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对比分析
2018-09-29李志学李虹李海滨
李志学 李虹 李海滨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1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变特点、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术后1年静息痛缓解情况、保肢情况及生存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6±8)个月。两组患者也术后平均ABI指数、ABI增加值、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静息痛缓解率、保肢率、生存率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糖尿病组患者成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腔内治疗方法及术后规范用药治疗,短期内糖尿病PAD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能基本达到非糖尿病PAD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6(a)-0171-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疾病[1]。有研究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60岁以上老人,糖尿病患者发病还会更早,男性多于女性,约5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10年后患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發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4倍[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上,传统手术已逐渐被腔内治疗所取代,但糖尿病是否会影响腔内治疗仍处于研究及争议阶段。该文笔者2014年8月—2017年7月间通过对该院收治的1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腔内治疗的研究,进一步探究其糖尿病对腔内治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16例(123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均需行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和)支架植入术,并已排除肢体严重坏死无法保肢或降低截肢平面者、既往下肢血管外伤者、下肢手术史者、晚期肿瘤且生存期<1年者、严重脏器疾病患者等[3]。按照有无糖尿病将所有患者分成糖尿病组(42例,45条肢体)及非糖尿病组(74例,78条肢体)两组。其中,糖尿病组有33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8.4±8.6)岁;非糖尿病组有59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68.7±8.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动脉受累情况
糖尿病组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病变者各31例、21例、27例、22例、26例;非糖尿病组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病变者各63例、52例、34例、29例、31例。经统计,糖尿病组共有173处病变,非糖尿病组共有261处病变。其中,糖尿病组膝下中段(5~10 cm)有26例闭塞病变,占比15.03%;非糖尿病组膝下中段(5~10 cm)有23例闭塞病变,占比8.81%,糖尿病组该段闭塞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长段(10 cm以上)有20例闭塞病变,占比11.56%;非糖尿病组长段(10 cm以上)有14例闭塞病变,占比5.36%,糖尿病组该段闭塞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膝上及膝下其余段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①手术方法[4]:采取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后,讲动脉鞘管置入,进行全省肝素化后,给予患者DSA动脉分段造影,明确病变部位等情况,采用球囊、导丝,沿着导丝协助球囊导管通过动脉病变部位,使其在远端真腔外,进行球囊扩张。若术中病变血管弹性有严重回缩现象,致使血流限制性夹层延时也无法实现扩张或扩张后残余狭窄在以上者,应按照患者病变长度选择适宜的支架植入。②围手术期处理方法[5]:术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持续7 d。出院后,给予患者长期阿司匹林治疗。对于植入支架的患者,应采取氯吡格雷口服治疗,6个月1个疗程。同时,应确保血糖、血压、血脂处于正常范围内。③术后随访:术后第3、6、12个月各随访1次,其后每年随访1次。
1.4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变特点、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术后1年静息痛缓解情况、保肢情况及生存情况等。其中,技术成功率是指手术时重建1条及以上直达踝关节水平的动脉血供,经造影反复检查管腔残余狭窄在30%以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对比
糖尿病组技术成功率为83.3%,7例(9条肢体)未成功者均为膝下中长段闭塞性病变。非糖尿病组技术成功率为90.54%,7例(7条肢体)未成功者均为长段闭塞性病变,其中膝上动脉2例(2.56%),膝下动脉5例(6.41%)。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组共植入24枚支架,17枚膝上(70.83%),7枚膝下(29.17%);非糖尿病组共植入50枚支架,38枚膝上(76.00%),12枚膝下(24.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ABI变化对比
术前、术后,糖尿病组ABI为(0.35±0.17)、(0.76±0.17),平均增加值(0.39±0.19);非糖尿病组ABI为(0.39±0.18)、(0.77±0.17),平均增加值(0.40±0.1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动脉破裂、血流限制性夹层、死亡等并发症发病率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对比
经随访105例(111条肢体)患者,随访率为90.52%,随访5~33个月,平均随访(16±8)个月。期间,7例死亡,其中2例来自糖尿病组,5例来自非糖尿病组,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因复发再行治疗,其中2例来自糖尿病组,6例来自非糖尿病组,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行截肢术,7例来自糖尿病组,3例来自非糖尿病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糖尿病组静息痛缓解率、保肢率、生存率分别为76.19%、90.48%、92.86%,非糖尿病组静息痛缓解率、保肢率、生存率分别为85.14%、95.95%、90.5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临床成功率分别为78.57%、8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糖尿病众多并发症中,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下肢疼痛、麻木、发凉、溃疡,坏疽、糖尿病足、继发感染、甚至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小腿或足部为主要病变部位,且多为长段动脉狭窄或闭塞。有研究认为,膝下长段闭塞性病变时影响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的主因。该文通过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糖尿病组患者技术成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腔内治疗方法及术后规范用药治疗,短期内糖尿病PAD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能基本达到非糖尿病PAD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灵敏.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腔内治疗对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21):73.
[2] 孙鹏,郑瑞鹏,王海英,等.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1565-1567.
[3] 代洪娜,史洪涛,申东彦.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8例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 23(8):1137-1139.
[4] 赵翼,原野,刘辉,等.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評价[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9(1):68-72.
[5] 方志勇,向华,刘觉仕,等.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及临床观察[J].医学与哲学,2014,35(11B):46-48.
(收稿日期: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