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的调研及对策研究
2018-02-23海南省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黎海珍
□海南省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黎海珍
随着海南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的进程不断加快,对当下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实现海南教育国际化的首要任务,才能在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我们的教育根基不动摇。
为此,我们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三亚市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一共走访了三亚市7所学校,包括三所小学、一所初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其中既有乡村学校,也有市区学校以及城郊结合部学校;共听取了1位校长学校德育工作报告,访谈了6位德育分管校长、7位德育主任、1位德育副主任、1位德育处干事、2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31位班主任教师。
一、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有的基础
从走访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有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队伍,每个学校都设置了德育处,并配备相关工作人员,每个班级配有班主任,个别学校还实施了副班主任制,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和建设。在德育课时方面,除了专门的德育课(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外)时间外,每个学校每周还有一节班会课,为班主任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稳定的时间保障,个别学校还有校会制度,利用课间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
学校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整洁健康、温馨舒适,营造了文化育人氛围。每所学校都在校园和教室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和《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利用班报、橱窗、走廊、墙壁等地方悬挂名人画像和人生格言,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部分学校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重点工作并加以着重落实,努力构建良好校园秩序;也有学校积极开展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开展阅读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快乐阅读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学校能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较为丰富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走访的每所学校都能严格执行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每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并开展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结合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生源特点,利用黎族“三月三”节庆活动、民族舞蹈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结合三亚市“创文拱卫”活动,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学校能够完成省、市的要求和布置任务,在校园和教室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晓和背诵;要求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和剖析。
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需求
尽管学校德育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呈现松散、零碎、被动的特点,既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设计和规划,又缺乏对各项德育工作的有机整合。一方面,学校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缺乏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和主动部署。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只停留在要求学生进行识记和背诵的浅层次上,满足于对上级任务的被动完成,没有对核心价值观各个主题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分析,更没有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程度制定核心价值观的分年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使得各年段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和思路上严重趋同。虽然学校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主题内涵的解读教育,但学校事前既没有组织班主任对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体学习或培训指导,事后也没有具体的检查督导和评价,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完全依赖于班主任自己的理解,每个班主任都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这项工作,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学校通常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成一项额外的、特殊的德育工作内容来看待,并没有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学校已有的日常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学校每周开展的班会课、经常开展的校园节庆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等都是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但在访谈中学校和教师极少主动将这些内容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联系,未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
2.班主任工作责任感较强,但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提高。从调研掌握的信息来看,虽然班主任主动就职的意愿不高、班主任教师同非班主任教师承担着同样多的教学任务,但这并没有削弱班主任对工作的责任感,他们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班级管理之中。即便如此,班主任在工作中仍然遇到许多问题难以解决,诸如学生学习动机不强、青春期叛逆、沉迷于手机和网络、学生行为指导、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班主任。
在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欠缺也表现明显。班主任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缺乏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和整合的意识和能力,未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经常采用道理灌输、情感渲染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得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又大又空,教育效果不明显。有的学校甚至采取在上课喊“起立”之后,让学生齐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教育方式显然形式大于内容。其实,在班级管理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具体体现,比如交通安全教育可以和法治相关联,学生矛盾的处理可以和友善、公正相关联,学生行为指导可以和文明、和谐相关联等等,这些都是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教师往往就事论事,着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很少将问题抽象成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且,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上,较少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成长需求。
