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18-09-27李红梅
李红梅
摘要:在我国新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促进铜仁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铜仁市自然、经济及社会条件情况的了解,系统阐述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推理等定性分析,提出目前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结构优化;铜仁市
铜仁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受其显著的喀斯特地貌影响,其大部分地区存在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政策制定不配套、产品质量滞后等劣势,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我们必须通过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多地寻求铜仁市农村产业比较优势,加大技术投入和政策支持,在增加铜仁市农民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铜仁市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经济进一步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部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可以看做是各种产业长期占有资源和产品的比重。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层;第二是农村各产业内部结构层,包括非农产业结构;第三是农村农林牧渔产业结构。
二、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研究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可以分别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非农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的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按时间顺序,观察各产业产值的逐年变化以确定该产业结构是否协调。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本文对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铜仁市农村三次产业总体情况
农村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调整缓慢。近年来,铜仁市农村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增加,比重大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较缓。第二、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但涨幅较小。第三产业占总农村GDP的比例大体呈上升趋势。可见,铜仁市农村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调整进程缓慢,结果并不明显。
农村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日趋完善。铜仁市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就铜仁市农村从业人员分布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从2010年的68.97%下降到2014年的61.4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5.83%上升到2014年7.3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10年的25.2%上升到2014年的31.23%1,上升了6个百分点,涨幅较大。
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偏低。为了更好的分析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的比较效益,我们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可以反映出农村产业结构的成熟程度以及农村资源配置的状况和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表示比较劳动生产率
Yi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Y表示该地区总产值
L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L表示该地区总就业人数
根据上式,代入铜仁市统计年鉴2010至2014年农村从业人员的相应数据,可得如表1所示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铜仁市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波动较为平缓,比较劳动生产率大小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虽然缓慢增长,但仍有劳动力资源浪费的情况。虽然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大于其他产业,但这种增长是出现下降趋势的,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而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产值份额小,还未形成规模的原因,其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因此,随着铜仁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失衡尽管有所减缓,但整体来说还是不太合理,有调整的空间。
(二)农村非农产业分析
农村非农产业主要是指除了农业以外的产业,主要包括农村第二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铜仁市农村非农产业中,以工业为主,其次是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业发展较缓。在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上,铜仁市农村的建筑业和商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持续稳定增长,工业的从业人数则近五年有所波动,这和铜仁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极大关系。
(三)农林渔牧结构特征分析
根据历年铜仁市农林牲渔的各业产值、比重看,2005~2014年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增加。铜仁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05年的85.58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249.48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2005年的增加了191.5%,年均增长19.15%2。说明铜仁市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业从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低效益的传统作物向以种植茶叶、水果、烤烟等高效益的种植业转变,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但比重较小。农林牧渔结构方面,近年来铜仁市把生态茶产业作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之首来重点发展,因此茶产业种植面积也大大增加,产值占比由2005年的4%到2014年的14%。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可见铜仁市农林牧渔结构已处于调整阶段,只是进展缓慢。农产品方面,据统计,铜仁市水果的产量有大幅度增长趋势,但烤烟产量增长缓慢,占比在2%左右浮动;粮食产量占比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89.9%下降到2014年的74.7%,粮食产量在2009年到2011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原因近十年来铜仁市多次遭受自然灾害,分别是2008年的凝冻、2009年和2011年的旱災及201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铜仁市农作物产量急剧减少。
三、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构成中,铜仁市产业结构比例和农村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差异较大。出现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这说明从整个铜仁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产业结构出现了工业化后的表现。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大小却表现出第一产业产值比例(57.93%)>第二产业产值比例(22.56%)>第三产业产值比例(19.5%),出现出“一头尖”的情况,这与全市的发展截然相反,造成城乡产业结构巨大的原因是城乡发展差距巨大。
铜仁市农村劳动力分布情况则是第一产业(61.43%)>第三产业(31.23%)>第二产业(7.34%),呈现出“两头大”的情况,2014年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约为46.45万人,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选择外出务工极大的造成了劳动力升级困难。
(二)农村一、三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偏低
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比较效益总体偏低,有明显的结构偏差,农村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铜仁市农村第一产业的比较效益在0.9左右,第二产业比较效益在0.6左右波动,第二产业的比较效益虽大,却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铜仁市农村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的失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加剧的趋势。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铜仁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革新等速度缓慢,使农业资源没能得到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降低了农村整体产业结构效益。
(三)农产品优势不突出,产品竞争力不强
目前,铜仁市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呈多样化发展,涌出了诸如农业合作社或企业等经营单位,但主体还是农户。这就导致了铜仁市农村经营规模分散狭小,很难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结构。产品缺乏辨识度,差异化低。相对的,铜仁市具有优势的茶叶和花生等作物却未能进行专业化生产,产量较小,产值比重较低。且在农产品的包装推广上做得不尽人意,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缺乏竞争力。
四、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政策支持与调控
1. 进一步制定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积极性
近些年铜仁市外出务工人员人数居高不下,农民在农业种植上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可以制定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以此激发农民积极性。例如,万山区的油菜种植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据调查,若劳动力不计成本,每亩收益仅在500~700元左右,远不如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个月收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2. 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制,加强管理
铜仁市许多农产品交易市场混乱,存在很多“农贸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应加强对中小型农产品交易场所的管理,取缔不合规定的农贸市场,统一规划新的农产品交易场所;同时还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体系,以形成遍布全市、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
3. 建立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铜仁市两次受到特大洪涝侵袭,损失惨重,政府应做好防范预警机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农民和农民合作社,并在灾后带领其进行重建工作;其次,可以向贵州省政府申请一定受灾补贴,减少农民经济损失;最后,可以向农民普及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培养农民的防范意识。
(二)培养和引进龙头企业
要想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注重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利用扩散效应,带动该区域经济和周围产业的发展。铜仁市除了通过集中资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外,还可以引进其他地区与本地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比如近年来铜仁市重点发展的畜牧业,就引进了贵州省努比亚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依靠其先进养殖、加工技术的同时还能共享销售渠道。龙头产业较强的营销能力和经济实力可以带动更多小型农户发展生产,提高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对铜仁市农村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拉动作用。
(三)加强科技引导,发展高效农业
铜仁市农村经济效益较低的原因之一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缺乏高效农业。因此,应该加强科技引导,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第一,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如农作物良种培育,农产品加工技术,病虫害的预治技术等等;第二,紧抓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第三,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第四,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如具有铜仁市特色的珍珠花生,虽一直为人称道,但播种面积小,过去一直采用实生繁殖,没有形成优良株系。应该运用科学的良种培育技术和灌溉新技术,为铜仁市珍珠花生的发展打开新局面。
(四)合理调整就业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根据铜仁市自身情况,其就业结构调整表现为两方面:第一,鼓励劳动力的回流。扶持、鼓励农民“返乡创业”不仅能积累铜仁市农村人力资本,还能有效解决铜仁市农村建设人才和本地企业劳动力资源匮乏问题,调整农村就业结构。第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上,铜仁市政府可以建立乡镇农民培训点,免费为农民传授养殖、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同时,进行相关就业观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学习才能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农民对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陈娆,田淑敏.农业经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董金友.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6).
[3]王华书,徐翔.南京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01).
[4]鲁明泓.发展经济学的新趋势:农村非农化理论研究[J].经济学动态,1994(06).
[5]姚阳.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