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治疗
2018-09-28唐佳
唐 佳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昆山 215300)
风湿免疫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其痛风等一系列疾病,常累及脏器、系统,血液系统是常见受累系统,患病初期,风湿免疫病的血液系统容易误诊为单纯的血液疾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1]。因此,及时诊断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患者,有利于及时治疗。本文为分析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治疗,选取本院收治的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68例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美国风湿协会制定的相关标准,无重症心血管疾病者、重症肝肾功能障碍者及其精神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性47例,女性21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5.67±14.23)岁;系统性红斑狼疮21例,类风湿关节炎18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1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4例。
1.2 方法
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为0.4~0.8 mg/kg·d。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给予针对性治疗。若出现血小板减少患者,可加大糖皮质激素剂量,并联用环磷酰胺抑制剂治疗;若患者伴随有贫血,则给予补血治疗;若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血浆置换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其血小板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及其血小板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监测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监测指标比较(±s)
治疗时间 血红蛋白(g/L)红细胞(/L)血小板(/L)治疗前 75.23±11.56 3.04±1.78 101.23±76.34治疗后 94.34±15.68 5.23±1.56 168.56±75.82 P<0.05 <0.05 <0.05
3 讨论与结论
风湿免疫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血液系统有较大影响,且病因复杂多样。部分患者由于意外创伤,而引起风湿性疾病;还有部分患者血压质量较差,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而感染是其重要原因,如:支原体、病毒及细菌等,侵入关节可引起炎症。通过调查发现,若患者长期与水打交道,也容易患风湿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其贫血。风湿免疫疾病中约有50%表现白细胞减少,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免疫功能相关。白细胞减少往往提示风湿病处于活动状态,极易出现继发性感染。在诊断风湿性免疫疾病的白细胞减少时,应考虑是否服用过抗风湿性药物或者受到病毒感染等。血小板减少在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中并不少见,约有20%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有此表现。多数患者与自身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相关,尤其是血小板膜特异性抗原糖蛋白抗体[2-3]。贫血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贫血种类可分为缺铁性贫血、慢性病贫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缺铁性贫血与患者疾病活动、偏食尤其相关,慢性病贫血与炎症因子、红细胞寿命缩短等相关。
风湿免疫疾病血液系统损害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若患者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疾病较轻时,可采用正常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当采用正常剂量治疗欠佳的患者,可加大剂量[5]。当患者白细胞少于1×109/L时,可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制剂治疗,从而提高白细胞水平[6]。正常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并不会引起骨髓抑制,反而能够解除自身免疫反应对血液系统抑制,最终改善外周血受损情况,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若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病情较轻者可采用常规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而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给予环磷酰胺等免疫机制剂治疗,有必要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进而提高血小板水平,使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范围[7]。对于表现为贫血症患者,临床一般不给予药物治疗,可给予食疗。若患者原发性贫血,且贫血严重,可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采用甲基泼尼松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已有临床学者通过研究发现[8-9],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风湿免疫病血液损害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改变血液循环。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针对性治疗,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其血小板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与相关报道相一致。在今后研究中,应扩充研究样本,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出有效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风湿免疫病血液损害患者的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临床表现,提出针对性治疗措施,进而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