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中语言表达的含蓄与外露

2018-09-30赵洁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含蓄文化差异语言表达

赵洁

摘 要: 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再创作时释放和解放被禁锢在原作中的纯语言。本文借用该理论,就口译员在处理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含蓄与外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口译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 英语翻译口译 语言表达 含蓄 外露 文化差异

一、引言

文化差异是口译的一个难题。尽管人类的思维方式大多是重叠的,但部分背道而驰,如果生硬地进行文化“移植”或“传真”,那么其效果可想而知。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谦逊、礼貌、含蓄,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话,这些套话不宜直译,否则容易引起误解和疑惑。域外文化中的直白和外露在其语言、举止方面是明显的,如果直译,就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印象。本文以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含蓄与外露差异作为切入点,探讨口译在处理语言表达问题上的变通,以期对口译实践有所启发。

二、口译与“纯语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将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口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笔译一样严谨、流畅、精雕细琢,在不损坏原意的基础上,译员的语言组织和策略选择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中认为翻译是原作的再生(their translation marks their stage of continued life)。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再创作时释放和解放被禁锢在原作中的纯语言(It i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to release in his own language that pure language which is under the spell of another, to liberate the language imprisoned in a work in his re-creation of that work.) 。本雅明认为词语均有情感内涵(We say of words that they have emotional connotations.)。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不遮蔽原文,不阻挡原文的光泽,而是让纯语言更加全面地映照原文(A real translation is transparent; It does not cover the original, does not blocks its light, but allows the pure language... to shine upon the original all the more fully)。

同样的,口译在语言形式上可以适度地向原语倾斜,但并不意味着无所束缚,追求与原语形式最自然的等值是口译理想的目標。口译重“意”而轻“形”,显示了其强调交际功能的特性,这与本雅明的“纯语言”是一个道理。国外口译界代表,法国释意派理论创始人之一勒代雷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形式,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内容和情感,翻译的对象是整个语篇的意义。因此,在口译中为了达到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意义的传达应顺应文化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口译应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将其“纯语言”用恰当的、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真实交流的目的。

三、汉语中的含蓄表达及其口译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对“含蓄”一词的解释是:(语言、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正是汉语的文化特色之一。比如中国人宴请客人,饭菜准备得很丰盛,客人酒足饭饱,但主人还要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或者“准备得不好,没有什么可口的,管饱不管好”等。这些话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听来不足为怪,但让西方人听来,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下面我们看两个口译中的例子:

(1)在中国农历新年伊始,我很荣幸应邀访问贵国出席“时代中国”活动开幕式。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时代中国”活动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发起和主办该活动的英国工商界朋友以及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中英两国各界人士致以诚挚谢意。

参考译文:I am delighted to visit your country(Britain)and atte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CHINA NOW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May I exten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rm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pening of CHINA NOW. I also wish to say a big thank you to friends from the British business community for initiating and hosting this event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rked so hard in both China and Britain to make the event possible.

这是2008年2月19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英国“时代中国”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节选内容是致辞的开头部分。唐家璇委员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套用了一些致辞时的套话,如“贵国”、“谨”和“致以诚挚谢意”等。做口译时,要尽量剔除这些文化因素,用地道的英语传达其真正的意义。所以,“贵国”被译为“your country”,“谨代表”直接译为“on behalf of”,“致以诚挚谢意”也直截了当地译为“say a big thank you to”。

(2)……更是中英共同推动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益尝试。

参考译文:It also reflects our common efforts to promote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encourage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world.

这句话出自唐家璇“时代中国”的讲话,中国人对语言中的谦语习以为常,所以我们并不会对“尝试”一词有误解,但是如果把唐委员谦虚的话“有益尝试”给译为“a useful attempt”,就会使习惯于直截了当的英国听众认为此次活动真的只是一种尝试,歪曲唐对该活动重视的本意。口译员应该迅速认清这个语言陷阱,脱离原语对自己的影响,找到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并将其用译入语準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口译员把此处翻译为“reflects our common efforts”,将唐委员所要传达给英国听众的意思更好地反映出来。

四、英语语言的外露及其口译策略

外国人说话喜欢外露,也就是“直截了当”,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比如,外国人见了面会问“How are you”(字面意思是:你怎么样了)。中国人习惯拐个弯用“您吃了吗”、“您上哪儿呢”或“出门呢”等打招呼。又如外国人接受他人的谢意和表扬时显得很自然,简单一句“My pleasure”或“Thank you”等就好。而中国人则以谦虚为美德,接受别人夸奖会感到不好意思,常常会说“不不”、“哪里,哪里”等字面上否定的话,再客套一番,表示谦虚。因此,针对这个文化特色,在做口译时要注意把过于直接的英语“汉化”,使译语合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下面请看两个例子:

(1)Although my agenda does not permit me to attend your special announcement ceremony in Beijing today...

参考译文:尽管由于时间原因我无法参加你们今天在北京举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布会……

该处出自为庆祝“联想”成为奥运合作伙伴而举行的发布会上,奥委会主席Rogge先生所做的视频讲话。按照原话,应译为:“尽管我的日程不允许我出席今天你们在北京举行的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布会……”但是这样会让收看该讲话的国家领导人、“联想”上下员工和其他各界友人们认为Rogge先生不出席此次发布会是因为他觉得根本没必要,所以才不将其列入日程安排中。结果显而易见,直译违背了Rogge先生的真实想法。此时作为一名口译员必须对其进行梳理,迅速转换成中国人能接受的说法。换言之,就是要剔除话语的表层意义,得出其“纯语言”意义,再用译入语语言文化中能准确表达该意义的说法译出。故此处翻译成“由于时间原因”要比按照原话翻译更恰当。

(2)That is the best tribute we can pay to the millions who perished in World War Two.

参考译文:这是我们所能表达的最好的敬意,来纪念(我们把这敬意献给)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成百上千万的人们。

该句出自2005年5月联大副秘书长在联大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会议上的发言。此处若把“perished”译为“丧生”或“死去”显然不好,太过直白,感情色彩不恰当。所以我们要用“牺牲”一词替换。

五、结语

因为人类交际受环境的制约,环境根植于文化习惯,由此引起理解和思维差异,翻译必然受到原语和译入语文化的制约。汉语语言的含蓄委婉、英语语言的外露直接都是两国文化意识的产物。因此,口译员需要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处理好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在从事语言转换的同时排除干扰,既要做到对原语观其妙、理其意,又要对译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聂凌云.“纯语言”理论与翻译偏差[J].文学界(理论版),2011(12).

[5]王正男.论外事口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6]尹子斐,张碧芳.从跨文化意识角度分析国际商务活动中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口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2).

猜你喜欢

含蓄文化差异语言表达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