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阴郁
2018-09-28肖付平
肖付平
摘要: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木刻,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木刻版画的魅力,对世界木刻版画的复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现代木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表现主义的大背景下,木刻以夸张、变形的造型和极端黑白的对比阐述了表现主义的精神核心,用“死亡”和“阴郁”的基调,凸显出木刻艺术家的生命情怀。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木刻;生命情怀
中图分类号:J217: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79-01
一、前言
20世纪初在德国不安的社会背景和冷漠的工业生产下,在后印象派绘画和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德国艺术家寄情于画笔和刻刀,用图像表达了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宣泄。特别是木刻艺术家,又一次点燃了木刻艺术的魅力,他们着眼于艺术和生活的源泉,摒弃了学院式单一审美,对木刻进行了全面的变革,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木刻版画的力量,后期它对世界木刻版画的复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现代木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表现主义的大背景下,木刻以夸张、变形的造型和极端黑白的对比阐述了表现主义的精神核心,用“死亡”和“阴郁”的基调,凸显出来木刻艺术家的生命情怀。
二、焦躁痛苦的生命灵魂
对自我的情感宣泄是表现主义共同的特征,这种“自我”在表现主义艺术家看来是追求艺术的“本真”。在大的社会背景“约束吓,艺术家面对现实和理想,显得有些“无可奈何”,对“自我”的“真实”,本能的成为突破口。尤其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的“驱使吓,这种表现自然会成为“必然”,很多艺术家的“自我”就这样“直觉”的表现在作品中,这种“自我”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孤独的感慨,是对“灵魂”的一种呼喊。作为独树一帜的表现主义木刻,这种对“生命”的感念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很多艺术家对“生命,有着不同的阐释方式,但不同的图像之下有着相似的焦躁和痛苦,甚至有着对死亡的精神感悟。如在佩克斯坦的《=含烟斗的自画像》、黑克尔的《在原野中的人》、珂勒惠支的《自画像》、罗特鲁夫的《忧郁》等,这些作品都具有阴郁、痛苦和焦躁的视觉特征和精神情怀,有着对生命意义相似的解读。
三、托物寄情的生命孤独
表现主义木刻艺术家也偏爱对景观“静静”的描绘,但这种描绘也不是一丝不苟的刻画,可以看到一种夸张、甚至扭曲的造型,以及看似突兀却很协调的构图形式。这种对景观的描绘实际上是一种以托物寄情的方式进行的情感表达,可以透过景观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一种向往自由的生命孤独。我们在欣赏佩克斯坦的的“海岸风情”和“田园景观”时,似乎有一种不同于其他表现主义艺术家的轻松感,但当我们将视线从景移到画面中简洁的人物剪影时,又何尝不是轻松背后的另类孤独。黑克尔也是一位充满孤独感的木刻家,他以超现实的景观、轻松的表现手法,描绘着一种对生活的严肃和对生命的孤独情怀,如《兄弟姐妹》、《诹暖》、《凝视》等作品中,人物夸张的造型、简洁的黑白之间,透漏出一种孤独的思考,一种“静静”的不忍破坏的孤独“场域”。
四、直面现实的生命大爱
表现主义艺术家是对现实不满的“自我”表达,在艺术表现上是反传统的特立独行。实际上我们欣赏所有表现主义木刻家的作品,发现他们也并非“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它们都有现实的源点,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思考,这与德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放大了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但很多艺术家透过“自我”的宣泄表达了对现实的关怀,尤其对现实的“生命大爱”。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木刻家的作品中都与“爱”和“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罗特鲁夫用几何形塑造的“瑪利亚”和“姑娘们”,不能单纯的认为他是直观的内心情感表达,还有他宗教题材的作品,具有满满的生命大爱。如珂勒惠支作为对中国“新兴木刻”具有重大影响的木刻家,在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是表现主义还是现实主义?还是“宗教艺术家”?如王琦先生曾写道:“珂勒惠支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原则都和表现主义风马牛不相及……”,而在很多德国的艺术史中又把她归为表现主义艺术家。实际上我们可以分开来看,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均创作于表现主义时期,夸张的造型、犀利的“刀”,无不是表现主义的正统,但在内容层面她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表达,又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珂勒惠支对“生命”和“爱”有着她独特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对人性“阴郁”的表现还是对战争“死亡”的刻画,她是一个用生命表达“生命”、用爱表达“爱”的艺术家,它的现实生活和她的作品紧密的绑定在一起,是敢于直面现实用毕生精力表达生命大爱的伟大艺术家。
五、结语
“死亡”和“阴郁”是德国木刻艺术家作品中时常表达出的精神主题,他们在冰冷的工业制造和战争的残酷下用充满温度的“黑白”和“刀”呼喊“生命”和表达“爱”,正是德国木刻艺术家唤醒人们内心的生命情怀并推动了世界木刻版画艺术复苏的特有方式,为现代艺术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