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性教育的思考
2018-09-29张丽颖
张丽颖
摘要:本文从一次调研入手,提出了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性教育应当引起重视,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丰富知识,掌握方法。
关键词:农村 初中 留守儿童 性教育
一次,笔者到某农村初中调研,座谈会上,谈及到诸如“班主任是否对男女生分别进行过性教育?”“家长会上是否对家长进行过性教育指导?”等问题时,会场气氛立刻凝固了,局面很是尴尬,整个座谈戛然而止。笔者马上转移话题,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结果发现,9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引发了笔者深深地思考。
一、農村初中留守儿童性教育应当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初中生年龄大致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既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又是性与生殖能力的成熟期;既是自我意识和知识智慧的增长期,又是思想品德培养,身心健康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期。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上的“危险期”。
之所以称为“危险期”,是因为孩子们在这一阶段情绪体验具有极大的冲动性。他们对外部刺激反应敏感,遇事好冲动,情绪表现很不稳定。比如,好与人争执、怄气,武断、同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孩子们渴望了解自己身心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帮助,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等长辈的指导。然而,在农村,由于中国特殊国情产生的特殊现象,大批家长因生计远离故土奔向城市,把子女留在家乡由年迈的老人和亲属照料。这部分被称之为留守儿童的孩子,升入初中后,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与其他孩子相比获得性知识同样存在不系统、良莠兼有的问题,但在性观念、性道德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更大、问题更多,给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更大。如果缺乏科学的性道德、性伦理教育,男女生之间若处理不好最初出现的好感,一旦走极端,很容易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轻者会影响学业,重者则会发生危机人命的恶性事件,近几年媒体对此都有相关报道。因此,家长、学校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正面的性教育。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性教育缺乏的原因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有着相同的生理发育机制,性生理知识和青春期保健知识同样是他们青春期性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然而,作为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情感缺失,心理上出现了诸如人格异化、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许多问题。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渴望获得性知识,却缺少探求性知识的环境和氛围;他们最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关爱时,家长却长期远离他们的视线,无法得到最直接、最方便和最有效的引导;他们最需要学校和老师科学、正确的青春期教育时,学校的教育在这方面却成了盲区;他们最需要社区妇幼组织的帮助和指导时,社区的工作又很滞后。这一切很容易导致他们走极端,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恶性事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封建意识浓厚导致思想观念陈旧
据了解,农民传统封建意识浓厚,思想观念陈旧,特别是对性问题的认识表现更为明显。“性”在我国社会中成为不能公开谈论的问题,很多人“谈性色变”,“性禁锢”“性丑陋”等落后思想观念长期存在,老年人的这种落后思想更为严重。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是他们的祖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他们中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农村的老人好比孤独的守望者,除了田间待耕的田地,老人们不得不承担起隔代子女的抚养任务,承受沉重的负担。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教养方式古老、陈旧,接近自然和原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监护质量,更谈不上性教育。同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大多数寄宿在学校里,其监护人无法代替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对青春期的种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变化不能及时给予关注。当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凸显时,他们受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对其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认为一些青春期的特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使有文化的农村学校教师同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人直面性教育,最终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社区不重视
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对留守儿童的性教育完全是空白。据了解,我国素质教育虽已实施多年,但中、高考指挥棒依旧存在,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仍然只重视语、数、外等与升学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的教学,至于其他不参加升学考试的内容得不到重视。农村初中普遍缺乏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没有相关课程,更谈不上满足需要,尽管需求很强烈。座谈中,笔者发现,学校正常的生物课中性教育内容流于形式,教师授课时一般对这部分内容都是跳过去不讲,或者把一些敏感内容交给学生自学。学校、班级开家长会时,没有青春期性教育指导内容,班主任没有对升入初中的男女生进行过性教育,学校也没有对此做出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学校不重视青春期性教育是不争的事实。
