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2018-09-28董桂芳
董桂芳
【摘 要】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采用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其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基本方法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外显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青少年。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初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呢?首先,要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知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知道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初中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 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二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文字方式、模拟方式等来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达”,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刚.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J]. 散文百家,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