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思维特点及其应用
2018-10-08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
□ 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 赖 东
一、“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思维特点
“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实行多年了,它对我校课堂教学阵地的建设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老师教学思维和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更好地推广此教学模式,先论述,“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思维建构上的特点。
1.思维流程的通畅性。
这里说的通畅性是指“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性,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思维层递过程。我们先从“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外在形式看,它的六个环节(导入、自学、交流、展示、反馈、小结)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层层深入,从不懂学到会学习的思维流程,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看,它又是一个“目标定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过程。
“导入”解决的是目标定向问题。课堂教学目标哪里来?以往的课堂教学多为老师课前确定的,符不符合学情,老师是未知的,但“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从学生中来,以学情来确定目标。方法:老师课前先让学生预习,向每个学习小组发放学习问题调查表,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寻找一个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困惑或问题于当天晚上交给科任老师。第二天上课时,老师根据学生上交的问题和学生讨论,确定两到三个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学习点,然后再开展教学,这就解决了学生去哪儿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内在思维规律是发现问题。从老师的角度看,是学习问题的发现过程,也是确定学习目标的选择过程。老师可提前备课,也可以课堂上师生共同备课,直达目标。
“自学”环节就是学生根据确定的目标自我阅读,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环节从外在的形式看,它是目标确定后学生围绕目标的再阅读,培养学生自我寻找阅读的路——是“怎么去”的自我尝试。这一环节的内在思维规律是解决问题,归纳结论。此环节培养的是学生自我处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建构。
“交流、展示”环节是“怎么去”的另一种途径。内在思维规律是思维的碰撞、交锋、融合和构建,属于解决问题的高级阶段。
“反馈”环节是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检验和校正。这一环节是“去到了吗?”的效果评判。内在的思维规律是对学生自身思维的批判,属于对解决问题的反思。
“小结”环节是课堂学习的总结,也是下堂课的问题起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的收获,带着未知的问题进入后面的学习。
2.思维流程的问题性。
问题性是当今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一种无效的课堂。让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特征。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据,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抽象问题,筛选问题,并找到最为恰切的问题。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以问题为纽带,带动学生向着目标迈进;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自我阅读、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自我成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调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尤其是批判思维,因为只有通过自我识别而获得的那个“苹果”才具有“内化”的价值,才是真正的“那一个”。
3.思维流程的批判性。
这里的批判性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一个对问题进行甄别、思考、筛选和有效解决的过程中。没有对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是难以有深刻认知的,这一学习模式因为这一特点贯穿始终,学生的学习才有了真正的收获。
二、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思维特点在备课中的积极运用
这一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属于课堂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这一模式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它的整个过程是以问题为纽带,沿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予以养成,因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务必对教材,对学情,对文本的地位及解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否则我们就很难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跟不上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这也就倒逼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全面掌握课堂教学所需资源,由原来只关注“教参”向关注学情,关注文本,关注学习环境等方面延伸,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教学才会成为“生本”的课堂。
备课示例:
1.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模块4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单元要求中明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是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写的。学习本词要通过读,感知词的声韵美,通过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通过知人论世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性情的陶冶与艺术的感染。这就是本课在学习中承载的任务。
2.学情分析。
第4模块的学习是高二阶段的学习任务。高二阶段的学生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学习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积累,如相关词的知识,作者及背景知识,学习习惯等都有了一定的养成。二是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慢慢地从习惯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三是有自已的思考和发现。不足的是交流中主动性不够,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
3.学习环境分析。
