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小学校园推广策略研究报告
2018-09-28白秀彩
白秀彩
【摘 要】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传统文化要走进校园的要求,走进课堂的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思想,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把民俗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民俗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生根课堂,成为义务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补充。
【关键词】 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民族自信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传统文化要走进校园的要求,走进课堂的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思想,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把民俗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民俗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生根课堂,成为义务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补充。
一、借势完善民俗知识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次学生调查,从中了解他们知识上的短板以及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熟悉的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他们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对我国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更是一往情深。再则,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愈教愈感觉自己知识的浅薄和狭窄,有的知识点还没有能够更深的探讨和挖掘,真正感觉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紧迫感。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学生对这门课从新奇到非常感兴趣,更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借史增强民族自信
我国传统节日,贯穿着一年的始终,我们就随着季节时令的更替变化,当某个节日临近时,就去积极认真准备、仔细谋划。
老師们根据中国传统节日时间顺序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授民俗知识。当讲到这个节日的定义时,学生先是好奇,再讲到这个节日的来历时,他们又转而兴奋,感到大开眼界。关于这个节日流传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他们都很踊跃地发言,争取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当我们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就是尊重、保护和发展我们的生存空间和优良的生活方式,珍惜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精神文化。
三、借时扬弃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奥秘,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每个节日的形成,都有其当时赖以形成和生存的时代环境。由于历史的长久性、包容性和局限性,传统节日既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和迷信糟粕。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学生表明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一定要坚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讲“孝道文化”时,在倡导学生孝顺、孝敬的同时,要避免“愚忠”、“愚孝”等错误的观念和做法。
近几年来,我们注重过程研究,注重反思提升,力求课题研究扎实有效,使民俗文化扎根课堂,生根校园,走到家庭,走向社会,充分发挥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培养和弘扬师生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盛暑寒. 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推广与中小学课外阅读研究报告[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