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9-28海南省文昌市第三小学高方智
□海南省文昌市第三小学 高方智
一、思维导图简述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同样,作为某一阶段的局部知识学习完成后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也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思维导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有效方式之一。思维导图是发散型思维的自然表达,是人的大脑使用说明书,是人类思想的第二次进化。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博士2012年给思维导图的定义是: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可视化的非线性的思维工具。在思维导图的影响下,能够促进学生左脑与右脑的结合,将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实现思维的延伸与发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从单向思维转变成为双向思维,展现出思维发展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认知的能力与转变行为。可以说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并借助放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展示出来。从创作手法方面说,就是从中心词出发,借助思维的变化与深入,从而联想出一系列的事物,形成完善的图式。从思维导图特征方面说,主要包含了:第一,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央图形上。第二,主题中的主干作为分支能够向四周呈现放射性发展。第三,其分支主要是从关键图形等方面构成的,即便是重要性不高的话题也可以借助分支展示出来,并依附在高层次中[1]。第四,在不同的分支下,能够形成有效的连接点。思维导图是借助树状结构展示出来的,学生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保证思维脉络的清晰性,在图式的带领下实现对整个思维的回顾。作为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工具,能够将单纯的文字转变成为不同的元素形象,并具体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通过不断的刺激与影响,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凸显出学习工具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满足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思维导图以图像或色彩等手段来将隐性知识转变成为形象化的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找出隐性的知识。此外,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构建出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数学概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讨中,在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出学生的潜能[2]。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1.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从人的思维出发,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制作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较强的想象空间,当然也可以从自身的喜好出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思维导图。因此,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与其他同学所建构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绘制的过程中要运用好不同的颜色,或是借助相应的图像等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3.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有着简单易学的特点,只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也可以快速建立出思维导图结构,并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有着一定的优势[3]。这一阶段的教材存在着知识点零散的特点,学生很容易产生出迷茫的感受。大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而当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来学习时,让原本众多零散的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一样的知识点,被穿成一串串美丽的项链,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认识结构不断完善,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记笔记时,也可以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浓缩,不仅节省了做笔记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4]。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具体措施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概念知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及时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真正将数学概念与算理等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理清概念知识中的逻辑关系,突出概念的地位,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概念之间存在的区别,提高学习的效果。就数学概念知识来说,已经成为了学生理解与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基础,加之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的内容,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许多的概念知识,而这些概念也成为了学生未来学习中掌握数学理论体系的因素之一。只有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才能确保后续学习的顺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概念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好概念知识,准确理解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在学习新概念知识时,就运用好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发展,产生出完善的认知结构。如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内容中,周长和面积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后续的学习中错误频发。据此,在教学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后,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思维导图(见下图1),设计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知识梳理课。学生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完善自身的认识结构,既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扫清障碍,又培养学生及时整理、总结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归纳、概括的能力[5]。
图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2.在授课中应用思维导图,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其实就是思维的传授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从思维导图入手,将教师的思维直接的展示给学生。对于传授新知识来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师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利用思维导图展示出知识点,在线条的带领下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使用简单的文字进行补充。从这一过程上来说,学生能够将不理解的内容及时提出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在解决与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学习的效果。
(1)要做好模块化的备课工作。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从课本出发,并没有关注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也就使得单元模块之间的内容出现了孤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运用思维导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好内在的联系。
(2)做好单元复习工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之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不仅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思维导图方面说,通过有效的指导能够揭示出思维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教师要做好师生之间的合作或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找出教材中的内容,提炼出重点的词语,在帮助学生构建关键词的同时,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6]。例如,教完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后,教师让学生手绘本单元思维导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思维优势,用独特的方式总结了知识点,分析了直线植树问题的主要内容,并且加入了封闭曲线上植树的问题,这个思维导图不仅思维清晰,而且具有好看的外观。不仅概括了单元重要知识点,还对相关的数学思想进行了梳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图2 植树问题思维导图
3.以思维导图来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习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在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借助思维导图来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1)做好导记工作。学生在做笔记时往往直接照搬教师的板书,这样也就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不足,同时也难以理解好知识点。在教学中可以从思维导图出发,帮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真正把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理解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圆柱的认识”这一知识时,可以从圆柱展开出发,以此来作为中心词,并借助放射性的方法来进行延伸。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将展开、侧面以及底面等关系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记忆的目标。
(2)做好导学教学工作。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机械记忆出发,通过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记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从教材入手,确定出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想象,画出相应的图像[7]。随后要从教材出发,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成思维导图主干,在小组交流与合作中完善细节部分。
(3)教师还要做好展示评价。通过点评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巩固好这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