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应用型艺术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2018-09-28陈世林
陈世林
摘要:在应用型大学中的艺术学生同理论型大学有很大区别,今后面向的工作岗位都是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环节,他们不能再沉浸在纯艺术之中,自我陶醉,必须要能了解项目和艺术生产各个环节,所以逻辑思维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必不可少,本文作者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在独立的思想王国中,很难理解逻辑思维对艺术应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应用型;艺术;学生;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260-01
一、艺术生的特点
l.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艺术类学生是指在高中阶段经过艺术的培养,进入高校继续艺术的学习的学生。一般专门进行艺术学习的学生,基础课程的成绩基础都不是特别突出,一大部分是因为基础学科跟不上,被迫转学艺术。甚至有学生是在家长的要求下,为了圆一个大学梦。所以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根本没兴趣?逃课、逃学现象比较突出,学习比较被动。
2.自我约束较弱。艺术生一般都比较喜欢自由的学习氛围,对事物不拘泥一格,学习比较情绪化,反过来一旦学习提上了兴趣,会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非常具有创造力,他们往往会因为完成感兴趣的事情而废寝忘食,达到不顾一切的境界。特别是对于专业的学习,但如果必须按照事先规定的学习内容去做,就有一些反感。
3.思维比较活跃。正是因为艺术类学生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个性特点,所以他们就喜欢新奇的事物,在生活中对一些个性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在学校和生活中都不喜欢墨守成规,总喜欢追求新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往往可以看出他们的做事的别出心裁。加上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所以在个性上更加张扬。
4.情绪化严重。正因为大多数艺术生都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学习和处理问题,所以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学得好,有的学生有很差,造成非常大的反差,学生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但由于又缺乏学习经验,所以有可能他们的经验都会走很多弯路,最后自己也走不通了,这样就很容易情绪化,进而会失去方向,但又坚持自己的个性,不喜欢改变,总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所以就走入死胡同,最后就耽误了学习进度。
二、艺术类学生需要逻辑思维的原因
l.艺术创造的需要。艺术本来就不是纯感性的创造活动,在进行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伴随大量的逻辑分析和理性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理性分析以后,艺术作品才具有深度,才能让人接受。根据艺术学相关理论,其实无论是实用艺术还是传统艺术,都伴随理性思维。
2.实用性的需要。并且应用型美术的前提就是实用性,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艺术类学生,首先就是要让他们的学习成果具有实用性。虽然艺术始终是围绕个性来开展的,但应用艺术必须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对象是大量的社会群体。艺术作品的审美必须贯穿于理性的分析基础之上。反过来说,逻辑本身具有形式化的特点,只有将逻辑理解的内容符号化,形式化,普通民众才能理解,才能接受。
3.团队合作的需要。应用型美术都是为了服务于生产,在生产各个环节当中,各个工种都会参与其中,为了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必然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都要用理性逻辑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项目的各个环节的需求,这样才能形成团队的力量。
三、学习教学活动中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方式
1.教学内容上培养。高校艺术课程的设置不能过于单一化,毕竟培养的是应用型艺术人才,所以,我们的学生都应该有逻辑思维的习惯。引入一些培养逻辑思维的课程,比如开设简单的程序设计课,让学生对程序逻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有助于他们的形象思维的培养。艺术类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往往对程序知识比较有抵触情绪,这个时候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用比较形象的方式去讲授一些枯燥的程序知识,这样学生接收起来就容易多了。
2.实训环节培养。在针对学生逻辑思维习惯比较欠缺的问题,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前置实训环节,对于实训环节的安排注入逻辑训练环节,通过这样的培训,学生能在实际项目中训练到怎么去思考项目的逻辑关系,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3.在横向项目中锻炼。在应用型大学,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进入的项目之中,从项目的调研、启动、进行、验收、收尾等工作环节中亲自参与其中,得到亲身体验,項目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项目的分析,能让学生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迅速融入团队。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应用型大学生,不再是闭门造车,也不再是单一的能力发展,毕竟培养的目标是进入产业领域,要能适应社会发展。各个工作岗位都是包含在每一个小团队之中,艺术类学生也要学会和其他理科类型学生的沟通和相处,要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否则学生适应能力就会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