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动白板上,人在画中游
——谈3D图在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中的妙用
2018-10-09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袁 旭
小学“观察物体”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建立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初学这部分内容时,小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情绪,认为这类学习内容似乎太简单了,而随着物体的复杂程度加深,渐渐地,学生又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到了“谈之色变”的程度。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解决这部分教学难点的“诀窍”有二:一是纠正观察的方法;二是严格遵循“先实物,后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容有一丝一毫的轻视。只要我们遵循这两点,教学目标就能达成。而3D图则可在由实物到想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过渡”妙用,运用3D图的优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图代物,省时省力
1.观察实物,费时费力
在了解3D图的妙用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如何通过实物来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察姿势。小学生在观察物体时的大多数错误都是观察方法不对造成的,因此,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察姿势,就能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在观察物体的前面时,我们应让学生站到物体的前面去,让他们根据物体与眼睛的高度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视线,使得目光仅仅看到物体的前面,而不能看到物体的其他面。同样,我们在观察物体的上面时,应当站在物体的前面,由上往下观察,让自己的目光只看到物体的上面。观察物体的右面时,人应当走到物体的右面去,调整自己的视线,使得目光只能看到物体的右面才对。
综上所述,观察物体时,一般是遵循“人动,物不动”的原则,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因为一般观察的物体是由一个个小正方体堆积而成的,在观察时,人不动而去转到物体,很容易将已经堆积好的物体弄散;第二,因为有些小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去观察还不够熟练,更不要说人不动而转动物体了。可见,没有熟练掌握的同学,还是要一会儿站在物体的前面,一会儿站在物体的右面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要跑来跑去地“折腾”,直到他会想象为止,在实际教学中是比较费时又费力的。
2.操作3D图,省时省力
3D图在纠正学生观察姿势、观察物体不同面的形状时,有什么作用呢?这要从3D图在这方面的优势说起,因为3D图是老师事先做好的图,而不是实物,所以不用担心被学生一碰就散了,而且无论学生怎么操作,无论学生想看物体的哪一面,都能看到和实物一样的情况,如图1所示,学生在白板上操作3D图, 因为3D图可以任意旋转,所以学生通过操作想看哪面就看哪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改变原来那种“人动,物不动”的情况,变成“物动,人不动”,让学生在白板上转动3D图,去观察我们想要观察的面,从而明白自己的观察对还是不对,而且还不用绕着物体跑来跑去,省时又省力。
图1 3D图旋转中
二、以图定形,难点不难
在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中,有些难点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比如观察圆柱的前面和右面,观察圆锥的前面、上面和右面,这些都比较抽象,有些学生甚至在观察实物时,都有困难,不知道自己观察到的是什么图形。
但是如果观察3D图,反而会变得简单,因为我们在操作3D图时,将立体的图形通过调整变成我们需要观察的面朝我们时,3D图静止不动了,就变成一个平面图了,这比我们观察实物还要形象,尤其是观察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圆锥的上面是什么图形这种高度抽象的情况。
比如观察圆柱,如图2所示,操作3D图,调整角度,就相当于我们在观察实物时调整自己的视线,当视角正确时,我们就很容易看出从前面看圆柱是一个长方形,同样的方法操作,从右面看圆柱也是长方形,这一难点因为3D图可以很轻易地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而变得不再难理解。
再比如观察圆锥,操作圆锥3D图,调整角度,当我们从前面观察时,把图调整到正确的角度,这时3D图静止不动,就是一个三角形,观察右面时也是如此。而在观察圆锥上面时,调整3D图到正确的角度,这时再静止不动,就得到从上面观察圆锥时的平面图,是一个有圆心的圆,圆心其实是圆锥的顶点。
这样,高度抽象的图形通过3D图来展示,将立体的物体变成平面图形,比观察实物时更形象,更好理解,难点也不再是难点。
图2 视角正确时
三、以图自查,验证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各种各样的物体来让学生观察它的不同面的形状,从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初步建立几何直观。有些学生脱离了实物就不会了,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想象力差、空间观念差,而3D图就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便利。
如出示一组实物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画出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右面的图形,然后再让他们操作3D图去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在刚才的想象过程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或者是完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