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中国的大学文学写作教育观

2018-09-28徐彦宾

文艺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文学大学

○徐彦宾

带有浓郁农耕文明色彩的“作家天赋论”观念对中国文学写作教育的影响可谓深远。时至今日,认为文学写作只能依靠创作者的个人天赋和阅历而非系统传授与训练达成的仍然大有人在。因此,“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几乎成为中国大学中文专业教育的“传统”共识——西南联大罗常培、北大杨晦、严家炎乃至陈平原都在各个不同时期发表过类似的说法。于是,文学写作教育在近百年间一直被大学中文专业集体放逐。

“文学写作究竟能不能教、应不应教”的问题在英美高校“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中早已得到肯定回答;在中国,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文学写作课程改革也已在近十年来结出硕果。“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之“不”,无论是“不想”“不能”还是“不必”“不应”,都被事实证明是荒谬的。当人类步入信息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蓬勃发展,我们的文学教育不能仅止于知识传授、文化传承,忽视创造和产出。事实上,大学文学写作教育已经跨过“能不能”“应不应”的问题,而面临如何普遍实施、有效实施的问题。而中国大学文学写作教育如何可能,应自革新基本观念始。

一、时空坐标:信息时代,中国

(一)信息时代:知识资源、人力资源成为文化价值创造的重中之重

肇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推入信息时代。信息作为重要技术物质基础而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生产力的发展从主要依靠体能和机械能转为主要依靠智能,因此作为劳动者的人的智力素质和创造技能越发彰显出重要性。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将成为信息时代文化价值创造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科技的发展,最终都指向人本身的发展。在过去的工业时代,“人”被割裂成社会的碎片,智力性创造是少数精英人群的任务,更多个体只是作为“环节”或“零件”依附于社会生产过程。信息时代的“人”必将面临重新整合的任务。与此相应的是,人在信息时代更加容易获取知识、信息,提高素质。信息化技术给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开放、平等的平台,获取知识和信息不再是少数精英人群的特权,普罗大众比以往拥有了更多完成自我提升的平等机会。

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灵魂,信息时代需要更多具备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反过来说,只有具备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人的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依靠教育。在信息时代,旨在培养创意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教育将因此日益受到重视。

(二)中国:亟待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呼唤创新人才

对于因错失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而一度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而言,第三次科技革命无疑是必须要抓住的发展契机。新中国建立之时,正是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始;改革开放之初,正值世界进入电子信息化之机。有人甚至提出“第四次科技革命”已悄然来临。未来5到10年,将是这一革命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这一次,中国终于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1世纪的中国正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迎头赶上,跻身世界前列,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待加强。中国在2017年发布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活跃繁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定为“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并在基础文化创新、网络文艺发展、产业结构布局、培养造就艺术创作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展。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中国于2016年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数字创意产业”建设为中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要求“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鼓励创作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提高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原创水平,加快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文化会展等行业数字化进程,提高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文化品位和市场价值。

试问,在这样的时空坐标中,如果大学文学教育仍然抱守以“不培养作家”为典型的重传承、轻创新的态度开展,这些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如何供给?这些精神文化造的精品何以产出?

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必然要新的教育与之相匹配。所幸中国已经看到了目前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等。可见革新观念不仅仅是大学文学写作教育的任务,也是中国教育的总体任务。

二、大学文学写作教育的概念根基

(一)教育——以人为本,以产为用

教育作为人类活动之一,其目的首先是人在自身所处的时代的解放与发展,是为“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事业之一,其目的是为其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提供相应的“人力”“人才”,是为“以产为用”。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规定,在于其自主性、创造性。人有创造的本能欲望,任何忽视甚至限制了人的创造力的教育都是背离人的本质的。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将人从工业化碎片状被动形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完成人的多层次整合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只有智能和精神上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对创新的要求而成为“人力”和“人才”。因此信息时代的教育应以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旨归,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均应根本变革。

(二)大学——前瞻者和储备仓

大学是体系化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多数学生将从这里直接迈入社会和产业。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培育人,还要对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视界。大学的作用不是生产,而是储备。大学如果落后于时代,那么“可持续性发展”必成空谈。在信息时代,大学的知识产生功能逐步增强,而知识传播功能将逐渐弱化,应注意到学生的多种发展可能性,提高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弹性,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三)文学——弥散的“文学性”

