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隋唐时期初考

2018-09-30齐凤芹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凤芹

摘 要: 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隋唐时期大运河郑州段进行考证,包括首先梳理当时运河的历史形态,其次从民谣歇后语、民俗、诗词、水产、古迹、地名、民间流传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材料考证补充。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济渠郑州段 民谣民俗民间故事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贾鲁河生态公园开工,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启动,我们的古荥大运河课题开题,这一切让我这位水校人对相关研究充满兴趣。

翻看前人的研究资料,尤其是鲍君惠女士的《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历史考述》,已把今天的通济渠郑州段遗址与地理位置考证清楚,即汴河遗址段与索须河段,北起东孙庄,南至索须河丰硕桥,东折至祥云寺村。关于通济渠郑州段隋唐时期的开挖、修缮与疏浚,以及其他相关的人与事,总结起来大规模的有这么几次:

(一)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在今荥阳合并新置广武县,加强对漕运管理。

(二)开皇七年(587年),朝廷派梁睿在汴口地区“增筑汉古堰(在河阴县西20里,西南距汜水50里),遏河入汴。梁睿还在黄河入汴口门处扩建、修浚汉代狼汤渠上的建宁石门。(大致在汉、霸二王城对岸的武陟姚期营至詹店一带)

(三)仁寿元年(601年),更名广武县为荥泽县,突出此地水运交通功能。

(四)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发河南全郡男女万余,修通济渠,自板渚(汜水东北20里)引河通入淮《隋书.炀帝》。“地管御河”的古荥,出现了“商旅往返,船乘不绝”的繁忙景象。

(五)大业三年(607年),河南特大水,黄河溢,漂没30余郡,荥阳受灾。

(六)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游幸江都,车驾汜水,奉信郎王爱仁谏止,帝怒,斩之而行。(《隋书,炀帝纪》)

(七)唐朝这段运河的名称更改多次,详考见鲍女士《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历史考述》。

(八)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与窦建德在汜水附近进行“虎牢之战”。

(九)唐朝名将尉迟恭收三川灵秀之气,肇人文炳蔚之源,选址于东索水之畔建济桥,“济桥烟柳”成为荥阳十大名胜之一(待进一步查考)。

(十)开元二年(714),河南尹李杰重修梁公堰,设斗门,板渚口一度被废除。

(十一)开元十四年,郑、汴、徐等州大雨,黄河干支流皆溢,死者千计。(《旧唐书,五行志》)

(十二)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命将作大匠范安“检行郑州河口斗门”,“发三万人疏决开板渚口(今荥阳汜水镇东北)”,筑堤,设堰,修斗门,门上架桥,通济渠郑州段更加通畅。

(十三)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采取裴耀卿“变陆为水”、“节级专运”策略,在河阴(今荥阳)置河阴仓。“凿漕渠十八里至桃花峪,东流入荥泽”。开元二十二年(734):“遣侍中裴耀卿充江淮、河南转运使,河口置输场。壬寅,于输场东置河阴县”,位于黄河东岸和通济河北岸。(《旧唐书·玄宗纪上》)

(十四)开元二十二年(735),从汜水,武陟荥泽之间,设置河北道孟州河阴县。(《广武乡志》)开元二十三年,侍中裴耀卿奏以地当汴河口,便于漕运,宜析上三县之,置县以顿之”(《太平寰宇记·河北道一》)。

(十五)天宝元年(742),又修梁公堰,并经常修浚,而漕粮码头,“输场”在河阴县旁,南距汴渠仅250步,便利漕河仓储。

(十六)天宝十四年(755)之后,由于安史之乱,黄、汴漕运难于通漕。

(十七)广德二年(764),刘晏开决汴河。《新唐书.食货志》载“‘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每岁运米数十万石过河阴,给关中”。

(十八)咸通四年(863),孝义山水深三丈,破虎牢关、金城门及汜水桥。(《新人唐书,五行志》)

大运河申遗成功前后,这些史料已被充分研究,我只把这段史考详细汇总一下,可是发现大家对这段运河的研究比较重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我的考证重点是补充非物质遗产方面的内容,比如上面的第五,六,九,十一,十八条。

下面我从民谣歇后语、民俗、诗词、水产、古迹、地名、民间流傳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材料考证补充。

(一)民谣歇后语方面:1.“六月六”发大水,不淹荥阳淹汜水(待进一步查考)。2.五九六九沿河望柳。3.十月不落杨,河水漫河床。4.赤肚过河——不楼(不难)。5.青蛙被叫做河蚂。6.箭射没印,刀破没纹,雨打开花,风吹起折,打一自然现象——水。7.夹住了小包袱山东坡走,好似那鲤鱼脱了金钩,鱼儿脱了金钩线,摇头摆尾永不回头。8.水流千年归大海。9.知山知水不知深,知人知面不知心。10.水深人不过,汤辣人不喝。11.小卒子过河——死不回头。12.甲鱼吃甲鱼——六亲不认。13.江里的浪花——不是吹的。这些俗语无不显示这里的人民和运河与天然河渠的密切关系。尽管今天的自然环境已发生极大变化,基本上看不出旧时运河的影子,但这些民谣歇后语却是当时运河繁荣、水源丰富的明证。

