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观照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2018-09-29张化
张化
[摘 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公布,把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从目标设计、问题创设、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推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目标;问题;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84-01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立足点,如何通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以目标设计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应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出发点,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地融入每一节课的目标设计中,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不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目标设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点:1.从课标和教材出发确立目标。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但并不是每一课都能全部体现,在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课标和教材,从教材和课标出发确定所培养的核心素养。2.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目标。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已有的思想结构和认知水平。3.目标的设计要具体,有可操作性。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目标制定是否细化、具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否则目标的培养只能流于形式。以罗马法律制度为例,设计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两项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时,就不能简单地设计为:“通过了解罗马法律制度的相关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结合罗马扩张图,指出罗马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罗马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提炼出罗马法的核心思想,从而感悟罗马法律制度在人类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永恒价值。”这样的目标设计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具体明确,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也更易于学生的目标达成。
二、以问题创设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要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望。以问题创设为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史料史证意识以及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例如在学习斯大林模式时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设计冲突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当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显著提高,但农业还长期得不到发展。请同学查找相关的史料证明苏联农业集体化中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但农业没有得到显著发展。并思考讨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第一问让学生自主查找史料证明历史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史证意识,第二问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史料收集和辨别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解释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以情感体验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学习和探究历史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正如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此外课标中明确把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并指导其日常的行为。由此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价值关怀”“人文情怀”的养成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漫长过程。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儒家“仁”和“民本”思想的时代内涵,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汲取前人智慧和精神熏陶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形成奋發图强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以及志向高远的家国情怀。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逐步培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