传统观念认为,文学是圣地,是象牙塔,是阳春白雪,是精英文化的产物,文学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而信息时代的事实是,文学正在从彰显和保有自身边界转向以弥散和播撒“文学性”的方式在各个领域闪光。就本身形态来说,文学正在成为由语言文字、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介共同承载的混合体。挣脱了传统文字限制的“文学性”在其他感官的伴随下走进了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共同创造作者身份多向、创作形式多元、文本呈现多样的泛文学景观。无论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还是日渐繁盛的消费文化,“文学性”都是信息时代文化产品的普遍诉求,各个创意领域——电影、电视、游戏、动漫、广告、新闻、出版、产品开发、网络营销……都向既具备深厚的素养积淀又具有高超的创作技能的“文学性”人才伸出橄榄枝,期望从业者为其提供更具魅力的创意和产品。

(四)写作——人的需求与技能

无论是中国古人固守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还是柏拉图的“灵感”论、雪莱的“立法”者,文学创作活动都以一种神秘、神圣甚至神话的样态成为精英的“尊享”,接受着普罗大众的仰视。自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学观念的转变、文艺理论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创作”概念的地位和阈限,取而代之的“写作”概念则获得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义(创造纯文学作品)扩展到广义(创造具备文学性的文本)的可能。到了信息时代,“写作”的外延突破“文学”的领域而进一步扩大。数字化环境为人们创造了大量使用语言的机会,人们大部分的交流活动都与文字写作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写作已经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甚至擅长的技术之一,是人们需要学习、必须学习的一项生存技能。与此相应的,“作家”概念也逐渐被“写作者”替代,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职业作者,而是各文化创意产业中操作和处理原创性文字信息的从业者,甚至是每一个通过自媒体和社交账号发布原创文字的人。

如果我们这样来界定“写作”——其本质是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和表达活动;其动力来自于人表达自身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其主体是任何愿意写作、能够写作、正在写作的人;其成果可以是纯文字文本,也可以是包含文字符号的任何多媒介文本——我们将发现在信息时代“写作”的触角几乎伸入了所有文化领域和传播过程。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容纳更多与文字相关的活动类型和结果的呈现形式的广义“写作”概念。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到,写作作为一种“活动”,其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最终成果,更在于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各种思维形式得到升级并迁移到其他领域。

将写作还原为人表达生活的一种需要,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就可以重新得到彰显。

三、信息时代中国的大学文学写作教育观

大学,应成为时代的前瞻者;教育,应致力于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文学,应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弥散渗透式的存在现状;写作,应突破纯艺术“创作”的狭窄阈限,以创意为灵魂丰富内涵、扩大外延。在此基础上考量信息时代中国大学的文学写作教育观,我们会发现想要采取“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路是行不通的,只有“革故纳新”,才能“脱胎换骨”。

中国学界将欧美国家的“Creative Writing”通译为“创意写作”,其本质即文学写作。我们可以吸收欧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借鉴其成熟的培养经验,形成并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文学写作教育观。

(一)教育目的

大学文学写作教育应树立人本意识、发展意识、产业意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为文艺创作和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宣传、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输送具有原创能力的创造性写作人才。其中,文学专业要改“不培养作家”为“不仅培养作家”——既要培养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也要培养具备文学素养和多种写作技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其他相关专业应通过文学写作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文学意识,使之具备基本的文学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传统写作教学以对写作对象、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静态讲述为主,主要侧重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和技法训练;大学文学写作教学应纠正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创意、重结果轻过程、重作品轻心理的偏向,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创意激发和思维训练、心理建设和习惯养成、文类成规和技能技巧、职业素养和产业对接。

(三)教学形式

大学文学写作教学可以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采用工作坊、作家驻校、讲座、研讨会、创作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数字多媒体技术,开设网络课程和应用平台课程。教学班制应以小班为主,促进学生之间的网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价

大学文学写作教学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应包括认知、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过程、结果并重,创造性与创造物并重,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建立具有成长性和建设性的评价机制。

(五)教师队伍

大学文学写作教师队伍可由作家、高校专职写作教师和助教人员组成。在师生关系上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授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到激发和引导的作用,以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合作和共同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处在新的历史时空坐标点上的大学文学写作教育仍然“在路上”。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文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需要文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