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蒙自传》寻找真实的“王蒙”

2018-09-29陆显禄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真相虚构

陆显禄

摘要:《王蒙自传》引来文学界热议,大家都在寻找真实的“王蒙”,可又扑朔迷离。自传体纪实文学本身是写实的,可又需要具有文学性,它在事实与虚构、瞒骗与真相之间,有着艰难的抉择。

关键词:王蒙自传;事实;虚构;瞒骗;真相

自2006年5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王蒙自传》以来,在文学界出现了一股不小的《王蒙自传》热,一方面网络报刊杂志讨论不断,另一方面还出现了《王蒙自传》学术研讨会,很多学者文论专家都撰文研讨,一时间好不热闹!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这种“文学热潮”多年都没有见过!那么,这股“文学热潮”现象背后最深层次的动因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要从《王蒙自传》寻找真实的“王蒙”!

一、寻找真实的“王蒙”就是寻找历史

王蒙,何许人也!看看刊登在《王蒙自述人生》的作者简介,就会一目了然:“王蒙,1934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19岁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活动变人形》、《蝴蝶》、《春之声》、《季节三部曲》、《我的人生哲学》、《王蒙自传三部曲》,《王蒙文集》10卷、《王蒙文存》23卷等近千万字,并有多部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多次获得过国内外文学作品大奖。”从这些文字的字里行间,一看便知,王蒙,要官有“官爵”,而且是个“朝廷任命的大官”;要文有“文墨”,书香人家,文采飞扬,著作等身,文坛巨匠!他有和他同龄人一样的悲愤经历,却又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正如王蒙在《王蒙自述人生》封面所言:“所有的文章都是给我现在的与未来的朋友们的书信,所有的文章都是我的心,一文在手,心相通焉,只我爱我,知音知心,高山流水,反复操琴……”对于很多人来讲,虽然王蒙色彩很多,但他是一个标本式的人物,寻找“王蒙”就是寻找在历史长河中“自己”的影子;王蒙是这个活法,自己(或许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活法?对比王蒙的人生就可以观照到“自己”的历史命运浮沉。

《王蒙自传三部曲》一共有100多万字,它们是:第一部《半生多事》,写出生到“文革”结束。第二部《大块文章》,写从“文革”结束以后到离开文化部。第三部《九命七羊》,写他离开文化部后的日子。三部曲每年出版一本,分别于2006年5月、2007年4月、2008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的——当代名家《王蒙自述人生》和由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的《一辈子的活法——王蒙的人生历练》,也是他“压缩”的精炼“自传”版本。“光怪陆离而又荡气回肠的历史”,以及“所有的跌宕悲欣”,都是他“看、听、历、感”的“贪婪”素材与“活法”。

王蒙在《一辈子的活法》的前言这样写道:“在回首往事七十七年的时候……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我欣逢盛世的欢歌也体会了乱世的杂嚣。我见识了中国的翻天覆地,也惊愕于事情的跌跌撞撞。有时候形势的波谲云诡令人晕眩,有时候祸福的说变就变,叫人以为是进入了荒诞的梦境、是在开国际玩笑。见过上层的讨论斟酌,也见过底层的昏天黑地與自得其乐,还有世界的风云激荡,我毕竟访问过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感受了呵护的幸运与‘贵人的照拂。我也领教了嫉恨者明枪暗箭的无所不用其极。”王蒙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他见证着中国国家命运的苦难,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愫和价值取向,解读着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重大事件和风风雨雨。寻找“王蒙”就是寻找“多维立体的历史”风骨、历练与精彩回放,为继往开来写下幸福、满意和精神寄托。

二、《王蒙自传》的事实与虚构

《王蒙自传》是一个自我“影像”作品,而且是一个著名作家解读自己人生人格与心路历程的作品,这里涉及到两个容易混淆不清的重要概念,即“作家论”和“作家谈”。

20世纪初,中国有一股巨大的“作家论”批评热潮,它直接促成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繁荣。作家论旨在通过一切有关的必要的途径研究并达到对某个作家或者某一部作品全部创作活动及其特征的认识。它包括对作品本身的文学风格、叙事方法、人物塑造、情节构成、心理分析等方面的成就和艺术特色的评论等等。“作家论”和“作家谈”不一样,前者重在“评论”,它具有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学术研究性质;后者重在“谈”,包括发言、对话、绘画、自传等,它是纪实文学作品。“作家谈”最主要的创作形态就是自传。自传和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等的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区别。“作家谈”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虽然有意义,但它又带来太多的学术困扰。现代名人,包括作家、思想家、演艺明星、政治人物等的“作家谈”即自传的“泛滥成灾”,它们的“自诩”和“炫耀”,不仅对读者是一个误导,对文学学术思想史也是一种伤害。任何作家谈自己都是主观的,把自己写进自己的传记里,思想意念的成分多,有时会拔高自己,把自己塑造成“崇高”和“伟岸”。所以。自己谈自己不一定真实。

