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营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9-29张丹丹
张丹丹
【摘 要】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河南省民营经济在拉动社会投资、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高、融资难、缺乏自主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等问题,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本文对河南省民营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差距,总结探讨了民营企业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河南省;民营经济;对策建议
一、民营经济概述
1931年王春圃的《经济救国论》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了“民营”一词,书中最早把由国民党政府经营的企业称为“官营”,把民间个人经营的企业称为“民营”,1993年以后“民营经济”这个概念开始逐渐流行起来。1995《中共中央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这之后,“民营经济”这个词就被人们所熟知。
学者们对民营经济的内涵有很多的界定,但对民营企业的概念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改革相联系的,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从所有权角度来看,民营经济就是非国有经济,是与国有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形式。从“民”(国民)和“营”(经营权)这两点上也可以定义,民营经济就是指,除了国有国营之外的任何经济形式。
与公有制经济相比,民营经济有着更加明晰的产权归属,产权权责更加明确。民营经济经营范围广阔,经营机制灵活,组织形式多样,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规律,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它具有灵活的在人员招聘和奖励机制和强大持久的创新动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突出自己的特色。
二、制约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准入门槛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2005 年到2010 年出台了“中小企业 29 条”、“非公经济 36 条”、“民间投资 36条”等政策,河南省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也制定颁布了一些推进经济增长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贯彻执行中的一些问题,使得民营企业虽然跨过了理论和制度上的障碍,但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仍然不能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其中。调研显示,社会上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行业只有二分之一, 30 多个产业领域都对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进入”政策。主要有铁路、电力、通信、航空、水利等自然垄断行业;环保、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气等公用事业行业;还包括金融保险、通讯、旅游、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新型服务行业。
(二)融资服务滞后
在诸多的融资方式中,民营企业最常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发行股票。由于政府政策、企业自身、金融大环境等的原因,民营企业在融资服务享受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民营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数量少、资产规模小却面临经营风险大、财务制度不健全、有效担保或抵押物缺乏等困境。在社会金融借贷法律法规不健全,财务报告缺乏真实性,信息公开不充分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融资难以得到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调查显示,“融资难”是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良好发展中的短板,民营企业中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不到总数的15%,只有及其少数的民营企业可以上市融资。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由于融资规模有限、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缺乏等原因无法获得相应的配套资金,使民营企业在市场上无法抓住发展机会,阻碍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但在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却还没有取得突破性发展。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通过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发展起来的,技术落后、科技含量较低,这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实力较弱,为了让企业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模仿创新的发展模式,忽视了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模仿创新可以节约产品设计及研发费用,可以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并快速获得经济回报。但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上是缺乏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及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三大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比较
(一)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特点
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在华北和东北地区配置了更多的资源;文革期间政府在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资源,而对珠三各種资源的配置一直都很少,在资金和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配置也特别少,所以当时珠三角并不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之后,作为海外华侨的归乡之地,这一地区凭借政府给予的优惠投资政策、廉价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毗邻港澳台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迅速变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窗口。
地区政府考察了本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和成长的特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交通道路、港口等的建设,广泛引进能够促进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外资企业,使当地企业有更直接的机会学习领先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使当地企业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为了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借鉴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政府着重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少数几个带头的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增长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渗透效应”来带动地区内其他民营企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区域内的民营企业均衡发展的目的。几十年来,珠三角地区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的全国领先地位。
(二)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产业类别齐全,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不仅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以电子、通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也十分突出,这些优势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近些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或省份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如上海市致力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浙江省提出要开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江苏则要将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化升级。
长三角经济地区的龙头城市是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成为很多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高素质人才以及优良金融资产的集聚地,这吸附了外围城市的优质资源;反过来看,上海的快速发展也对外围区域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周边一些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益。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很多城市都提出错位发展的思路,这就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特点
北京作为首都所在地,吸引了世界的眼光,天津则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港,这一港口拥有着中国渤海湾40%的海岸带,以及撒落在渤海湾中部的各个专业港口和新建港口。京津冀地区的这两大种区位优势,使其肩负起中国北方经济交流窗口的地位,成为外国资本规模化跨境投资的初始地。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为该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着经济增长的潜力,因为当前在经济发展中最紧缺的就是土地资源。京津冀地区因拥有的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北方广阔的地域中赢得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一些已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落户的企业,有了向北方移动的倾向,这就是京津冀地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北方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走出一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四、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经济形态是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各个地区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些年,河南省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消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转变观念,消除歧视
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层面上是受到限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观念的歧视。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旧有观念,积极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和法律环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使民营经济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因地制宜地引导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实质和性质,明确民营经济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引导社会公众客观公正地看待民营经济。要深化落实“中小企业 29 条”的政策措施和“民间投资 36 条”等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受到同等法律保护的要求的实施细则,全面建设保护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尽管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无论政策好与坏,最关键的还在落实层面,因此需要加快细则的落地,并在执行过程中尽量保证公平公正、监管有序。应该切实有效地扫除准入障碍,坚持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开、平等、良性竞争的市场氛围。
(二)转变职能,深化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在民营经济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处理好整个社会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建立起全面覆盖、层次多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通过简政放权的途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集中办理、优化流程、联合验收,逐步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效的政务环境缩短了审批服务时间,使项目审批提速提效。在实施过程中,政府要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检查,严格问责机制。各级政府应该加快推进综合性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走互联网+政务之路。建立各级政府信息共享机制,并逐步向基层延伸,分步骤实现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办理、网上审批、网上互动、网上监察的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政府要推进干部进企服务常态化,有效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逐步从众多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资本、土地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三)加快创新,壮大主体
民营企业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树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而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根本。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技术水平才能够有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改善。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建立和打造富有内涵的企业文化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选择民营企业。实行公开透明的人才招聘制度,使各类人才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合理的选聘氛围中合理竞争。政府要鼓励大众创业,扩大民营经济基数,积极制定扶持大众创业的政策和办法,推动更多的人興办民营经济实体。要鼓励高校毕业生、高素质人才、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创新创业。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培育本地企业,推动项目落地。把握发达地区及我国其他地区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合作,引进打造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具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把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战略措施,形成特色产业的聚集地和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参考文献:
[1]赵丽.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5).
[2]焦方红.建立创业文化促进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J].经济纵横,2014,(02).
[3]何永达,邓云伟,赵志田.技术创新与浙江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3,(02).
[4]白小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障碍与破解对策——以浙江温州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01).
[5]李静娥.民营经济概念的发展历程及界定[J].民营经济研究,2016,(05).
[6]张帆. 云南省中小企业融资优化建议与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 云南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