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和金融改革

2018-10-08王宇

商情 2018年43期
关键词:金融改革十三五新常态

王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是重中之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本文探讨了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等相关问题,旨在为行业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常态 金融改革 十三五

“十三五”期间,改革创新成为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其中以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下文重点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发展与改革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

一、市场化在金融改革中的主线地位

1.“新常态”下经济下行,我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逐步回落至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可以看出,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和创新是必然的选择。首先,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大规模投资和出口是主要的驱动力,并呈现出低成本要素的特征。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因此,以创新促发展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坚持以改革促创新的宗旨。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技术与制度的创新更多的体现在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中。在新常态下背景下,只有更多的自主技术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转变传统政府主导经济项目的模式,开展微观市场主导的投融资和自主创新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改革本质上也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

2.以市场为核心,推进金融改革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金融业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金融改革时,需要确保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相匹配。首先,我国现行金融制度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我国现行的金融制度以政府为主导,有利于集中金融资源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可以化解内生金融风险,有效的规避金融危机的产生。其次,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现行金融制度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据统计,2005年至今,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不断降低,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但是我国金融业附加值占GDP的份额不断提高。事实上,我国金融体系开放程度并没有大幅度提升,因此很难说这是由于我国金融业竞争能力提升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金融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与之相对应的是,受金融脱实向虚的影响,小微企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融资难问题。

二、从价格维度和市场维度推进我国金融改革

1.从价格维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首先,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在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众所周知,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是金融配置资源的基础。为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引入市场利率定价机制,逐步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管制。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放宽利率市场化的定价空间。除此以外,近年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中所占的份额逐渐增加,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的重要进展。为了确保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在充分考虑宏观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需要持续观察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和条件。其次,在综合平衡中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在坚持市场供求的基础上,坚持主动、渐进的原则,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

2.从市场维度完善金融业态

首先,注重发展多层系的资本市场,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份额。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结构中银行间接融资占据着主体地位,股票、债券等社会融资所占份额不足两成。在这种金融结构中,小微企业和民众将面临投资难、融资难的困境。为了有效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改革的重大部署,需要不断健全金融结构,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的市场份额,逐步打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除此以外,直接融资具有间接融资无法媲美优势,比如前者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机制,基于直接融资模式,资金风险相对分散,更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新常态下,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逐步打造竞争有序、開放共享的开放型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建立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在打造上述金融体系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比如金融业综合经营、互联网金融等等。因此,需要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多种业态并存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其一是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力度。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内、对外开放,放宽准入门限,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建立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内开放方面,通过扩大民营银行试点等举措,初步形成了多种法人形式并存的组织体系,但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民营银行数量相对较少,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金融体系的开放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其二是逐步推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在法律监管框架下,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其三是鼓励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营运而生,包括P2P网贷平台、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融资等等,在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借鉴国外经济,完善金融管理体制

新常态背景下,不断推动金融改革需要充分考虑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经济波动的调控。以往实行的“一行三会”金融管理体系在审慎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这种金融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二者之间的边界难以厘清,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受金融脱媒以及金融创新的双重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复杂的金融业态,金融监管的弊端开始逐渐暴漏出来。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外金融管理经验,进一步明确央行与监管部门的职责,不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为金融改革保驾护航。

1.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相融合的金融管理体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宏观调控、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相互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首先,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调控政策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宏观审慎管理重在调控内生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货币调控则借助货币、利率等工具实现就业、价格等稳定目标,但事实上,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调控二者之间均呈现出逆周期调控的特点。为了促进二者同时有效实施,需要将宏观审慎纳入货币政策的范畴,并将其统一到中央银行。其次,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二者互为补充。其中宏观审慎采取从上到下的方式管理金融系统性风险,微观审慎则采用从下向上的方式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单独的金融机构风险中,可以看出二者相互补充,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前者是后者的升级,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二者隶属于金融监管的不同层面,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难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国外发展经验显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开展金融管理组织架构改革。金融危机爆发过后,我国初步建立的宏观审慎政策难以有效应对宏观经济放缓与系统性风险的双重挑战。但是,在条件成熟时,必须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的新型金融管理体制。

2.加强货币政策调控,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市场经济时间相对较短,金融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尚未完全建成,一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以数量调控为主。但是,在新常态下,推进以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要求我国货币政策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并加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国外发展经验表明财政政策的实施将极大的影响货币稳定性,因此,在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时需要确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3.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鼓励金融创新

首先,通过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分业监管体制向综合监管体制的转变。针对央地之间权责不对称的问题,可以探索性尝试建立央地双层监管体制。其次,通过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建设金融安全网。为了保护存款者的经济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经过多年的酝酿,这一制度有望在短时间内建设完成。

猜你喜欢

金融改革十三五新常态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困境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供给结构失衡、信贷约束扭曲与金融改革
新常态下多维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