事实是界定“作家谈一自传体类传记文学的一个关键词。文学学者赵白生在谈到传记文学时指出:“小说、戏剧和诗歌之所以被划分为虚构性作品,而历史、传记和报道则属于非虚构性作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对事实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叙述策略。”自传体类传记文学是讲究真实的,虚构不得。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菲利普·勒热讷对“自传”一词做了一个经典的定义:“自传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用散文的文风对往事的追忆,讲述他的亲身经历,着墨重点为他的个人生活,特别是讲述他的个人性格。”由此可见,自传的核心是自传事实,真实性是自传的最重要的特征,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是一致的,两者水乳交融,皆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王蒙自传》这个自传体类传记文学作品,在事实与虚构之间,它只能选择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如果这个自传作品出现事实的缺失与虚构素材的融入,绝对是有悖于传统的自传体传记文学作品的叙事原则和叙事特点的。《王蒙自传》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有无倾斜和偏向,这也是读者,尤其是文学界的专家学者最为关心,继而对其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其实,王蒙心里比谁都明白,他在《王蒙自传·大块文章》里说:“你必须知道真相,我必须告诉你真相,在我的有生之年。……自传是在我年逾古稀后写下来的一个留言,我已经顾不得那么多,想说出实话的愿望像火焰一样烧毁着樊篱。我已经为朋友们也是为自己的犹豫(其中当然不无庸俗与利己的量度)活埋了几十年的真实,现在,不能再深埋下去了。”看来,真实性是王蒙撰写《王蒙自传》的理念和追求,或许他的写作动机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而是想为共和国的历史留下一份个人的见证和事实的“干货”。与此同时,王蒙炽烈情感的倾诉,也拷问着历史,等待着时间给出答案。

三、《王蒙自传》有没有“瞒”和“骗”

早在1927年鲁迅就对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劣根性”有过论述:“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鲁迅的话是深刻的,把中国文人的“劣根性”臭毛病说的透彻明了,它告诫读者:对每一位作家的创作活动都不可轻易放弃“反思”,千万千万不要被“洋洋洒洒的激扬文字”“瞒”和“骗”蒙蔽了眼目。理所当然,对《王蒙自传》也不例外,而是应该更加小心谨慎才是。《王蒙自传》有没有“瞒”和“骗”?我想,怀疑是读者的权力;而接受批评则是一种境界、一种心胸、一种深邃和一种卓越,文学的批评精神是应该发扬光大的。

王蒙在《王蒙自述人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开头语:“我的回忆面对祖宗,面对父母师友,面对时代的、各个的恩德,也面对着历史,面对未来,面对天地日月沧海江河山岳,面对十万百万今天和明天的读者;就是我说出了最真实最深入的东西了,仍然是不够真实,不够深刻的,我永远做不到百分之百,我仍然感到对不起读者和历史……”这话好像在发誓,又好像“尽力而为”也有“瑕疵”和“漏洞”,留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史记·孔子世家》云:“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可这人又不能百分之百是王蒙,是相信,还是怀疑?让读者有时候无所适从起来。

王蒙是太能写的高手,在他诗情画意的华丽辞藻里面,有没有“夸大”、“虚高”和“隐瞒”?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马春花在《(王蒙自传):我说故我在》里说:“王蒙擅写,能说,喜谈逸闻趣事。平白之事,街谈巷议之流,在王蒙说来,一样的顾盼流芳,熠熠生辉。说到趣处,往往让人眉开眼笑,喜不自禁,惊叹一张利嘴,巧舌如簧。”马春花的意思很明确,对于王蒙大家,要多多反思,是绝不能让他“我说故我在”的。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的刘永春先生在《诗性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论(王蒙自传)的审美品格》引言里说,“历史写作中存在的‘身史与‘心史两种类型。但在具体实践中,生命个体在面对自己的历史时,总是很难避免主体情感的介入,任蒙自传》可以看做一个文本证据。”看来,自传的写作也是一个痛苦而很难抉择的过程。有诗性就會有文学性,有文学性就很难躲避“崇高”而达到历史真实的高度。

四、《王蒙自传》展示了怎样的“真相”

自《王蒙自传》出版以来,王蒙面对读者和社会公众,谈得最多的就是“真相”。或者他“心虚”,或者他要证实真实的“王蒙”,或者他也像众多读者一样在寻找真实的“王蒙”。其实,不是越谈越“真相”,而是越谈越疑惑了这个“真相”!

王蒙在参加2008年青岛举行的《王蒙自传》学术研讨会的一个座谈会上,在听了张光芒教授的精彩发言后,无不感概地说:“我记得他说,北岛那个时候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他说现在可能是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哎呀!这话说得太痛心了,因为有时候你弄不清这种真相啊,那种非白即黑的真相,他可能用卑鄙变成了高尚者,他可能用高尚变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所以,这个真相也很麻烦,有时候让人很难受,有时候它不是一个很轻易认识的。”是的,要展示“真相”很难,因为:自传作者不能放胆泼墨,更不能胡诌乱说,他需要良心,需要历史的责任感,需要真言,需要尊重事实,需要勇气,需要担当,需要真诚,需要智慧….

真相就是真相,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装饰,是阳春白雪就是阳春白雪,是下里巴人就是下里巴人。?周恩来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格言:“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不管怎样,像刘永春先生所言:“《王蒙自传》是成功的,不仅具有客观的写实性也塑造了敞开的主体世界。见证了20世纪后半叶的重大历史事件,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风雨,探索了文学的丰富复杂,王蒙和他的作品以及自传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存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如何,王蒙是幸福的。”

五、结语

王蒙没有令读者失望,他的自传让这个时代深刻反思他的思想内涵和历史真相。他的个人故事,也是国家的故事;他的个人历史,也是国家的历史。他的散文式的自传体裁是一种写作范式,更是一种风格美。《王蒙自传》丰富了传记创作模式,自传不单单是纪实传记的一种,也应该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它、探讨它。它体现的虚构性和真实性、传记性和文学性,拷问着作者的良心和智慧,也拷问着历史!心存真实,敬畏真理,就会快乐。真实的“王蒙环在《王蒙自传》里,它在历史的检阅中,在时间的考验里。《王蒙自传》是一种活法,它的引人瞩目说明,或许它留给中国文学史的是一笔璀璨耀眼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真相虚构
虚构
虚构的钥匙
虚构
年度图书
致那个羞怯的新人
孵化器死亡“真相”
浅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谣言倒逼“真相”?
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
“真相”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