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似数的再认识
2018-09-29李文联
李文联
摘 要:借助几何直观理解近似数的意义,实现数概念由点到线的突破。
关键词:数感;几何直观;近似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4-088-01
对数的认识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一个数能表示实际物体或事件的个数,这样的数称为准确数。一个数与原来的实际数相近的,这个数就称为原来数的近似数。学生对数的认识,最直观的就是一一对应,对应着一个具体的实物,在数轴上就是一个点。而要学生突破“数对应一个点”的信念,去体会近似数表示的是一个区间,实现“由点到线”的数概念的突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袁晓萍老师执教《准确数与近似数》一课,课堂上,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结合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以一种更完整的数学视野去审视生活中的近似数。
一、借助数轴理解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意义和区别
课例片段:
师:刚好2000本,大约2000本,两个2000,长得一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教师以数轴为媒,让学生自主点一点、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画出来。
学生作品展示:
刚好2000本,是准确数在数轴上就是一个点。
学生对近似数大约2000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通过展示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同学的对近似数的认识就是准确数附近的一个点,有的是两个点,有的是许多个点。
师追问:你觉得大约2000本,最小点到哪里合适,最多点到哪里合适?
教师的追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层思考,通过交流发现大约2000在数轴上标注不再表示的是一个点,几个点,而是1500到2500之间的一条线,这个区域内所有的数都是2000的近似数。
黄朝峰老师在明师之道中也讲解过类似问题:0.5与0.50大小相等吗?
如果0.5与0.50都是准确数,虽意义不同但小数大小是相等的,在数轴上标注是同一个点,所以0.5=0.50.
如0.5与0.50都是近似值,数形结合,直观的表示出近似值在数轴上表示的是一個区域,不同精确度的近似值在数轴上表示的区域的长短也不同。也就是说近似值是0.5时(0.45与0.54这之间的红色区域),近似值是0.50(0.495与0.504之间的蓝色区域),都不能说与前者相等,而且一定被前者包含其中。
二、同一个数可以有不同的近似程度,丰富学生的数感
片段:教师出示187.
师:187是不是近似数?
大多数同学认为不是,因为学生认为近似数一般是四舍五入后整十或整百的数。
生:只有加上“大约”“约”“接近”等字眼的数才是近似数。
师:数学书的宽度是187mm,187是准确数吗?
生:是的。
让学生用不同精确程度的尺子找到答案,帮助学生进行深度辨析与思考。让学生对近似数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师:为什么一本数学书宽度是187mm,近似数却不同呢?
生:选择不同刻度的尺子,近似数就不一样了,我选择刻度是10、20、30……180、190、200mm的尺子来度量,课本宽度的近似数就是190mm.
生:我选择刻度是100mm,200mm,300mm……的刻度,那数学课本的宽度大约就是200mm.
师追问:我选择最小刻度单位是毫米的尺子,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是187mm,一定是精准的吗?
生:如果刻度再细些,微米、纳米,准确数就不是187mm了。
师:所以,现在你认为数学课本的宽度是187mm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生:近似数。
三、近似数与准确数由境而生
同样是187mm,选用测量工具的精确度不同,所取的近似值不同;而同一个数187,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
拓展练习:1.一套科技书的价格是187元,2.客车距离目的地的距离是187千米,3.救援队进入灾区187小时,4.这本书一共187页,5.参加旅游的一共有187人。
请选择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并说明理由。
生:准确数是187元、187页、187人。
生:187人,一个一个的数,都是完整的人,不可能多出半个或少半个。所以是准确数。
生:187千米,187小时是近似数。
师:说说理由。
生:路是崎岖不平的,道路也有可能是弯曲的,测量的不可能是准确数。
生:如果测量工具的刻度是1千米、2千米、3千米……,那么187千米,可能是准确数。如果用刻度不是千米,而是米、厘米、毫米,那么实际的结果可能比187千米多或差1毫米或1厘米,187千米就是近似数。
生:救援队进入灾区187小时,有可能截止时间比187小时多1秒或多1分钟,所以187小时也是近似数。
师:生活中的近似数很多,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有时是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都要用到近似数来表示,通过测量和估计的数一般都是近似数。
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辨析,学生对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意义和运用有了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明师之道:近似值—雾里看花数花瓣,水中望月赵嫦娥.
[2]《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