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区铜仁片区生态足迹分析研究

2017-05-13胡邦红徐莉莉邬小学匡成铭

吉林农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铜仁市

胡邦红+徐莉莉+邬小学+匡成铭

摘要:本文以武陵山区铜仁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研究表明,人均生态承载力处于0.66公顷,人均生态足迹变化不断增大,平均为1.06909公顷,生态赤字也逐年上升,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也在下降。提出了铜仁市需不断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造就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陵山区;铜仁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9.060

1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1.1 生态足迹的计算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人类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消费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所消耗,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大小来换算的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并与 Willian 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进一步将其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用以核算人类对自然资源面积的占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简单的事实:一是人类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二是资源的消耗以及某些废弃物都可以转换成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生物生产性土地。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森林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其计算公式如下:

EF=N×ef =N×∑(aai)= ∑rjAi=∑(ci/pi) (1)

式中:EF 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費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所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

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采用GFN2010年公布的数据:耕地、建筑用地、森林、化石能源、草地为以及水域分别为2.51,2.51,1.26,1.26,0.46,0.37。

1.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能提供的可供人类所用的生产性土地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EC=N×ec=N×∑aj×rj×yj (2)

式中: EC为总的生态承载力(公顷/人);N为总人口数; ec人均生态承载力(公顷/ 人);aj为j类型生产性土地人均拥有面积rj为 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本文耕地、林 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的产量因子分别为1.66,0.91,0.19,1.00,1.66。

1.3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的计算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是指特定区域人口对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EA=EC-EF (3)

式中EA为生态赤字/盈余;EC为生态承载力;EF为生态足迹;区域生态足迹大于区域提供的生态承载力,为生态赤字;如果区域生态足迹小于区域提供的生态承载力,为生态盈余。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中铜仁片区包含铜仁市的两区八县,即全铜仁市的行政区范围,因此武陵山区铜仁片区范围也就是研究铜仁市的全部行政区范围。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介于东经107°45'~109°30'、北纬27°07'~29°05'之间,国土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2014年铜仁市全市拥有户籍人口432.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31万人,占总数的87.05%。聚居着汉、土家、苗、仡佬、侗等29个民族。

以铜仁市统计局《铜仁年鉴》编辑部主编的《铜仁年鉴》 作为数据来源,对2010年~2014年铜仁市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承载力核算。

3 武陵山区铜仁市生态足迹分析

3.1 铜仁市生态承载力变化

铜仁市2010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5920公顷,2011年为0.65071公顷,2012年为0.65184公顷,2013年为0.64767 公顷,2014年为0.69712公顷。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6 公顷。铜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现稳定的原因主要在于铜仁市的在铜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中,耕地、森林用地、草地、建筑用地及其水域等5种生物生产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其中2010年根底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032 公顷,耕地的生物生产面积生态承载力最高,水域生物生产面积生态承载力最低,这与铜仁市政府保护耕地的政策相符合。

3.2 铜仁市历年生态足迹变化

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为1.06909 公顷,人均生态足迹逐年提高。铜仁市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00385公顷,处于最低,2014年最高,达到1.16009公顷。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人均生态足迹的增大,说明铜仁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越来越多。

3.3铜仁市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

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平均为1.05884公顷,2010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最高,为1.44174 公顷。2014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最低,为0.77421公顷。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渐降低,说明铜仁市的生产力水平提高,铜仁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耕地、森林用地、草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及其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的资源使用效率逐步提高,在单位面积上产生出更多的价值。

3.4 铜仁市生态供需结构变化

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由于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所以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出现生态赤字,没有生态盈余。表现出铜仁的生态供需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人均生态赤字在逐年上升。人均生态赤字2013年为最高,达到0.49012公顷。虽然5年来人均生态赤字逐年上升,每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40778公顷,相对来说比较小,人均生态赤字上升的幅度不大,上升主要由建筑用地需求和水产品等的增加造成。

4 结论与建议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变化特征、生态供需结构特征、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特征的计算分析表明: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逐渐降低,说明铜仁市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对资源利用效率逐步上升,但消费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压力大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在逐年上升,平均为0.40778公顷,生态足迹约为生态承载力的1.6倍,人们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和建设用地需求是人均生态足迹增长主要原因,铜仁的生态供需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基于以上的数据,提出以下建议: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2014年铜仁市全市拥有户籍人口432.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31万人,占总数的87.05%。超过了铜仁市的生态环境容纳力,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的无序增长。提高生态旅游。利用铜仁梵净山为代表,结合铜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和提高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铜仁的区域生产效率。同时也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保持铜仁市生态承载力不减少,造就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胡邦红,讲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地理信息。

猜你喜欢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铜仁市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逸群小学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第三小学
基于渔业生态足迹广东海洋渔业生态可持续利用评价
恩施州生态效益分析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生态约束”下的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容量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演变特征