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文化初探

2018-09-29潘永优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

潘永优

摘要: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榕江县作为第二大水族人口县,在民间音乐方面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别,因其人口数量较少,又与貴州苗、侗等兄弟民族近邻,音乐特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民间音乐模式。本文仅以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对榕2江县水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做一个简单的概述,通过与“徒歌”、“但歌”、“相和歌”相比较,寻求其关联性,为进一步传承水族民间音乐文化做铺垫。

关键词: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文化

一、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起源

音乐是伴随着人们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人民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宋代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提到:“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起。”,立乐的起源由人心而起,表达人们心中所想,且原始的音乐是通过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载,这也说明了榕江县水族人民虽然有水书,但是水族音乐并未使用水书记载的缘由。水族民间音乐因为是自己创作和演唱,所以歌曲曲调变化不大,旋律比较简单,歌词会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改变,曲调十分自由等特点。榕江县水族歌曲通过劳动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凭老一辈的记忆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没有文字记录,在不断加入了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因素,汇聚成为了现在独具特色的榕江县水族民间歌曲。

二、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与徒歌、但歌、相和歌之间的关联性

徒歌就是一个人清唱,没有音乐伴奏和器乐伴奏,曲调自由,只要歌唱与自然和谐即可,不要求调式调性。徒歌与其他雅乐、大曲不同,在《晋书·乐志下》中提到:“凡此诸曲(《子夜歌》、《凤将雏等),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清代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卷二中提到:“唯人声而无八音谓之徒歌,徒歌日谣。”宋代程大昌:“古谓徒歌日谣,是其比也。其所谓徒者,但有歌声而无钟鼓以将也。”这里提到的徒歌与榕江县水族音乐的雏形有相同之处,知道现代,榕江县水族歌曲依然是心有所想就用歌曲表达,没有伴奏,节拍自由,有其独特的韵味,注重歌词大意,注重语调(水族歌曲用语)的韵律;在这里我们不能肯定榕江县水族民间歌曲就是古时候的徒歌,但是他们之间有其关联性是被认可的。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榕江县水族民间歌曲在婚嫁或者丧葬仪式上也有类似的相和歌的形式,例如在榕江县兴华片区的水族人民在丧葬仪式上,也分为:独白(引子)、歌唱(曲)、芦笙舞蹈(大曲)三个部分,我参与过一个老人家去世的丧葬仪式,首先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独白,内容大致为缅怀已经过世的人生前的事迹,比如嫁到我们家来贤良淑德、任劳任怨,也希望到另一个世界能够幸福快乐等内容,独白结束后,开始歌唱,歌唱大都是即兴演唱,赞美生前的事迹,从喜歌到悲歌,唱到舍不得已经过世的人离开,这个时候的歌曲跟哭丧歌类似,歌曲结束后,全村的青壮年身着水族女性衣裳,吹起芦笙,跳起芦笙舞,这个仪式的整个过程不能说是原版的相和歌,但是我认为他们之间是有相同之处的,也许是水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加入了其他的元素,变成了这个形式,也许是兴华地区保存下来的这种仪式,本身就是古代相和歌的原形,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三、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水族民间音乐是水族人民的无比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该保留和传承下来;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水族青年随着上学和外出打工,已经渐渐的淡忘了水族的民间音乐;再加上水族民间音乐曲调单一,唱法又一直秉承着传统音乐歌曲的形式,没有汉族歌曲旋律那么动听;导致了现在很多水族人民不会唱水族歌曲,如若照此发展,水族音乐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于这个世界。目前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将水族民间歌曲传承和发展下去,一则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水族灿烂的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文化,二则使得榕江县水族民间歌曲得到传承和发扬。

四、结语

水族音乐之所以能够从远古历史流传至今,而且形式多样,主要是水族民间音乐在于培养水族人民的历史意识,加强整个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也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文化与古代“徒歌”、“但歌”、“相和歌”之间的关联也应得到重视,也是一个开头,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特征与水族音乐文化的关联性,进一步挖掘榕江县水族民间音乐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形态和特点。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庆城市音乐文化建设
清水道教音乐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广西右江壮族排歌音乐文化初探
民国时期我国音乐的传承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试论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中学音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