班主任们迫切需要外部力量给予支持和专业成长引导。可惜的是,班主任教师可获得的外部资源十分有限。在学校,校内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已经成为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班主任开展教研却是一件新鲜事。班主任在学校内的培训一般都是以会议的形式出现,主要的任务是学校布置和传达任务,偶尔会讨论一些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虽然这也是一次学习的契机,但靠每学期2~3次的班主任会议远远不能解决班级管理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市级及市级以上的培训覆盖面很小,每所学校只有个别班主任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更加难以满足广大班主任群体的成长需求。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专业指导,有的班主任虽然责任心很强,但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采用的却是错误的教育方法。
3.德育和教学“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全员育人有待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做出了明确要求,三亚市教育局也曾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考试”。但在调研中,学校都坦承“除了专门的德育课(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外,学校对学科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提过要求,但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和标准,也没有开展相关的检查和评比工作”。另外,由于班主任制度的存在,许多任课教师并不参与班级的管理和建设工作,通常只是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问题反馈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加以解决,教师全员育人的自觉性不强,全员育人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4.学校协同育人状况亟待改善。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两个环境,积极争取家庭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然而,调研的信息却显示,建设良好的家校关系,实现家校协同育人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与家长特别是少数民族家长沟通不畅是让访谈中所有班主任教师都感到头痛的问题。班主任教师抱怨家长教育观念淡薄、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指责家长不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甚至对学生行为问题视若无睹。也许家长群体的确存在诸多不足,但一味指责家长并不能促成良好家校关系的形成,找出家校沟通的症结所在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虽然在教师的叙述中,教师充满了无奈和委屈,但也很容易听出,学校在家校关系中仍然是较为强势的一方:教师通常是在学生在校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沟通,并且经常以批评教育的口吻对家长进行教育。有的班级有微信群,有的班级没有微信群;校级家长会比较普遍,但功能发挥有限,班级家长会则比较少见;像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学校基本没有开展过。总体来看,家校之间的接触是在一种负面情绪和氛围中开展的,家长对学校不了解、抱有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常理的。
三、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1.明确德育工作目标,系统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应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工作目标。系统地梳理已有的各项德育工作,对现有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机整合,与学校德育目标进行有效对接,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年度预算,为德育工作提供必需的场所、设施等物质条件,切实保障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构建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序列化、分层化、课程化;构建将每一价值依据其层次由低到高、从显性到隐性的小初高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结构化的价值体系,使之循序渐进地产生影响,同时引导学校德育工作从关注德育活动的开展、各种规范化训练到追求道德价值的内化,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
2.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德育队伍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班主任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开展班主任培训。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时候调研的过程变成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问题研讨过程,班主任“求知若渴”,渴望能对他们的工作有具体的培训和指导,可从市级层面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指导的频次和力度,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使班主任真正能够胜任“学生的人生导师”。
二是开展班主任校本研修。可借鉴学科教学研讨形式,鼓励班主任就某一主题在校内进行主题班会课的公开课展示,邀请其他班主任观摩指导,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另外,开展校内班主任培训研讨活动,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同年级的班主任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在建班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问题核心本质、商讨解决策略,在相互交流中,既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又从别人的陈述中汲取有益经验,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学校应积极鼓励班主任教师开展德育研究,努力把握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待遇,调动班主任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三是增加交流学习的机会。调研中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百分之百的学校、百分之百的老师不占用班会课时间,而都是开展教育。但问起来开展什么教育,老师们却又大多回答安全教育,或是总结上一周的问题等等,偶有班会课,也都是表演式或者老师、学生找材料读一读、讲一讲就等于进行了思想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老师们觉得离学生太远,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仍停留在强调重要性而不会联系学生的实际。事实上,在调研中,班主任所提出的许多难题,就是很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建议可组织有思考、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加强与有丰富经验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充分有效利用班会课时间,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系列,以班会课或主题教育课形式开展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是进一步落实教育部2009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第十四条: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第十五条: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在所调研的7所学校中,百分之百的学校没有落实这两条规定要求,班主任老师与科任老师承担同样的教学任务,津贴过低(200元的津贴,有的学校还另有100-200元的补助,但仍然过低),7所学校中4所学校还有寄宿学生,班主任的工作量更大,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工作许多时候是“有心无力”,更谈不上专业发展。
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价,开展专项评比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同时,区域层面可适时开展德育专项评比活动,比如区域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课的评比、优秀学科德育成果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等,以评促建,为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队伍的成长搭建更多的平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