(二)民俗方面:1.灯节鱼灯浮水缸中。2.广武乡广武街春节夜晚龙飞船舞,当地旱船,龙灯非常有名。3.社火彩船、龙灯、鹬蚌相争、舞蹈水族舞等。4.中元节七月十五,旧时这天晚上放河灯,满河灯火,顺水漂流,灯影摇摇,蔚为奇景,意在超度水中溺鬼。这些民俗也在印证这方土地的水系发达。也印证运河的水源充足,这是它得以繁荣的基本条件。

(三)古迹方面:1.染莲池,木柚池。2.彘泉:俗名牧猪泉,在大周山下,泉似猪形,长1米,宽80厘米,深50厘米,四季不涸。3.广武乡张河村有白庙,又叫迎水堂,内敬白蛇,青蛇。4.广武乡东庄村有白衣堂,内敬白阴菩萨(青蛇、白蛇)。5.荥阳高山乡竹川,古之三窟村也。“荥阳之上窟春与郢州之富水……并称精酿焉”。(《中州杂俎》卷二十物类十一(2页))。6.龙泉寺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以前建造,因寺内“龙泉”古井,水清甘美而得名。这些古迹印证着当时水资源分布情况及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有关水资源的人事活动,证明当时与运河相应的水资源丰富的情景,也是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四)水产与特产方面:1.水产丰富,有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鲫鱼、蝙鱼、青鱼、鲶鱼、泥鳅、鳜鱼、园鱼、马口鱼、虾、蟹、蚌、金鱼、鳖、青蛙、芦苇与藕、红虫、轮虫、水蚯蚓、摇蚊幼虫。2.河阴石榴:旧河阴县志记:“北山石榴其色古,子盈满。其味甘而无滓渣,甲于天下。”从乡志中可看到这许多种类的水产还有“甲天下的河阴石榴”及一些适宜湿地成长的中药材,又是此地利于漕运的明证。

(五)地名:广武乡北面的村名多为沟、坡、湾等,大多为××沟,南面的村名多为寨。这印证了广武乡曾经是一水源丰富地带。

(六)民间故事:“懒八”的故事:广武东边下山一带有个“懒八”,给嫂子开玩笑:“嫂子,不好了,我哥在河边钓鱼掉进河里了。”他嫂忙去街上叫人打捞。……这样印证“古迹水乡”的民间故事被收集来实为难得。

(七)诗词方面:1.刘禹锡的《杨柳枝词》:“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2.李益《汴河曲》云:“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3.白居易《河阴夜泊忆微之》:“忆君我正泊行舟,望我君应上郡楼。万里月明同此夜,黄河东面海西头。”从诗题“河阴夜泊”中知,河阴是自汴河入黄河的航段节点。4.雍陶的《河阴新城》:“河流暗与沟池合,山色遥将睥睨连。自有此来当汴口,武牢何用锁风烟。”5.王维《广武》里有:“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6.张祜(唐)的《登广武原》有:“地盘山入海,河尧国连天,远树千门邑,高樯万里船”等。从这些诗词里不难看出此地当时的漕运地位与繁忙景象及“水乡”的美丽风光等。

(八)民间小调方面:1.本地《黄河嗡船号子》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上册81页。2.本地小调《做兜兜》里有:黄河水浪悠悠,俺送哥哥新兜兜,坐上桅船游九洲,一路顺风流啊的词句。这还不印证当时漕运繁忙景象吗?

(九)荥阳省级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省级:(1)黄河澄泥砚,唐宋皆为贡品,以千年沉淀黄河泥为质。(2)黄河玉门号子:荥阳玉门渡口,东傍古敖仓与河阴仓,西依兴洛仓,乃汴水受河处。玉门号子有十多种曲调:“嗡船”号子,起锚号子等。2.市级:(1)荥阳河阴石榴栽培技艺。(2)惠济桥炫耀狮舞。(3)楚河汉界象棋。(4)惠济桥的传说。这些省级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印证当时荥阳渡口的漕运情景。印证当时水资源丰富情况,更说明我们已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只是把與大运河有关的方面总结归纳一下。

以上是我对隋唐时期这段运河的文化初考,希望能对运河文化保护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荥阳县志编委会.荥阳县志[Z].1982.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2-1.

[3]广武镇志编委会.广武镇志[Z].1985.

[4]城关乡志编委会.城关乡志[Z].1985.

[5]高村乡志编委会.高村乡志[Z].1985.

[6]《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郑州.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7]《河南黄河大事记》编写组.河南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12.01.

[8]王国卿;秦怀存;王育新.荥阳市水务志[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05.01.

[9]杨惠淑编.河南历代治水人物[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1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