农村社区妇幼组织目前已经试图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限于本地区),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重视程度不够,帮扶力度不大,尚不能针对他们的性心理问题的需求建立相关机构。在性教育问题上,主要局限在针对已婚青年男女计生知识的宣传,对青春期性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存在许多阻力。
(三)家庭性教育知识匮乏
家庭和学校是性教育的两大阵地。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其父母年轻时,就没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做了家长后自身的性卫生、性道德知识有限,不知该怎么跟子女讲。同时,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最主要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引导。具体监护人(祖辈为主)的青春期性卫生知识同样匮乏,他们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有同样的困惑。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的性知识水平、性观念、性教育的态度等直接影响他们对性的认识。现实表明,留守儿童丧失了可能接受性教育的家庭这一便捷渠道。
此外,农村开展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条件有限。尽管近年农村基本上消除了民办教师(本地区还有少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能科学、系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工作的教师少之又少。同时,农村学校开展性教育的物质条件匮乏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性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破除陈旧的性教育观是开展性教育的关键。旧的思想观念不破除,性教育很难开展下去。破除传统滞后的性教育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大众传播媒体要宣传普及科学的性伦理、性道德观念,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学习科学的性教育知识是很正常的事的舆论氛围,转变“性是肮脏的、是道德品质问题”的错误认识,避免性犯罪感。让人们认识到“性生活”是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敢于正视和面对。如果社会上敢于大胆地从正面科学地谈论“性”及“性教育”,那么陈旧的性教育观会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社会上也就不存在“回避”之说,到那时我们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将上一个新台阶。当然,这需要有个过程。
2.家长要树立端正的性教育态度
性教育,不能单纯在孩子身上做文章,它不是知识问题,而是氛围问题,家庭必须有一种正确对待性的氛围。要营造这种氛围,关键是调整家长的性态度,家长态度的转变是正确进行性教育的前提,否则,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出现恶果。
(二)丰富知识,掌握方法
在农村,成人要先丰富自己的性教育知识,掌握性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育人先育己,只有监护人和老师具备了科学的性教育知识,才能适时、适宜、适度地开展科学的性教育。适时、适宜、适度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男女有别,依年龄增长情况,选择适合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内容,根据初中生的理解水平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恰到好处的教育。
1.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力量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现状,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开办家长学校,普及性教育知识。学校可与社区联合办学,聘请有精力的专家,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利用农闲时间或者家长会的机会召集监护人家长(主要指祖辈)到学校接受教育。随着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普及和应用,学校可以设立信息管理中心,建立校园网,开设青春期性教育专栏,定期上传科学性教育理念,借助即時通讯手段定期向打工在外的留守儿童家长传递信息。教育培训部门可以借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教育水平。
2.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在性教育问题上,学校作为教育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由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除外)很多行为都发生在家中,家长(监护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家庭在性教育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信息时代,家长更应承担起性教育的重任。这期间监护人应主动关心询问孩子的性困惑,远在外地的家长可以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定期与留守儿童沟通,家长还可以买一本或借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青春期教育的科普读物,让他们自己看,开开窍,启启蒙。选一本好书,就是请来一位好老师。孩子们可以自己阅读自己琢磨,比成人在一旁喋喋不休地讲要科学多了。但家长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书的选择一定要适当;二是不一定当面交给孩子,可以似无意放在桌上,不必叮咛,他自己会拿去阅读。家长还可以利用看相关电视节目,进行比喻,以帮助他们理解性知识,以避免直接、详细地介绍人类的性行为给孩子们带来不良影响。在性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进行性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控制自己萌发中的性冲动,防止性过错行为的发生。
3.借助其他活动引导
除学校和家庭教育外,借助防治艾滋病、抵制毒品等宣传教育活动,性教育的内涵完全可以在现实的操作面上扩大、落实。
现实证明,面对那些“敏感”话题,孩子们其实比成人想象中更坦然。只要成人能够坦然与他们交流这些话题,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会与成人一同分享成长的喜悦和收获。
(责任编辑: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