%的职工认为他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工会组织开展的;18.7%的职工认为不是工会组织的;23.7%的职工不知道谁组织了培训。
问卷显示,职工所在企业性质与工会组织职业培训交叉对比,在港澳台企业认为职工职业培训是工会组织的职工比例最高,为64.4%。
问卷显示,职工对工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寄于厚望,表示希望工会组织更多的技能培训的职工占87.5%,特别是外商企业职工高达92.1%,港澳台企业也有90.8%,私营企业有88.3%。
3、对工会开展的职工职业培训的评价。问卷显示,表示满意的职工占57%,基本满意的职工占37%,不满意的仅为6%。从企业性质分类,满意职工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占59.8%。
4、工会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得到有效强化。近一年来,在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的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有55.3%的员工参加;在开展职工技术培训的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有65.32%的员工参加;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的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有16.34%的员工参加;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有34.36%的员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