学习古代诗词虽然在高一阶段有所接触,但由于词的年代和体裁的特殊性,加之古代诗词语言的跳跃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我所教的学生不是所谓的尖子生,是一般水平的学生,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体现在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可实现。但作为语文课,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很易走向以画悟文,以音代读的误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一现象产生,合理使用多媒体。
4.设计理念。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5.设计思路。
从知人论世开始,让学生在对苏东坡生平事迹的了解中,思维跳跃起来,关注苏东坡,关注本文的学习。然后以“读”为平台,开展学习活动:朗读感知——意象描绘,体味感情——精读品文——联想思考——诵读背诵。
6.教学目标。
(1)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感受苏东坡词的豪放。
(2)通过对词中重点词的理解品味,感悟古人炼字的艺术。
(3)理解词的意境,通过词所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7.学习活动过程。
步骤 活 动教师 目标学生导入从知人论世入手,先由学生回忆,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走进课文学习。问题情境:同学们,苏东坡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位词人,谁能说一说他在词坛中的地位与贡献?(课件一,苏东坡相关资料)先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课件二,问题展示)创设一种问题意识情境,在“愤”“悱”中体悟内容,情思。(目标1)精读品文朗读感知自主解读文 本——意象描绘,体味感情认真阅读词的上片,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句,并说说你的理由。结合课后练习3联想思考(联想生平)1.组织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齐读。2.思考:在朗读中你有没有感悟到本词说了哪些内容,能用你的话归纳一下吗?归纳后用简短的话语说说你初读后的感受。学生自学自悟,然后交流。(课件四,问题展示)完成目标2 1.利用手中有的工具书和借助课文后的注释梳理课文内容。2.勾画词中的意象,从画面中说说体会到的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一)认真阅读词的下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赤壁之战中的周瑜?词中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你怎么理解?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品读,然后相互学习,互享成果。(课件三,问题展示)学生自学自悟,然后交流。(课件五,问题展示)完成目标3在激趣中知人论世,在兴趣中走进课文学习。(目标1)完成目标3
步骤 活 动教师 目标学生诵读背诵指导学生发现词的构成规律。上片写景,下片抒怀。学生能当堂背诵更好,不能则为课后作业。(课件六,规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阅读中去,为后面的学习做预习。1.背诵这首词。2.自读后面课文辛弃疾的词,试着比较一下两位词人词的异同。学生课后将其做在作业本中,然后上交。(课件7,作业)
以表格图式的方式呈现,体现学习活动设计的具体过程与目标达成的情况,便于老师教学实施与矫正教学行为。
过程设计遵行“以学定教”的原则,注重文本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联系,将阅读与欣赏有机地结合,在自主、合作、交流展示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整个读的过程即是“教”的过程,更是“学”习惯养成的过程,从问题出发,在问题中思考,在问题解决中获得鉴赏共鸣,最后又回归到新的问题上,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在兴奋的思考中。
将老师活动和学生的活动作为备课的关注点,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联系,预设是宏观的,生成是即时的,这就将老师与学生放在“教”和“学”的“生本”课堂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老师既要关注文本的自我解读,也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要善于关注课堂学情,让学情成为精彩课堂的有效资源,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避免了老师课堂中“吃独食”的现象出现。
板书设计的思维导图,彰显对文本解读的思维流程和文本思路,突出重点,力求符合学生实情,好懂,易记,明白,更重要提供给学生一个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思维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1.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主阵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公布后,我们多次组织老师学习,深刻领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研究六环节课堂教学出现的瓶颈问题时,我们主动将研究触角深入到六环节过程中去,分析问题的实质,改变过去只看重模式的外壳,忽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的现象。这一课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无抓手的问题,使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又有了新的生命力,为形成我校教学特色,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每节课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都要深入思考,以学情定教。过去上课的问题是老师先确定好的,根据六环节上课就行了,老师只要掌控鼠标,掌控时间,掌控进度就行了。备课时只要看教参怎么说的,上课就怎么给学生讲。而现在不同了,研究中我们要求上课的老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必须取之于学生,服务于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本”课堂。这样倒逼老师提升自我课程意识,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知识能力。你面临的是学生,而问题又是从学生中生成的,老师如果还按原来的备课模式去备课,到了上课时一切都是新的,肯定会措手不及,上课出洋相。正是这样,我们课题组承担上课实验任务的几个青年老师起初感到压力很大,他们也多次说产生这样的忧虑,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上课前没注意到怎么办?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摸索,现在这几个青年老师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怕上课到喜欢上课,备课从以参考书为主到以学生问题为主,平时闲时少读书,现在一有空就研究读书,写心得已成为习惯爱好。
3.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过去虽然也是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但课堂思考的问题不是来源于学生,而是老师设计出来的,这些问题离学生实际有多远,我们老师看不到,也摸不着。因此就会出现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无彩。本次课题研究,将课堂形式来了一个颠倒,问题是采集学生的,学习问题的高度,难度不再吓人,伸伸手就可以抓得到,学生学习上一旦有了自我的成就感,原本使内在的学习激情被唤醒,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过去不爱思考的学生现在也有了思考的欲望,不爱发言表达的同学也敢在同学面前露一次脸了,是“生本”课堂让学生回归生态,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